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教师资格

考试吧>教师资格>教师面试>正文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初中生物
考试吧 2019-05-20 11:03:33 评论(0)条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最新文章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于5月18日-19日进行,下面考试吧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面试真题”,请广大考生参考使用。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生物《食物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描述场景: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

  动画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关系。

  教师: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称为什么?引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教师带领学生根据之前的场景总结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展示草、兔、狐的图片,组织学生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

  (草→兔→狐。)

  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1)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2)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态系统中的哪种组成成分?

  (生产者。)

  (3)通常怎样书写食物链?

  (甲→乙→丙→……)

  教师补充说明:食物链中的吃与被吃关系用箭头表示,不能用线段表示,并且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由被捕食者到捕食者。

  (4)食物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什么生物呢?

  (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4.深化认识:有人说,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同意。消费者是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补充说明:现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消费者已经成为这个统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说是可有可无的。

  提问:你能说一说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么?

  (许多植物要靠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如果没有动物,许多植物就不能繁殖;生产者又能给消费者提供食物及栖息场所等等。)

  (三)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概念,强调要点。

  作业:搜集资料,以自己喜爱的生态系统为例,说明如果其中某种生物减少或灭绝,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样的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食物链可以无限延长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因为随着食物链的增加,每一级的能量在减少,减少到一定的量时,食物链的最顶端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比它高的捕食者活动了,也就是再比它高的话,就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源了。

  2.谈谈你对一节课“导入”的理解。

  【参考答案】

  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引起对所学课题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同时一个好的导入我认为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要有关联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心脏的知识:心脏有哪四个腔,它们分别和什么血管相连接?(心脏有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设疑:血液在血管里是如何流动的?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自主学习,初识血液循环图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血液循环挂图,并结合教材,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左心室→主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在上面的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经过第一个途径—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经过第二个途径—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过渡: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合作探究,分析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教师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如下几个问题共同探究:

  a.动脉血和静脉血怎样区分?

  (血液中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为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为静脉血。主要是看血液中含氧多少是判断依据,不是根据存在的位置区分的。)

  b.在血液循环中,静脉血经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变成动脉血?动脉血又是怎样变成静脉血的?

  (静脉血在肺循环过程中,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进行物质交换,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进行物质交换,将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提供给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因而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人在参加劳动或体育活动时,心跳会加快,这样可以保证心脏输出的血量能够满足机体的需要。但是,缺乏锻炼的人,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心跳会特别快,并出现不舒服,甚至晕倒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缺乏锻炼的人,心脏壁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不强,人剧烈运动的时候,没有经常锻炼的人的那种心脏输出血量的能力不足,心脏会快速跳动,,血液循环的速度在心脏里加快,心脏的跳动超出心脏的标准跳动率,就会有气晕,胸闷甚至晕倒的现象。)

  (2)指导学生区分体循环的肺循环。

  设疑:体循环和肺循环有先后顺序吗?(没有先后顺序。)

  (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色笔表示;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笔表示),组内进行交流,巩固练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静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心脏哪个腔?

  【参考答案】

  右心房。人在静脉注射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体循环,即首先进入各级静脉,然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心脏的右心房。

  2.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你的板书?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示式的板书。把血液循环的过程图画到黑板上,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抓取课堂主要内容,清晰明了。

  初中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描述乌鸦在红绿灯上利用过往车辆打开坚果并顺利食用的故事,提出问题:乌鸦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吗?(不是。)

  追问:如果不是,这种行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导入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根据行为结果划分的动物行为

  教师多媒体播放宠物的图片,提问:你有没有养过宠物,有没有观察过它们有哪些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等。)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提问:以上行为是根据动物的行为结果划分的,如果根据动物的行为获得的途径,可以把动物行为分为几种?(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划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教师根据行为的分类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3)教师提问:什么是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4)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动物的行为,提问:区分哪些动物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学生观察并尝试分类。

  (在资料分析中,刚出生的小袋鼠能靠本能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喂养金鱼,菜青虫取食涂抹有十字花科植物叶片汁液的滤纸的行为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以及大猩猩钓取白蚁都属于学习行为。)

  (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说一说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什么区别?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并展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课下思考怎么研究某一种动物的学习行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及区别。

  难点: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2.谈谈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异同。

  【参考答案】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并且能使动物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学习获得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生物《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进行了植物细胞的观察,你都看到了哪些细胞?学生回顾上节课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的各种形态。

  进而提出问题: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不尽相同,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不是也不同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出示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的到绿藻细胞,要求学生从外到内的观察,提问: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多媒体继续出示多种被子植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提问:这些细胞模式图当中它们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

  由同桌交流得出:这些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依然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除此之外有些绿色植物还会有大大的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3.继续观察并思考:这些基本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1)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细胞内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细胞质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的化学反应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4)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5)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液泡中会有很多营养物质,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等。

  (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自己用列表的方式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归纳能力。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学生对于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进行小结。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平常吃到的西瓜、橘子等水果,通过挤压会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和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哪些?

  【参考答案】

  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2.谈谈你对合作学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合作学习有包括以下几点含义:(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2)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3)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4)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初中生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验:将课下采集或老师提供的果实(如苹果、桃、葡萄、豆荚)切开或剥开,观察侧柏的种子。

  提问:这些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特点?(侧柏的种子是裸露的;苹果、桃、葡萄、豆荚的种子不是裸露的。)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裸子植物的结构特征与生活习性

  (1)裸子植物的结构特征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油松、侧柏和苏铁等种子,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结构特征。

  ②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油松、侧柏和苏铁的种子都是裸露的,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强调油松的种子外面包裹着不是果皮,只是一层木质鳞片,对种子起保护作用。

  (2)裸子植物的生活习性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裸子植物的例子(例如银杏、圆柏、水杉等),提问: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有哪些?(根、茎、叶发达,植株高大。)

  教师解释:裸子植物根、茎、叶里面有强大的输导组织,因此可以长得很高大,能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

  2.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与生活习性

  (1)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豌豆、荔枝和木瓜等种子,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结构特征。(它们的种子不是裸露的。)

  ②设疑:包裹这些种子的是什么结构呢?(包裹种子的是果皮。)

  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豌豆、荔枝和木瓜的种子是由果皮包被的,把这样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生活习性

  ①提问:生活中还见到哪些被子植物?它们有哪些特征?(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花草、蔬菜、水果及粮食等大多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生活环境相差很大。)

  ②教师总结: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它们一般都能开花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三)课堂小结

  1.裸子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2.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种子植物对人类的价值有哪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有什么区别,这与它们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由果皮和种皮、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组成,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组成。单子叶植物的胚乳为种子储存营养物质,双子叶植物利用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2.本节课你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采用演示法、问题设置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以分组实探究的方式展开课程,最后总结归纳。

  初中生物《关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哺乳动物的骨骼标本,设疑:通过观察,请同学们思考骨与骨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连接的?学生讨论后回答:是通过关节进行连接的,进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自主学习,追寻真知

  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关节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窝、关节软骨。)

  (2)各部分之间怎样联系起来的?(关节面是相邻两骨的接触面,其中一个略凸或呈球形,叫关节头,另一个略凹叫关节窝。关节面周围由关节囊包裹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关节腔内含有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过渡:通过对关节的学习,那接下来我们想一想,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给每组同学分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羽毛),带领同学用解剖剪除去皮肤,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1)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2)骨、关节和肌肉三者是如何配合产生运动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运动的产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产生的,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原因么?(蚯蚓没有骨骼,只能靠身体的肌肉的蠕动来进行运动,所以不能快速运动。)

  过渡: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自身,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发生这种运动,观察我们身上有几大关节?

  3.联系自身,引起兴趣

  学生通过观察自身发现自身也有许多关节,教师一一提问,看看大家都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哪些关节?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按从上到下的顺序重新梳理一下人体的八大关节:颈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4.活学活用,情感升华

  (2)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知道了

  (三)巩固提高

  引导学生思考: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易受伤?怎样能使关节灵活、牢固,不受损伤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锻炼;锻炼时应先做准备动作,不过度用力,用力过猛容易使关节脱臼,形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请学生按小组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用于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骨、肌肉和关节在运动系统中是如何配合的?

  【参考答案】

  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运动通过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2.你是如何设置本节课的巩固提高环节?

  【参考答案】

  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思考如何保证在运动中不会伤到关节,并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运动方式畅所欲言,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运动方式避免机体损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生物《真菌的结构》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下午 辽宁省阜新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真菌的结构

  2.内容:

  通过实验观察可以知道,酵母菌细胞有细胞核,还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等。和酵母菌一样,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eukaryotes)。

  通过实验还可以观察到,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hypha)构成的(图5-47)。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青霉的菌丝有两种: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叫营养菌丝。营养菌丝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供霉菌利用。与细菌一样,真菌细胞内也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小资料

  冬虫夏草的形成离不开真菌。这种真菌感染蝙蝠蛾幼虫后使幼虫僵化死亡,形成冬虫。到了夏天,真菌再从虫体头部生长出棒状的菌体,形成“夏草”。

  

  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地下部分是纤细的菌丝,能够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地上部分叫子实体,由菌柄和伞状的菌盖组成。

  

  

  3.基本要求:

  (1)讲清真菌的结构特征;

  (2)要有恰当的板书设计;

  (3)试讲十分钟;

  (4)要有适当的互动。

  答辩题目

  1.在本节课中,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菌丝都有哪些类型?有什么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拿出自己培养的各种霉菌“作品”,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形态结构,并借助放大镜观察其形态特点,并提问:放大镜下的霉菌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点?生活中真菌除了霉菌,还有哪些种类呢?引出本节课标题。

  (二)新课展开

  1.认识常见真菌

  教师展示蘑菇实物及真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辨别出一些常见的真菌的名称,了解真菌的形态。教师补充介绍其余真菌名称。(木耳、牛肝菌、香菇、灵芝。)

  2.观察真菌的结构

  教师展示酵母菌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结合资料,归纳总结真菌的结构特征。提出以下问题:

  (1)酵母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酵母菌细胞有细胞核,还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等。)

  (2)酵母菌、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和酵母菌一样,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

  (3)我们把这类细胞内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称为什么生物?(真核生物。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教师多媒体展示霉菌的菌体,提出问题:

  (4)霉菌菌体有什么特点?(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5)组成青霉的菌丝有几种?分别叫什么?(两种。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叫营养菌丝。)

  (6)营养菌丝有什么作用?(营养菌丝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供霉菌利用。)

  教师补充讲解:与细菌一样,真菌细胞内也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展示蘑菇的结构图,解释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地下部分是纤细的菌丝,能够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地上部分叫子实体,由菌柄和伞状的菌盖组成。

  总结知识点,真菌的组成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预习真菌的生殖方式的内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本节课中,你的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知道青霉的形态结构。

  (2)通过观察新鲜蘑菇及培养皿中的霉菌等真菌,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2.菌丝都有哪些类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组成青霉的菌丝有两种: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叫营养菌丝。营养菌丝能够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供霉菌利用。与细菌一样,真菌细胞内也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初中生物《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下午 浙江省杭州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

  2.内容:

  代谢废物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体外

  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excretion)。代谢废物的排出有不同途径:一部分水和少量无机盐、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的汗腺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以及对人体有害的尿素等废物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还有某些代谢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

  

  3.基本要求:

  (1)要有过程性评价;

  (2)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上述任务。

  答辩题目

  1.简述排泄的意义?

  2.你板书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探究尿液成分的小视频,提问:尿液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尿液中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尿中含有尿素、水和无机盐等。)

  讲解这些物质都是细胞代谢的产物,这些代谢废物如何排出体外的?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1.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请学生说出: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物质呢?

  (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尿素、二氧化碳等都属于代谢废物。)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身思考:人体有哪些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充分讨论后进行回答:

  (1)排尿

  绝大部分水,无机盐以及对人体有害的尿素等废物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2)排汗

  可以通过排汗排出一部分代谢废物。请学生回忆汗液不小心滴落在嘴里是什么味道?(首先感觉到的是咸。)总结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和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的汗腺排出。

  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思考人体出汗的部分都是哪里?总结概括出汗腺几乎分布于全身各处。

  (3)呼吸

  接着多媒体出示人在寒冷的冬天哈气的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呼气排出的代谢废物有哪些?(除了二氧化碳之外,会感觉到手潮湿,证明也会排出一些水分。)

  3.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根据刚才的回答尝试归纳总结:什么叫排泄?预设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人体将细胞活动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教师提问:排便会排出食物残渣,是否属于排泄?

  (食物残渣形成的粪便不属于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是食物被消化后的废物,因此不属于排泄。)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并讲解,排便也叫排遗。

  (三)巩固提高

  我们人每天必须排尿,少则500毫升,多的不超过2500毫升,排尿过少应该有所警惕。如果连一滴尿都没有,几天之后就会有性命之忧。思考:为什么排尿那么重要?

  (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避免影响细胞的正常活动。)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人体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排汗、排尿和呼吸。

  作业:有人说“汗液和尿液是一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回家思考,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排泄的意义?

  【参考答案】

  排泄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而且可以调节体内水、无机盐的含量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保证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简述你板书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对于本节课,我采用了脉络式的板书。对于讲解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主要注重对于过程和方式的讲解,所以运用脉络式的板书,条理更清晰,有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图示式的记忆,便于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视觉的形成》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下午 江苏省苏州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视觉的形成

  2.内容:

  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图4-47所示。

  

  图4-47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

  假如一只黄蜂朝你迎面飞来,你是如何看到它的呢?它身上反射来的光线进入你的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图4-48)。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这时,你才“看”到了黄蜂。

  3.基本要求:

  (1)要创设适当的情景;

  (2)有配合教学内容的适当板书设计;

  (3)讲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答辩题目

  1.谈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2.本节课你是怎样导入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1.请四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来参与游戏,先睁着眼睛走直线,再蒙上眼睛走直线,看谁走的又直又快,分享两次体验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蒙眼走弯路的原因(大脑没有接受到眼睛的信息,不能准确定位),体会眼睛的重要性。

  2.人所获取的外界信息,绝大多数来自于眼睛,大家知道我们的眼睛都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人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事物的?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讲授新课

  1.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观察同桌的眼睛,描述眼睛的结构。眼睛由外部结构眼睑、睫毛、眼肌以及内部结构眼球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眼球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提出问题:眼球的结构组成又是怎么样的呢?

  展示眼球模型,结合多媒体展示眼球结构示意图,讲授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角膜:位于眼球最外部,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虹膜:位于角膜内部,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做瞳孔(光线的通道)。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学生根据眼球的结构特点合作探究视觉形成的过程。教师总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随光线明暗及物体远近的变化,瞳孔大小、晶状体凸度会发生改变,以看清物体。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若晶状体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象。这样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近视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近视:“三要”(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间长了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四不看”(不在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三)联系生活,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用近视镜进行视力矫正的原理。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眼球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作业:课下思考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原理。

  【板书设计】

  视觉的形成

  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三、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参考答案】

  眼球的晶状体等结构有灵活的调节功能,但若是晶状体的调节负担太重,过度变形而不能恢复原状,从而使外界的物象不能准确的落到视网膜上,就会形成近视眼或远视眼。

  近视眼主要是晶状体变凸或眼球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所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形成的,所以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远视眼则是晶状体变凹或眼球前后径变短,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后方形成的。

  2.本节课你是怎样导入的?

  【参考答案】

  我采用的是游戏导入法,请几位同学到教室前面参加蒙着眼睛走直线的小游戏,从而使同学们真切体会到眼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结构以及人类是如何通过眼睛看世界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入课程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导入是因为游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这堂课的趣味性,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生物《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浙江省义乌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神经系统的组成

  2.内容:

  

  上述资料介绍的病例,分别涉及脑(brain)、脊髓(spinal cord)、或神经(nerve)的损伤,说明感觉、肢体运动、内脏器官的活动都与神经系统有关。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图4-53)。

  3.基本要求:

  (1)10分钟内讲完;

  (2)要有适当板书;

  (3)创设情境,有提问环节。

  答辩题目

  1.谈谈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说说你用“点球大战”作为导入的意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把精彩的足球“点球大战”片段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提出问题:守门员应具备什么样条件才能准确扑到足球?需要身体的哪些器官相互配合?(守门员要反应的足够快,并且还要大脑、眼睛、手等的配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展示神经系统的模型,观察神经系统的组成。总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2.教师请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对照课本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描述脑三部分结构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

  (大脑与感觉、运动、语言有关;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可以调节人体的基本活动,比如心跳、呼吸、血压等。)

  教师补充: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小脑能够协调运动,如果小脑受损人的各种肌肉协调活动,如跳舞、体操、打篮球都不能进行,身体也将会失去平衡。脑干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的部分。

  3.请学生结合课本中资料分析运动员腰部脊髓受损导致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的案例,分析脊髓的功能。(脊髓是连接脑与躯干、内脏的通路。)

  4.请学生结合课本中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图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析神经的组成和功能:由脊髓发出的神经是脊神经,脑发出的神经是脑神经,脊神经和脑神经都能够传导神经冲动。

  总结概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称为是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我们称为周围神经系统。

  接着,组织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展示出来。

  (三)巩固新知

  思考: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这和脑的哪个部分的功能有关。(与小脑有关。)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自愿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人们常认为小孩跌跤向前倒并不可怕,怕的是向后倒,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资料片:17世纪时,医生为了抢救大出血的病人,尝试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的血管,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入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起死回生,有的病人输血后出现了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进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建立血型与安全输血的联系

  (1)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血型的种类,并对学生回答做出及时评价。

  (2)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正确安全输血,并对学生回答做出过程性评价。

  (3)学生观察实验视频。

  2.探究安全输血的原则

  (1)学生分组观看视频并完成输血关系表,教师提示学生体外两种血液相混后不发生凝集,才能进行输血。

  (2)学生分小组回答,教师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得出A、B、AB、O型血可接受的血型。

  (3)学生补充概括四种血型分别可以输给哪些血型,教师及时评价。

  (4)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对比输血关系表有哪些发现?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输血原则: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没有同型血或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都可以输入少量O型血,AB型血的人可以缓慢输入少量O型、A型、B型血。

  (5)学生思考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是否有道理,教师评价。

  (6)教师讲解成分输血。

  (三)巩固提高

  学生回答导入时的问题,教师评价反馈。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作业:请学生课后将安全输血的常识告诉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你设计该导入的意图。

  【参考答案】

  导入不仅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联,也要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安全输血”,与生活实例比较贴切,因此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结合相关联的生物科学史,从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急救输血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课堂氛围。

  2.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你认为无偿献血有什么好处?健康成年人适量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参考答案】

  无偿献血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医院血库的供血量,以便及时救治更多的伤病患者。无偿献血制度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宗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适量献血(一次献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与血细胞包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因此,健康成年人每次适量献血不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初中生物《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江苏省徐州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内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通过本节“想一想,议一议”活动,你已经了解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有明显的不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图4-30)。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3.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情境设计;

  (2)教学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3)要联系生活实际。

  答辩题目

  1.本节课你为什么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方式?

  2.打篮球每小时耗氧量大约90升,慢跑每小时耗氧量约120升。为什么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提问:简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

  提问:进入肺内的气体在肺内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呢?

  (二)新课展开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问: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但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而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但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吸入肺内的气体与人体组织进行了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

  2.出示肺泡的结构示意图,提问:观察图片,描述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哪些?

  (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观看、思考:肺泡与血液之间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当吸气时,许许多多的肺泡都像小气球似的鼓了起来,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提问:结合刚才动画,及日常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气体这样扩散的原理是什么?

  (厨房炒菜,客厅能闻到香味,气体分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相关资料,测量自己肺活量。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你为什么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方式?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方式,老师引导、提问,学生回顾本节主要知识。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老师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避免了传统的教授方式,更符合现代教学模式。

  2.打篮球每小时耗氧量大约90升,慢跑每小时耗氧量约120升。为什么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参考答案】

  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

  相关链接: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成绩查询时间

  历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必背100题 下载>>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报名时间为9月3-6日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为11月2日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获取教师面试真题
获取教师精选资料
获取教师通关技巧
获取历年真题试卷

教师万题库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展开全文

教师资格万题库

更多
小学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素质
已有4280551人做题
下载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已有3306462人做题
下载
中学综合素质
中学综合素质
已有2571656人做题
下载

教师资格章节课

全部科目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