考试吧

经济师

考试吧>经 济 师>复习指导>初级金融>正文
2010年经济师考试初级金融预习辅导:第五章
考试吧(Exam8.com) 2010-01-20 01:34:58 评论(0)条

  (一)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1, 汇率决定理论

  A, 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汇率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e = Pd / Pf ;

  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一时期汇率的变动,即两个时点的汇率之比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指数之比,et / e0 = PId / PIf 。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反之不一定。其实,相对购买力平价是由绝对购买力平价推导出来的。

  B, 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说明远期汇率的决定,远期汇率由即期汇率和国内外利差决定。

2010年经济师考试初级金融预习辅导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具体了解一下上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均衡汇率要求在国内外存款的收益相同,否则便会引起资本的国际流动。假定某投资者有1元钱本币,则在本国存款一年后,收益为1*(1+id);存在国外的话,投资者先按当前汇率es将1元本币兑换为1/es单位的外币,存一年后收益为(1/es)*(1+if)单位外币,再按远期汇率兑换为本币,则为(1/es)*(1+if)*ef。在均衡汇率下,二者收益相等,即

  1*(1+id)=(1/es)*(1+if)*ef,将等式变形,可得2010年经济师考试初级金融预习辅导

  各字母的含义请参考课本。

  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相应地外汇升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相应地外汇贴水。升贴水幅度等于二者利率之差。

  1,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1) 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外汇升值、本币贬值;顺差时相反。

  (2) 相对通货膨胀率:按购买力平价理论,国内外通货膨胀率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中的主导因素。若通货膨胀率高于他国,则该国货币趋于贬值。

  (3) 相对利率: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尤其在短期级为显著。高利率使货币升值,反之贬值。

  (4) 总需求与总供给:当一国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时,本币一般呈贬值趋势。

  (5) 市场预期:预期因素是短期内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市场预期本币贬值,人们纷纷抛售本币,最终会导致本币实际贬值。

  2006单选

  33.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是(B)。

  A.国际收支B.国内外通货膨胀率差异

  C.利率D.总供给与总需求

  2,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以贬值为例

  (1) 贬值的进出口效应: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

  (2) 贬值的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取决于贬值如何影响市场预期,若市场认为贬值的幅度不够,则贬值引起汇率进一步贬值的预期,资本流出;若贬值已使汇率处于均衡水平,则原先因本币高估而外逃的资金又流回国内。

  (3) 贬值的产出效应:若存在闲置生产要素,则贸易收支改善会通过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实现充分就业;若国内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贬值只会带来物价上涨。

  (4) 贬值的物价效应:一方面通过贸易收支改善的乘数效应引起需求拉上的物价上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

  (5) 贬值的资源配置效应:贬值后,出口品本币价格因出口量扩大而上涨,进口替代品价格由于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带动而上涨,从而整个贸易品部门价格上涨,使得资源从其他部门流入贸易品部门。

  (二)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1,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指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帐原理和特定帐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帐户分类标准:经常帐户、资本与金融帐户。

  (1) 经常帐户

  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经常转移(侨汇、无偿捐赠和赔偿)等三项。

  2005单选

  国内某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资取得并汇回的利润,应计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 )项目。

  A.收益

  B.经常转移

  C.直接投资

  D.资本转移

  答案:A

  注意:直接投资的资本计入“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金融账户”,但直接投资产生的利润计入“经常账户”中的“收益”项目。

  (2) 资本与金融帐户

  A, 资本帐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

  资本转移:固定资产转移、债务减免、移民转移和投资捐赠等;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非生产出来的有形资产(土地和地下资源)、无形资产(专利、版权、商标和经销权)的所有权转移。

  B, 金融帐户:记录经济体对外资产负债变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类。

  C, 净误差与遗漏帐户:当借贷双方出现不平衡时,用以抵消统计偏差的项目。

  (3)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将储备资产单独列项,从而包括四大项:经常帐户、资本与金融帐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提示考试吧网校2010年经济师网络课程已开始招生了,现在报名可享受更多优惠!同时也推荐大家去考试吧经济师模拟考试中心免费测试,你还可以去考试吧论坛免费下载各种学习资料!

  第二节 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业务

  (一)存款的意义和我国金融机构存款的种类

  1.存款的意义

  存款是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聚集起来的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城乡居民的生活节余及待用款项。

  存款对于金融机构的意义表现在四方面:

  (1)存款是金融机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以存款为重要支柱和经济基础。

  (3)存款规模决定贷款规模和竞争实力。

  (4)存款是金融机构签发信用流通工具和信用创造的基础。

  2.金融机构存款的种类

  (1)单位定期存款

  (2)单位协定存款

  (3)单位活期存款

  (4)单位通知存款

  (5)金融机构同业存款

  (6)财政性存款

  (7)储蓄存款

  (二)我国金融机构存款的管理

  1. 对公存款的管理

  实行转账结算管理

  实行现金管理

  2.财政性存款的管理

  财政性存款的管理由中央银行总行统一计划、分级实施、统一使用。统一计划就是按照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状况,由中央银行总行制定年度财政性存款计划纳入国家信贷计划和中央银行信贷计划。

  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作为中央银行支配的资金,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对财政性存款实行统一管理,以使其符合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的要求。

  3.储蓄存款的管理

  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坚持按“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储蓄存款进行管理。

  4.存款成本的管理

  存款成本是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来源的付出,成本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绩效和经营效益的好坏。

  (1)存款成本的内容。存款成本主要包括:

  第一、利息成本。

  第二、营业成本。

  第三、资金成本:利息成本与营业成本之和

  资金成本率=(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全部存款资金

  第四、可用资金成本:可用资金应负担的所有成本

  可用资金成本率=(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全部存款-法定准备金-支付准备金)

  (2)存款成本管理。

  存款总量与存款成本的关系:

  总量增加,成本上升;总量增加,成本下降;总量增加,成本不变;总量不变,成本增加

  例题:单选

  计算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率的公式是( D )。

  A.(生产成本+营业成本)/资金运用

  B.(营业成本+资金成本)/资金来源

  c.(利息成本+可用资金成本)/全部存款

  D.(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全部存款资金

  (三)影响金融机构存款的因素

  1.影响存款总量变动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程度、经济发展不同阶段

  (2)国家金融法规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4)物价上升水平。

  (5)存款利率。

  2.影响单个机构存款量变动的因素

  (1)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

  (2)存款的种类与方式。

  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信誉以及对客户的放款等也是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影响存款的因素,外部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但对金融机构而言属于不可控的范围。而内部因素则是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因此,金融机构存款量的增长更需要在改善内部因素上下功夫。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的借入负债业务

  (一)同业借款

  同业借款是商业银行之间或商业银行与其他除中央银行之外的金融同业间进行的资金余缺调剂,主要用于临时性的资金周转。其形式主要有:同业拆借、转贴现和转低押。

  1.同业拆借

  例题:单项选择题

  同业拆借是( )之间资金余缺调剂的常用方法。

  A. 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

  B.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C. 商业银行与商业企业

  D.商业银行之间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

  答案:D

  2.转贴现

  转贴现是金融企业之间,通过未到期票据的转让而进行的短期融资活动。

  3.转抵押

  金融机构在资金临时短缺、周转不畅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转低押的方式向其他金融同业取得贷款。

  实质是金融机构把自己对客户的抵押贷款转让给其他同业。手续复杂。

  (二)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

  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是其满足资金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再贷款

  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称为再贷款。再贷款是商业银行除存款以外的重要资金来源。

  再贷款是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途径。国外再贷款一般是抵押贷款,通常用于补充法定准备金不足和资产的临时调节,不能用于放款和证券投资。我国的再贷款主要是信用贷款,分为基数贷款、年度计划内贷款和临时性贷款。

  2.再贴现

  再贴现又称“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在贴现买进尚未到期的有价证券(如期票、银行承兑汇票等)后,为了应付短期资金需要再向中央银行贴现以融通资金的行为。

  再贴现具有结构调节效果、借款成本效果,利率一般低于对商业银行再贷款的利率。 

展开全文

经济师万题库

更多
中级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基础
已有24663773人做题
下载
中级工商管理
中级工商管理
已有4123874人做题
下载
中级人力资源
中级人力资源
已有4123040人做题
下载

经济师章节课

全部科目

经济师VIP课

更多热门课程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