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于5月18日-19日进行,下面考试吧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面试真题”,请广大考生参考使用。
1.古埃及美术
2.书法艺术-草书
3.浪漫主义
4.汉封印
5.隶书
6.汉印
7.油画少女
8.掷铁饼者赏析
9.素描头像写生
11.马蒂斯野兽派
12.塔吉克新娘
13.王冕墨梅图
14.中国画
15.素描头像写生(男侧面)
16.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7.新闻摄影
18.击鼓说唱佣
19.中国画
20.自由引导人民
21.三维建模
22.汉代帛衣
23.中亚建筑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音频《兵马俑幻想曲》,请学生仔细聆听并思考音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出紧张震撼的感受,联想到千军万马的场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以秦始皇的兵马俑为切入点引出课题《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
活动二:直观感知
1.以谈话法的方式,让学生来说一说对兵马俑的了解。根据课前搜集的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学生了解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掘了史无前例的惊人宝藏——秦岭随葬陶质兵马俑雕塑群。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世界雕塑群之最,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和伟大奇迹。
2.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并思考:视频中都展现了什么内容?学生观察回答:视频中呈现了8000件整齐紧密排列的兵马俑阵容及生动写实的兵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将军俑等,体会雕塑群带来的排山倒海气势。
活动三:形式分析
1.教师出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内景图,请学生思考,从整体来看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教师继续追问:雕塑作品都表现了哪些形象?学生们仔细观察得出有将军俑,还有武士佣,他们有的身着盔甲,有的身着战袍,一个个披坚执锐、挟弓挎箭,精神抖擞。
3.教师截取秦始皇陵兵马俑局部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兵马俑的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并安排小组代表回答:他们颜面表情,尤其是相貌、发型各不相同,人物性格更是刻画入微,有的沉着勇敢,有的活泼爽朗,有的刚毅勇猛,有的意气昂扬,形象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4.教师组织学生尝试模仿兵马俑的动作和神态,以此加深对兵马俑艺术特色的体会。
活动四:总结领悟
请学生小组讨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秦陵兵马俑在塑造艺术上采用生动写实的手法,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充分体现了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繁荣昌盛,同时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家的才能和智慧,是举世罕见的雕塑遗产,是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和伟大奇迹。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活动五:比较鉴赏
教师展示西汉《马踏匈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讨论:西汉雕塑作品《马踏匈奴》的艺术特色,学生派小组代表回答:《马踏匈奴》是西汉时期霍去病墓石刻的代表,石刻雕塑运用循石造型表现匈奴人手拿弓箭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显得那样渺小、丑陋。石刻作品造型简洁,风格粗狂,气势宏大,形象生动写实,表现出汉石刻深沉雄大、生动写实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秦汉雕塑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并巩固鉴赏雕塑的角度和方法。
活动六: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我国古代雕塑家的才能和智慧的结晶,是举世罕见的雕塑遗产,也是值得我们每位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和伟大奇迹。
2.课后请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雕塑其他时期的雕塑特点,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进行自主鉴赏,感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魅力,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介绍一下秦汉雕塑的特点
【参考答案】
秦汉雕塑的总体特点是: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为中国雕塑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称为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将雕塑艺术视作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功臣将帅的有力工具。
秦代雕塑主要追求写实逼真,主要代表作品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势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汉代雕塑讲究写实生动,主要代表作品为霍去病墓前石刻,以独特的循石造型表现出汉石刻的深沉雄大。
2.请谈一谈你对雕塑艺术的认识
【参考答案】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除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所谓雕塑,就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基础,通过雕、刻、塑等手法,创造出各种立体艺术形象的艺术门类。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与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雕塑包含着雕刻与塑造两种创作的手法。雕是运用金属工具对木、石、骨等硬质材料,由外及里或雕或刻或凿,是一个减法过程。塑,是用泥或橡皮泥等可塑性材料,从无到有塑造出立体的造型,采用的是一个加法的方式。总之雕塑是一种可以观赏、触摸的立体造型。
雕塑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圆雕、浮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三类,雕塑的材料一般分为可塑性材料和硬质材料。主要的表现材质有泥、石头、青铜、木头、砖、陶瓷等。
雕塑的风格类型:写实雕塑、装饰雕塑、抽象雕塑。
高中美术《方寸之间,意义无穷》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电视剧《齐白石》中齐白石刻苦学习篆刻的片段。请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思考齐白石老先生之所以被称为“三百石印富翁”和哪种艺术有关?学生回答出篆刻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古人为什么说篆刻艺术是“方寸之间,意味无穷”呢?带着问题探究,教师揭示课题。
活动二:直观感知
1.多媒体播放关于篆刻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标志。
2.多媒体继续播放篆刻的纪录片,请学生根据纪录片的讲述概括篆刻的发展历程。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介绍篆刻在奴隶社会是交接凭信的工具,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政权的日益膨胀,它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唐代出现文人斋号印,宋元印章与“文人画”相联系,注重诗书画印相结合,明清时期篆刻与书画并驾齐驱,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活动三:形式分析
1.教师通过播放篆刻的纪录片第二集,请学生思考,印章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名称,你能说出他们的涵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玺:天子专用,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②印:秦汉时期的官方印章。③章:两汉官印和魏晋六朝将军印。④印章: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将“印”和“章”连用。⑤印信:汉魏的大量私印中有称某某“印信”的,所以印信也被看作印章的一种别称。
2.教师引导学生将多媒体出示的印章和它的名称、朝代相对应,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学生交流回答:皇后之玺——西汉;军曲侯印——东汉;凌江将军章——十六国;王业之印信——东汉。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篆刻纪录片的第三集,请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印章在历史上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①书信的封泥。②记名器物、佩戴、殉葬、烙马等。③用于鉴藏公私图书字画和作者姓名款识。
活动四:总结领悟
请学生根据播放的篆刻纪录片继续小组讨论篆刻艺术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篆刻与书画作品有着相互映衬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在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方面,这些印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印章的价值由商、周、秦、汉的先民手中作为实用凭信工具发展而来,在这方寸之间,蕴涵着汉字造型的无穷变化。
活动五:比较鉴赏
教师展示《封泥》《俊卿之印》等印章,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艺术特点,进一步深化对篆刻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并巩固鉴赏篆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活动六: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汉字中的篆书为基本载体,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底蕴,与传统书画并驾齐驱,风格别具,神采照人。
2.课后请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都有哪些篆刻大师,找一找他们的篆刻作品,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赏析并写一个二百字的短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叫“白文”?
【参考答案】
阴刻的字叫白文,就是刻的字是凹进的,刻字时把反写的字挖掉,留下字边上的料,章刻成后,沾了红印泥后,敲岀来的字显示“白文”就是“白色的文字”的意思。
2.秦以前有篆刻吗?该怎么表明身份?
【参考答案】
秦代以前是有篆刻的。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秦代以前的先秦时期,由于篆刻的发展不是很完善,所以并不是表明身份的用具,当时最常用的表明身份的物件是青铜器中的鼎,在西周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而随着春秋战国期间的礼崩乐坏,鼎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篆刻中的印章才渐渐的成为中国人表明身份的用具。
高中美术《造船林》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白桦林》并同时展示列维坦的《白桦丛》,并提出问题: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歌美、画写实。教师继续提问:列维坦属于哪个绘画流派的画家?在部分学生指出是巡回画派的风景画家后,教师介绍巡回画派并引出画家希施金,由此揭示课题。
活动二:直观感知
1.教师播放希施金简介短片,并提出问题:请简要介绍希施金。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希施金(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之一,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
2.教师展示《造船林》,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油画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观察并回答:这是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油画,画面描绘了一棵棵粗壮匀称的大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精神,林边的小溪清澈见底。给人以美的感受。
活动三:形式分析
1.教师继续展示《造船林》,并追问:作品为什么有美的视觉感受?请从构图、色彩、笔触方面进行分析其艺术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描写希施金故乡爱拉布尼近郊的风景。画面布局丰满、生动自然,色彩真实亮丽,光线微妙。笔触细腻写实。繁木菁林,疏密有致,大森林的美与神秘,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该作品在他晚年的作品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表现风景的题材中,也是一幅成功之作。
2.教师播放希施金故乡风景视频,设置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结合视频感受作品的情感,作者通过这样的画面想表达什么情感?除了个人情感外,画面还有哪些意义?讨论结束后,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回答:当面对这幅作品时,森林中的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气息好像迎面而来,仿佛走进了极具诗意的大自然。这一切把人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凝聚着作者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林木的形象雄伟豪放,独具个性,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教师总结: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俄罗斯的富饶和美丽。希施金所描绘的林木,无论是独株,还是丛林都带有史诗般的特质。他一生为万树传神写照,描绘俄罗斯北方大自然的宏伟壮丽,探索森林的奥秘,被人们誉为“森林的歌手”。
活动四:总结领悟
1.教师设置自由发言活动: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总结巡回画派。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升华: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在表现风景题材时,描写简朴、雄伟的大自然,着意表现自然内在的诗意和美。
2.师生共同总结鉴赏西方油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艺术特色、情感表达或意义。
活动五:比较鉴赏
教师出示希施金《松树林之晨》,提示学生根据《造船林》的鉴赏方法赏析此画,并请学生以讲老师的角色为同学们介绍这幅作品,进一步深化对希施金的油画作品的理解。
学生以老师的角色和同学们共同分享:《松树林之晨》描绘了朝雾弥漫,金色的阳光透过朝雾洒向林间,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熊在母熊的带领下,正在嬉戏玩耍。大片松林虽然布满了整个画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感觉。画面用色清新、明快、储蓄而丰富,充满了朝气,倾注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六: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升华: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到俄罗斯巡回画派中风景画的现实主义艺术魅力,加深我们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2.课后请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俄罗斯巡回画派其他画家及主要代表作品,课下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知道的现实主义画家。
【参考答案】
1.卡拉瓦乔是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2.卡拉瓦乔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旨趣是描写亲眼所见的真实,他不回避丑,也不遵循古典模式,不承认任何既定的法则,而是虔诚地描写生活中平凡的或下层生活中的普通形象。
3.在手法上,卡拉瓦乔大胆地处理光线,用光作为塑造形象、构图布局、突出戏剧性主题的重要手段。卡拉瓦乔“把阴暗法带进了明暗对照画法”。其实很久以前画家们就运用了明暗对照画法,但是卡拉瓦乔真正确立了这种技法,这种画法加深了阴暗部分,用一束眩目的光刺穿对象。这对17世纪欧洲绘画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后面的巴洛克艺术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是“推开l7世纪大门的人”。
2.请简单分析巡回画派画家列宾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参考答案】
[作品背景]在19世纪下半叶革命民主主义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俄国巡回画派兴起。《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巡回画派代表画家列宾的成名作。
[画面内容]画面描绘了一队衣着褴褛的纤夫拉纤的场景。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大部分表情肃穆的人物以及目视前方的少年,似乎代表了对困窘的生活麻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艺术特色]画面构图由近及远水平展开。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昏暗迷蒙的背景,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真实的再现了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
[整体评价]这幅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油画的杰作,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重要力作。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美术《新闻摄影》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上午山东省济南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新闻摄影
2.内容:如何判断新闻摄影的价值
(1)事件的重要程度;
(2)和生活的密切程度;
(3)题材的新鲜程度;
(4)内容的趣味程度。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环节;
(2)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3)按课题需要设计板绘(或纸绘),内容包括:基本表现步骤图示,启发性或说明性图示、局部示范等(可任选其一);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简单说一下对新闻摄影的了解。
2.如何展开摄影摄像的教学。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新闻摄影,引导学生欣赏猜测这些作品表现了哪几个重要的新闻事件,并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并揭示课题《新闻摄影》。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提出问题:什么是新闻摄影?
教师讲解新闻摄影就是用一幅或者多幅照片讲述一个新闻故事。
2.展示《告别战友》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件摄影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欣赏回答,教师总结:表现了一位正在哭泣的战士,给人的感觉是伤心的、悲痛的。
3.简单介绍《告别战友》的摄影背景:大卫·利森和谢丽尔·迪亚兹·梅耶在伊拉克拍摄的照片。
4.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告别战友》,并且小组讨论摄影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表现呢?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并点明摄影作品要有一定的价值。《告别战友》通过士兵这一形象很好地传达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友牺牲的壮烈,坚毅的军人形象和脆弱的泪水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作品在引起关注的同时也能造成一定的传媒效应。
5.提出问题:如果你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师,你会选择拍摄哪些新闻呢?为什么?举例说明。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补充总结:事件的重要程度,和生活的密切程度,题材的新鲜程度,内容的趣味程度。选择这些新闻会引起人们对环境、战争等时事新闻的关注,同时也会对某一地域造成影响,意义重大,而这些也是判断新闻摄影价值的重要标准。
活动三:总结解释
1.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新闻摄影作品,学生欣赏并思考其作品体现了什么价值。
2.教师总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不等于所有真人真事都可以作为新闻摄影的报道内容,需要对新闻作出价值判断,根据社会或者传媒对新闻事实需要的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拍摄。
活动四:欣赏评价
学生按照美术学习小组,分别赏析一幅新闻摄影作品,联系对应的新闻时事,描述作品内容,并判断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活动五:小结作业
1.总结新闻摄影的价值并引导学生要多多地关注新闻。
2.课后上网搜集一些新闻报道并赏析对应的新闻图片。
【板书设计】
新闻摄影
价值:重要程度
密切程度
新鲜程度
趣味程度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说一下对新闻摄影的了解。
【参考答案】
新闻摄影就是用一幅或者多幅照片讲述一个新闻故事。通常情况下,它是围绕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展开的,新闻摄影最重要的是影像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的时效性。
特点:时效性,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典型性,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现场感,新闻摄影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目的:让当前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地通过影像了解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情形是新闻摄影的目的。
基本原则:新闻摄影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不能捏造或者歪曲事实。
2.如何展开摄影摄像的教学?
【参考答案】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现代媒体艺术活动,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大胆地尝试或研究,在做中学,学中悟,互帮互学。
2.多引导学生欣赏中外的摄影摄像艺术作品,并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加以记录或表达;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了解相关的现代媒体设备和器械的基本特点,并能独立操作现代媒体设备和使用相应软件。
高中美术《敦煌莫高窟》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上午辽宁省沈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敦煌莫高窟》
2.内容:敦煌莫高窟壁画
(1)大西北戈壁滩上的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上千年的佛教壁画,共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其中特别灿烂辉煌的是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作品。
(2)壁画的题材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另一类是经变,唐代流行称作“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那些画称为“变相”,说唱的文本称做“变文”。依据佛经内容画出的绘画作品就叫做“经变”。经变画有些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色彩绚烂,反映出当时绘画艺术的高度水平,是把佛教教义通俗化形象化的大型宣传画。
(3)考生可选择一至二个知识点进行试讲。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试讲过程中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课例参考图
答辩题目
1.除了敦煌莫高窟,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石窟,举例说明?
2.请简要分析一下你对敦煌莫高窟的了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视频播放《九色鹿》动画片段,并说一说九色鹿的故事出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让学生介绍关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概况,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大西北戈壁滩上的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上千年的佛教壁画,共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其中特别灿烂辉煌的是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作品。
2.出示第257窟《九色鹿王本生故事》,让学生根据动画片的剧情结合壁画来讲这个故事,然后提问:该壁画是用什么方式表现故事情节的?
学生回答:在表现形式上以长方形的构图,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六个连续的故事情节,十分严密而生动。
3.小组讨论:《九色鹿王本生故事》在人物造型、线条、色彩等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
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壁画突出地塑造了鹿王矫健匀称的美丽形象。用“凹凸法”渲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设色浓重强烈,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色。用遒劲挺拔的线条勾画出形象的轮廓线,笔简而有力,手法自由而纯熟,画风严峻劲拔。而画面中的山水部分则是平涂的,无皴擦,有装饰味,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
活动三:总结解释
引导学生了解佛教的传播,并体会佛教中常见的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的意思:即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是佛传故事,表现释迦牟尼前生轮回的是本生故事。并介绍本生故事壁画多为北朝时期作品。
活动四:欣赏评价
提问:除了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敦煌莫高窟壁画还有什么题材?
学生结合资料回答,教师总结:还有经变题材,唐代流行称作“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那些画称为“变相”,说唱的文本称做“变文”。依据佛经内容画出的绘画作品就叫做“经变”。经变画有些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色彩绚烂,反映出当时绘画艺术的高度水平,是把佛教教义通俗化形象化的大型宣传画。
出示172窟《西方净土变》壁画,引导学生根据欣赏《九色鹿王本生故事》的角度和方法,分组赏析该作品。然后互评、师评,可以从内容、逻辑、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引导学生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查找更多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资料然后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答辩题目解析】
1.除了敦煌莫高窟,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石窟,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中国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都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文化遗迹。
2.请简要分析一下你对敦煌莫高窟的了解。
【参考答案】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位于甘肃敦煌鸣沙山东麓,是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至今尚存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莫高窟集建筑、雕塑、绘画三者于一体,十六国至明清历代都有建造,是中国佛教美术的宝库。莫高窟保存了千余年的历代壁画和彩塑,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佛教艺术从5世纪到14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敦煌莫高窟艺术史上的早期阶段,在表现技法上出现了印度佛教美术与汉晋美术的相互叠加,同时也表现了印汉两种文化的交融。人物修长,清朗飘逸,刻画追求的是内在的气质。至唐代,内容多以民族化的佛经为主,人物形象接近现实生活,注重画面的远近透视关系,有了较真的视觉效果和感受。人物造型趋于写实。
唐代彩塑将佛的慈祥大度、菩萨的温静端庄、佛弟子的聪慧虔诚、天王的威武雄壮都塑造得惟妙惟肖。从菩萨塑像可以看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雕塑者运用高超的技艺,把理想中美的形象非常生动地塑造出来。
高中美术《帕特农神庙》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帕特农神庙》
2.内容:赏析帕特农神庙
(1)帕特农神庙是著名的雅典卫城的主体性建筑。由于神庙的膜拜仪式是在神庙外举行的,所以希腊人对神庙的外观与装饰都十分讲究;
(2)神庙采用了多利亚柱式,经专家们实地测量,帕特农神庙外观各部分的比例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它的正立面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原理。

帕特农神庙(大理石 公元前447-前432年 雅典卫城)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谈一谈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2.谈谈古希腊雕塑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解帕特农神庙的传说故事: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2年,希腊人提起它,就像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万里长城一样。据说在19世纪初,土耳其在神庙附近构筑工事,与希腊军队开战,希腊人占了上风,而土耳其军队弹尽粮绝,为此他们动手拆庙,打算熔铸弹丸。当希腊人得知后便立即停火,表示可以送给土耳其军队弹药,条件是不得拆庙。可见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女神在希腊人心目中的地位,它们是雅典的象征,代表希腊精神。而后出示帕特农神庙图片,引出课题《帕特农神庙》。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播放介绍帕特农神庙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对神庙进行简单的介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雅典卫城坐落在希腊首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筑物,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又名巴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采用的主要材质为大理石。
2.教师展示帕特农神庙全景图,提问学生:它的作用是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查阅资料回答,教师总结: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人民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而建的,用来供奉雅典娜女神,给人一种雄伟大气的感觉。
3.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帕特农神庙并提问:这座神庙为什么能够给人雄伟大气的感觉呢?大家尝试运用线条简化神庙的正立面图片,看看各个线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展示神庙结构图片并总结:经专家们实地测量,帕特农神庙外观各部分比例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它的正立面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原理。
4.教师继续提问:除了完美的建筑比例之外,神庙在外形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很多巨大的多利亚式石柱进行支撑,为围柱式建筑。
5.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帕特农神庙内部图片以及细节放大图并追问:神庙细节还有哪些特殊之美?
师生结合神庙细节图片欣赏帕特农神庙内部的圆雕和浮雕等装饰。
活动三:总结解释
1.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欣赏这些建筑的美?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背景、材质、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
2.播放纪录片,展现帕特农神庙文物遗失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活动四:欣赏评述
教师展示宙斯神庙、赫拉神庙等建筑图片与视频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欣赏和探究,尝试从背景、材质、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分析他们与帕特农神庙的异同。
学生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发言,教师总结,从分析角度、语言表述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赏析结果。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帕特农神庙的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要保护文物,学会欣赏中外不同艺术的美。
2.查找资料并思考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帕特农神庙
1.材质:主要材质为大理石
2.造型:运用黄金分割原理、多利亚式石柱支撑,围柱式建筑
3.装饰:圆雕、浮雕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参考答案】
古希腊文化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其文化的源泉是爱琴美术。在古希腊艺术中的理想形象是既有宁静典雅的气质,又有运动员一样的体魄,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可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加以概括。
2.谈谈古希腊雕塑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古希腊雕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丰碑,多表现希腊神话中青年男女的裸体形象,造型写实、姿态优雅。以古典时期的作品最为精湛,产生了写实美与理想美相结合的人体,是希腊雕刻的鼎盛时期。古希腊雕塑代表作品有古典时期的《命运三女神》、《掷铁饼者》、《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希腊化时期的《拉奥孔》、《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等。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美术《标志设计》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下午湖南省长沙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标志设计》
2.内容:
(1)标志如何而来呢?早在原始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把本部落崇拜的神归纳成符号,叫做图腾,这些图腾符号可以说是标志的起源;
(2)标志一般包括:商标、标徽和公共标志;
(3)标志的种类:国家标志、商品标志、专业标志、会议标志、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认识生活中的标志以及表现形式,尝试设计标志;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谈一谈标志的发展历程。
2.谈谈标志中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经验,并提问:“同学们,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标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都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板书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教师播放ppt,展示各种各样的标志作品,引导学生看大屏幕。提问:这些标志在生活中都有什么样的作用?标志的概念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总结:标志是具有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犹如语言,起着识别、示意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这些标志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种类?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标志的类别繁多,使用广泛。例如: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用于团体标志的共青团团徽,团旗,少先队的星星火炬。用于商品上标志称商标,如李宁牌商标、奥迪轿车标志;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如公路局的标志、中国铁路的标志、公安机关的标志、红十字的卫生标志等;用于会议上标志,如奥运会标志,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用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称交通标志;指示人们注意安全的安全标志;标明街道的路标等。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体育运动标志、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
3.教师出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的标志,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标志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①颜色:红色(太阳的颜色)、蓝色。
②文字:中国草书书写的希望工程四个字以及英文希望工程。
③图形:爱心和太阳的形状。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标志有什么样的含义?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含义是让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出示课下做好的标志,并给学生讲解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2.构思。怎样突出标志设计的特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3.构图。可多画几幅草图,反复思考,寻找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也可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4.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5.着色。设色单纯、醒目,或用对比色。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活动四:实践展评
1.创作要求:设计一幅运动会上具有本班特色的标志。
2.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创作完成之后,开展“标志设计”作品展,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从作品的新颖度、含义等方面评价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设计标志的注意事项与常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展示优秀作业,巩固标志设计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等知识内容。组织学生课后就自己设计的标志写一份8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标志设计
组成部分:颜色、文字、图像
步骤:1.选题2.构思3.构图4.定稿5.着色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标志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
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古代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方便联系、标示意义、区别事物的种类特征和归属,不断创造和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标记,如路标、村标、碑碣、印信纹章等。广义上说,这些都是标志。到本世纪,公共标志、国际化标志开始在世界普及。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飞跃发展,21世纪以来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一切领域,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由此出现了一门新兴的科学——“符号标志学”。
2.谈谈标志中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识别性。
标志最突出的特点是各具独特面貌,易于识别。显示事物自身特征,标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是标志的主要功能。各种标志直接关系到国家、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决不能相互雷同、混淆,以免造成错觉。因此标志必须特征鲜明,令人一眼即可识别,并过目不忘。
高中美术《篆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下午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篆刻》
2.内容:
(1)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
(2)关于印章的名称,历史上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玺、印、章、印章、印信;
(3)古代使用印章,不像我们现在主要是蘸上印泥直接盖在纸张上。古人传递物品和书信往来,需要通过人来直接传送,如果单用绳索捆住,就难免被人拆动。为了保密起见,就在结绳上封一块泥土,把印鈐盖在泥土上,这种泥块就称之为“封泥”。除了这个主要用途之外,印章还用于记名器物、佩戴、殉葬、烙马等。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谈一谈治印的步骤。
2.篆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PPT展示2008年奥运会会徽,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为什么会被作为奥运会会徽?它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结合篆刻、书法和奥运五环标志,篆刻和书法是我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早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可谓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的体现。进而导入新课《篆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欣赏多幅篆刻作品,老师提出问题:这些篆刻作品都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篆刻是指镌刻印章的通称,印章字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它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皇后之玺》、《陵江将军章》、《王业之印信》并提出问题:这几枚印章的字体给你什么感受?试着总结出印章的类型。
学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师总结:印章的名称在历史上大致分为:玺、印、章、印章、印信。
3.观察《皇后之玺》、《陵江将军章》,并提出问题,这两枚印章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玺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它是皇后佩戴的饰物,也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刻工精细,弥足珍贵。
章是指两汉官印和魏晋六朝将军印。将军章又被称为急救章,多数因为军事需要,在出兵之前匆匆刻纸,因此字形随势生发,运刀天真自然。
4.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陵江将军章》并追问:古代君臣之间的书信往来,如何做到保密工作和身份验证?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古人传递书信需要人来传送,单用绳索捆住,难免被人拆动,为保密起见,在结绳上封一块泥土,把印钤盖在泥土上,这种泥块称为“封泥”。
活动三:总结解释
1.提出问题:玺和章的用途?字体特点是什么?
总结回顾:皇帝皇后用玺,字体端庄典雅。将军用章,字体随心天真。
2.讲解篆刻的用途还包括记名器物、佩戴、殉葬、烙马等。
活动四:欣赏评价
教师展示《王业之印信》篆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字体、用途、总结艺术特色。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篆刻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2.查找印和印章的相关作品,总结艺术特色和用途,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篆刻
定义:镌刻印章,篆书
印章分类:玺、印、章、印章、印信
用途:皇帝皇后用玺,将军用章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治印的步骤?
【参考答案】
①设计印稿。篆刻所用书体是篆书,先写后刻。
②印稿转印。印章上的字体为反字,可用铅笔和拷贝纸配合转印。
③刻章打磨。刀法上注意配合,冲切刀结合;刻法:双刀、复刀、单刀。
④印章检验。蘸上印泥看刻章呈现效果,寻找调整内容。
⑤调整打磨。完善作品,展示篆刻作品。
2.篆刻的基本技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常见执刀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毛笔的方法,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执刀,用无名指和小拇指抵住刀杆,刀口向左,刀杆微微倾斜。第二种是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呈拳状。第一种较为灵活。
①刀法
冲刀法:线条酣畅淋漓,劲挺明快。
切刀法:稳健凝重,峻峭苍润。
辅助性刀法:批刀法、旋刀法、平刀法等。
②刻法
基本刻法是刻出笔划的阴(白文)阳(朱文)线条。
双刀法:一个笔划需要两刀,一去一反才能完成。
复刀法:两刀完成一个笔划,第一刀从墨线的中心线侧锋入刀,刀角激石刻去墨线的一半,石章不做调转,再以同一方向刻第二刀,刻去另一半。复刀法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形,与单刀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单刀法:一刀完成一个笔划,从线条的一端起刀,视笔划的粗细,控制刀锋的正侧角度,腕指同时发力,运至尾端,墨线全部激掉。线条一边光洁,另一边呈锯齿状,齐白石的白文印便用此法。
高中美术《隶书》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下午湖北省武汉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隶书》
2.内容:隶书赏析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试讲过程中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谈一谈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2.介绍一位你最喜欢的书法家?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纪录片《隶书承载》,并说一说视频中表现的是哪一个书体?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纪录片展示了隶书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课题《隶书》。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多媒体展示《张迁碑》,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件作品的作者是谁?看到这件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结合资料回答:作品为汉代书法家张迁的作品,这件作品给人一种古朴、规整的感受。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并说一说隶书的结构与篆书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欣赏,教师总结:篆书的字体多为纵向的长方形结构,隶书的字形则多取横势,字形规整,多为扁平的长方形结构。
3.截取“君”“有”“出”“人”等字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其点画上的特点。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横画长而直画短,横画略粗竖画略细;用笔上有方有圆,逆入平出,方折笔画较多,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4.提出问题:张迁碑的行、列有什么特点?
隶书的章法一般是纵有行、横有列。
活动三:总结解释
师生共同总结:隶书的基本特征。
总结回顾:隶书的基本特征是在点画用笔有方有圆;结体字形多取横势;章法纵有行、横有列。
活动四:欣赏评价
教师展示另一幅隶书《乙瑛碑拓片(局部)》作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特点。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乙瑛碑》的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字势开展,古朴浑厚;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总结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热爱书法艺术。
2.搜集隶书作品并欣赏,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隶书
点画:用笔有方有圆
结体:字形多取横势
章法:纵有行、横有列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
先秦书法:主要有甲骨文,青铜文,石刻文,帛书和简书。
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等。距今约3600多年。
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故称“金文”、“钟鼎文”。
籀文:又称“籀书”、“大篆”,来源于《史籀篇》,相传记录的是周宣王时代即西周晚期的文字,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时通行于泰国。
石鼓文: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为刻在十个鼓形石上而得名。属于籀文。
篆书是先秦时代、秦代和汉代前期通行的正体文字。
汉代书法:以隶书的成就最高。
魏晋南北朝书法:产生了楷书、行书和草书。特别是唐代楷书的楷法完备,后人称唐代书法“尚法”。主要代表书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
宋代书法:宋人崇尚自然率意的情趣,故而体现在书法上是“尚意”。
近代书法:近代由于印刷术的发展,钢笔逐渐代替毛笔书写。代表书家有吴昌硕,杨守敬,于右任,沈尹默等。
2.介绍一位你最喜欢的书法家?
【参考答案】
王羲之,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创造了韵媚婉转的书体新风。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美术《素描头像写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街头画家绘画的视频,并展示杨幂、鹿晗等明星素描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明星都是谁?这些街头画家运用了什么方式进行描绘?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素描,进而引入课题《素描头像写生》。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多媒体展示王式廓的《血衣》局部与丢勒的《母亲》两幅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画家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
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血衣》塑造了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形象,而《母亲》则塑造了一位风烛残年的母亲形象。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并追问:观察分析两个人物头部的结构与明暗,看看画家是如何运用素描技巧塑造形象的?(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血衣》以丰富的明暗调子表现形象,《母亲》运笔轻重缓急极有分寸,而且比较洗炼,肖像的神态仅仅几笔便跃然于画纸上。两件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素描中光影与调子的神奇效果。
3.提出问题:画家着重塑造了人物的哪些部分?
学生回答:着重塑造人物的五官、面部的骨骼、肌肉。
4.展示头部骨骼与面部肌肉示意图,请学生上台标明其骨骼与肌肉的名称。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讲解重点的结构与肌肉,并说明头部的比例为“三庭五眼”。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头像写生的步骤:
①观察分析所画对象的形象特征。
②起稿,画基本形。找准人物头部的动态和透视关系,保持自己的视点不变,注意画面左侧因透视而变得狭长的脸部。
③画出头部的基本结构,确定五官的位置。
④找出明暗交界线在面部及五官各部分的准确位置,注意额骨、颧骨、颌骨及鼻骨的转折处和所有向下的面加以刻画。
⑤深入刻画五官并整体调整画面。
活动四:实践展评
1.分发照片,写生一幅素描人像。
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愿展示作品,教师组织学生从结构、明暗等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五:小结作业
1.总结素描头像写生的方法,并激发学生对素描的热爱之情。
2.搜集素描作品并欣赏。
【板书设计】
素描头像写生
比例:三庭五眼
步骤:观察
起稿
确定五官位置
确定明暗关系
深入刻画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说一说素描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作素描。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
素描以丰富的绘画语言和形式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在素描表现形式上,光线与明暗色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明暗和色调是“全因素”素描用以塑造形体的主要手段,利用光、影、色调,将物体的形态、空间、质感等等丰富的表现出来,它是素描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更适用于情感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
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绘画艺术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2.说一说素描绘画过程中常出现的画面问题,应该怎样改善?
【参考答案】
在素描绘画过程中,“花”与“乱”的缺点在画面中表现很突出。主要是指画面形象上所出现的许多黑白相间花斑,让人感觉形体的受光面与背光面异常凌乱。产生花、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过于刻画局部而没有顾及到其它部位的相互关联造成的,画面杂乱无章;二是由于铺调子的色度不够均匀,用线过于凌乱;
解决办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①铺暗部调子时用笔一定要均匀,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调子的同时要注意与结构相结合。
②如果亮部的斑点过多就用橡皮把它轻轻擦掉。如果暗部过多则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揉,使画面色调趋于统一。
③就是作画时必须避免盲目用线,注意到线条一定要表现到形体、体现到结构的转折。
高中美术《日出·印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PPT展示大自然风景图片,并提出问题:画家是如何将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的?
学生评述自己喜欢的照片,教师小结:这些画家都是印象派的画家,而印象派是西方美术史上描绘自然风光的重要代表流派,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日出·印象》,引入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欣赏作品并提出问题:《印象·日出》是谁的作品,它与印象派名称的由来有什么关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日出·印象》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名作,是印象派名称的由来。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日出·印象》,并提出问题:画作描绘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的是法国勒阿弗尔港口日出时的情景。
3.教师展示《日出·印象》与勒阿弗尔港口日出时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画作与真实的场景相比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画作表现的更加的朦胧,景物的轮廓线都是模糊的,与真实的画作相比仿佛是在描绘一种瞬间的印象。
4.继续展示《日出·印象》的作品,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画作中的景物在色彩、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在色彩上运用了蓝色、橙色、紫色等颜色,鲜艳明亮,并且层次丰富,善于抓住光线的微妙变化;造型上,不追求形体的轮廓,造型模糊。
活动三:总结解释
1.提出问题:我们能从哪些方面欣赏印象派的作品?
总结:印象派注重色彩的表现、注重瞬间效果、表现自然光线,除此之外莫奈在造型上不追求外轮廓的精准性,而是用明显的笔触表现模糊的景物。
2.讲解莫奈追光的故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
活动四:欣赏评述
教师展示莫奈《草垛》、《睡莲》、《卢昂教堂》等作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特点,看看在莫奈的这些画作中是否也能找出与《日出·印象》相似的特点。
学生展开研讨,教师在学生研讨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派代表阐述观点,教师针对学生对于印象主义的理解、赏析语言的准确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莫奈的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2.查找资料并思考后印象派与印象派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日出·印象
1.画面内容:勒阿弗尔港口日出时的情景
2.感觉:朦胧
3.特点:色彩——鲜艳明亮、层次丰富;造型——模糊
4.印象派特点:重外光;重瞬间;重色彩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什么是印象主义?
【参考答案】
印象主义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后遍及欧美各地,因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其特点:
①重瞬间。追求瞬间的视觉印象,以自然景象和当代日常生活的片断入画,注重偶然和率真的效果。
②重外光。主张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来表现明亮、微妙的色彩变化,其中特别注重对外光的表现,提倡户外写生。
③重色彩。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绘画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
2.介绍一位你最喜欢的印象主义画家?
【参考答案】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最典型的印象主义画家,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并一生坚持印象主义画风。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印象主义因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强调光和色彩的表现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以对母题的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草垛》、《卢昂教堂》等组画侧重表现同一场景在不同光线气氛下变幻无穷的外观。它们忽视物象轮廓的写实,主要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绘画色彩关系的美。这种艺术追求在他晚年创作的《睡莲》组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高中美术《泥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播放《红楼梦》经典桥段黛玉葬花,学生看视频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表情和动作,并提问:在没有电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留住戏剧经典片段的呢?
学生大胆联想并提出假设,教师小结:古人为了留住这些片段,最常见的就是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还原这些画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形式《泥塑》。借机引入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简要回顾之前学生对于泥塑的了解,主要从材质特点、雕刻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同时温故而知新。
2.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泥塑作品,请学生分小组为作品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泥塑有两类,一类是供玩耍的玩偶,一类是作为室内陈列品的戏剧题材雕塑、肖像等,称为“案头清供”。
3.教师通过PPT出示作品——无锡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作品描绘了什么形象?运用了什么形式进行表现?
学生观察后作答,教师小结:作品是一件单独的人物肖像,描绘了怀抱小兽的婴孩形象。采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形式表现。
4.继续展示无锡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引导提问学生:作品在造型与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大阿福造型简单而饱满,色彩运用了绿色与红色的结合,鲜艳醒目,增加了雕塑的趣味与生动,正是“三分塑,七分彩”的体现。
活动三:总结解释
教师通过结合之前的分析与讲解为学生小结:大阿福取材于古老民间传说,有着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寓意。艺术家们把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与传统雕刻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了生动的泥塑形象。而其中对于“三分塑,七分彩”的运用也正是传统泥塑作品的魅力所在。
活动四:欣赏评述
教师展示天津泥人张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与《大阿福》有何异同之处。
学生以美术学习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题材、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自主分析,最终汇总意见展开研讨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成果及课堂表现等因素,评价学生,注重表扬与鼓励。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泥塑的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2.安排学生下课之后在博物馆中寻找更多有趣的泥塑作品,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展示。
【板书设计】
泥塑
1.种类:玩具、案头清供
2.《大阿福》人物形象:怀抱小兽的婴孩
3.《大阿福》特点:圆雕与浮雕结合;三分塑七分彩
4.对比:《大阿福》与天津泥人张作品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高中泥塑课应该如何生动地将知识演绎出来?
【参考答案】
高中美术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运用能力与对比分析能力,因此,在课程中我将坚持观察为主,活动为辅的方式,突出知识的丰富性,以问题为导向。具体方法是:
①对于泥塑这一内容,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分别以实践制作和欣赏的方式,了解过基本的泥塑知识,例如小学已经学习过利用揉、捏、刻、压等多种方式制作生活中的小摆设和小物件,因此对于技法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积累,而初中更是偏向于实操性的训练,学生通过学习盘筑泥条和捏塑法,进一步掌握了泥塑的成型技巧,而本课在前部分学习的前提下,侧重于通过展示不同的泥塑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泥塑种类,了解泥塑文化的丰富性。因此,我会多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学或者传说作为引入,创设丰富的文化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再将思绪牵引到大阿福等具有丰富故事性的作品当中,使美术学习与社会、文化相结合。
②为了增强知识的联系性,我会引入天津泥人张作品和泥塑阿福的形象进行对比,了解不同艺术手法的处理效果,同时也能够了解其中形象符号的寓意,对比分析,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2.选择我国古代的一个时期,说说其中的泥塑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参考答案】
唐代泥塑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多元的时期,主要的泥塑种类是佛教造像,其次还有很多的陵墓雕塑和玩具。
代表的人物是杨惠之,其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雕塑,传其创造了千手观音的形象,因被人誉为:“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