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教师资格

考试吧>教师资格>教师面试>正文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小学美术
考试吧 2019-05-20 00:55:17 评论(0)条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最新文章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于5月18日-19日进行,下面考试吧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美术面试真题”,请广大考生参考使用。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美术《窗口》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谜语:“大四方,小四方,没有它,闷得慌”,组织学生猜一建筑物名,学生回答,教师揭示谜底,顺势引出课题《窗口》。

  活动二: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多种窗户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游戏,并询问分类的依据。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据材质的不同可分为:木窗、塑料窗、铝合金窗、玻璃窗等;根据造型的不同可分为:推拉窗、折叠窗、百叶窗等。

  2.教师展示现代家居窗口图片,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窗户有哪些结构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外窗、窗格、装饰。

  活动三:形式分析

  1.教师展示法国野兽主义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开着的窗户》,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描绘了哪些画面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上墙面只占一小部分,窗户占了一大片地方,窗扉对着外部世界大大敞开,能看到阳台上摆着花盆,长着藤蔓,以及远处的大海、天空和船只。

  2.继续追问:画面中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色彩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这里的内墙和窗扉,是由一条条宽宽的竖条构成,用了鲜艳的绿色、蓝色、紫色和橙色;户外世界,则是一片鲜艳的小笔触构成的华丽装饰图案;笔触从绿色的小点,扩展到笔触更宽一点的淡红色、白色,还有蓝色的大海和天空。

  3.教师展示多种关于窗口的优秀学生作品,表现形式除了油画、水粉还有线描、中国画等,带领学生了解绘画的多样表现形式。

  活动四:示范讲解

  教师对窗口的景色进行速写示范,确定如下具体步骤:①画窗框②画窗格③画装饰④整体调整(示范中明确线条的表现技巧)。

  活动五:实践展评

  1.实践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以“绿锁窗前”为主题,在二十分钟内完成一幅关于窗口景色的绘画作品,表现形式不限,并提示注意卫生;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巡视指导。

  2.展示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自愿上台展示作品,作为小小介绍员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教师组织其他同学采用匿名评价卡的方式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诗意奖”、“最佳表现奖”并在评价卡上写出评语,教师根据学生投票公布获奖名单,并进行总结性评价。

  活动六: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窗户的结构、材质和造型等知识,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景色,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美景。

  2.作业:课下绘画自己家中的窗户,下节课同学之间相互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门窗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参考答案】

  在早期,人们为了出入和通风采光的方便,在顶盖一侧留一缺口,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

  在汉唐时期是窗饰艺术的发展期,出现了横披窗及直棂窗等新式类型,网纹、琐纹及球纹等窗棂。

  在宋代之后作为建筑之眼的门窗,已不再是文人透过其观景的框架,而已成为刻意美化建筑的展示主体,追求精致,追求情趣。

  在明清之后,门窗在工艺上推陈出新,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形成庄重高贵的风格,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

  纵观整个古代,门窗主要靠手工制作,数千年以来都是以一种“卖手艺”的状态存在着。因此,门窗虽然作为一种必需的家居用品延续了数千年,但中国门窗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却并不长。

  2.说说对中国传统窗户形制漏窗的认识?

  【参考答案】

  漏窗,俗称漏花窗(即有部分空透的墙窗)、花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主要起通风采光的作用,是中国园墙上的一种装饰。漏窗一般用于封闭的小视距的空间,可以免除小空间的闭塞感,增加空间层次,做到小中见大。漏窗作为窗的一种,首先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此外,漏窗又有透景的作用;漏窗窗框的形式有方、横长、直长、圆、六角、八角、扇形及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漏窗的花纹图案极为丰富多样,在苏州园林中就有数百种之多。按构图分有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两类,但也往往混合运用,几何形体为主的图案形式有套方、曲尺、回文、万字、冰纹等,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北方较少。

  

  小学美术《头饰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引导同学们猜谜语:小小动物本领大,大家把它王子叫,水里蛙泳它最棒。

  学生思考回答:青蛙。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级也来了一只游泳健将青蛙,现在请它出来好不好?(老师戴青蛙头饰进入课堂)

  教师提问:老师为什么可以变成青蛙了?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头饰设计》。

  活动二:直观感知

  1.教师出示PPT展示不同样式的头饰,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观察现实生活中不同民族的头饰有什么不同?(从颜色、形状、色彩、图案角度欣赏观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造型、颜色、装饰等。

  2.教师继续展示各民族头饰,引导学生观察其发展并讲述头饰的由来,并提问头饰是用来做什么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早期头饰原始的功能性和原始信仰较强,用来固定头发,经过岁月的浸泡及不同文化渲染,头饰除了具有原始的功能性,更多的起到了装饰的效果。

  活动三:形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题本中的作品图,并提问精美的头饰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外在造型都有什么?色彩的搭配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组成部分有图案、帽圈;外在形状有动物、水果;色彩搭配鲜艳丰富等。

  2.教师继续提问头饰采用了什么装饰方法?

  教师引学生思考回答并做总结共同得出:画、贴、穿、编、剪等。

  活动四:示范讲解

  教师演示:

  ①确定头饰图案并用铅笔起稿确定头饰图案;

  ②然后结合图案需要填涂颜色;

  ③用剪刀沿图案轮廓将头饰剪裁下来;

  ④用纸条围绕头一圈确定自己的头围,定好帽围长度,并加以修饰;

  ⑤将图案装饰粘贴在帽围外圈。

  (图案装饰可以自由选择,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允许学生局部模仿尝试练习。)

  活动五:实践展评

  1.学生练习实践,根据自己喜欢设计一个实用、美观、新颖的头饰。(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2.学生展示交流作品,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头饰,同时把头饰戴在头上,互相说一说你最喜欢谁的头饰,为什么?(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动作展示。)教师整体总结评价。(从头饰图案、颜色、制作过程、学习积极性。)

  活动六:小结作业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头饰设计的特点,感悟头饰文化的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来装扮自己,和小朋友们一起过元旦。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觉得美术课堂该怎么互动?

  【参考答案】

  想要上好一堂美术课,互动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讲授为主,到以引导学生为主。有一个新的突破,所以在设置环节上也不单单只是问答的形式。

  首先,最简单的环节是问答的形式,但也要求教师要以引导的形式设置问题。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

  其次,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以学生自主推选小组长发言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教学设计中的巩固环节中还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如拍卖会、小画展等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最后,设置再多花哨的活动,也必须要注意体现本节课的重点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发现美的能力。

  2.如果作为美术老师、学校让你搞一次实践活动,你怎么做?

  【参考答案】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所设计的实践活动一定是跟美术相关的,所以,实践活动是去公园对景写生。

  首先,我会组织班级的学生开一次小的座谈会,并告知要组织公园写生的绘画活动,告知时间、地点、需要带的画箱,形式可以是速写、水彩、水粉;绘画主题“公园一角”,并且告知这次出去写生的目的是学生可以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提醒学生想要画好一幅画,只是临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认真观察对象,合理总结概括对象视觉特点,用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其次,在写生活动当天,我会组织车辆,并告知注意事项,定时定点集合。在现场我会对学生进行演示和指导,让学生不盲目。在画的时候注意画面的取舍等。

  最后,写生结束,收拾画箱,留影纪念,清点人数,组织车辆回到学校。在班级里,组织一次师生的画展,邀请校领导、老师参加。

  小学美术《漫画欣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新课导入

  老师展示名人漫画形象图片并设问:同学们能猜出这些人物是谁吗?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老师揭示答案(答对的同学可以把图片奖励给学生),并引出这种独特艺术形式是漫画,解释课题《漫画欣赏》。

  活动二:直观感知

  播放课前准备好的漫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漫画形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漫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品种,是通过不同手法描绘事物或叙事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常会给我们留下“有趣”、“好笑”的印象。

  活动三:形式分析

  1.展示名人漫画头像和真实照片,引导学生对比赏析。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让漫画变得有趣呢?

  画家在哪些地方“做了手脚”呢?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以上漫画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将人物的五官进行“放大”或“缩小”。

  2.播放《上行下效》、《井底之蛙》两幅漫画作品。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画家如此表现,只是为了简单的“有趣吗”?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上行下效》表现的是父母搀扶孝敬家里的老人,孩子也效仿父母手牵着他们,漫画歌颂了善待父母的孝道,教育当今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井底之蛙》描绘的是一只青蛙不愿意承担外面的风险跳回井里的情节,以比喻那些墨守成规,不愿冒险的人,鼓励我们要勇敢地跳出狭小的世界,去拥抱生命中宽广的风景。

  活动四:总结领悟

  教师漫画的主要特点:高明的漫画家善于把复杂的问题以最通俗、最简明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夸张、变形、比喻等多种手法和巧妙构思来达到讽刺、歌颂、传播或娱乐的目的,揭示社会当中的不良风气或给人以启迪。

  活动五:比较鉴赏

  教师出示作品《真迹拍卖》,提出问题: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的,又隐含着怎样的寓意?(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真迹拍卖》中的大标题中含有“九大山人”四个字,但是美术史上最有名的是八大山人,生动有趣地讽刺了现代一些人在书画界不懂装懂的滑稽现象。

  活动六: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课后绘制一幅漫画作品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你的课堂导入?

  【参考答案】

  导入的目的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安定,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种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境。一次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因此就需要教师精心思考,争取有所新意。

  1.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关注点放到这节课当中来,本节课我采用了看图片猜明星的形式进行导入。

  2.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播放一些网上很流行的名人头像漫画,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被提起来,然后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来猜明星,看谁猜的又快又准,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引起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3.当然就这节课而言,也许会有各种各样、创意十足的导入方法可供选用,但我认为我此次采用的导入方法比较直观,不仅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与课题密切相关,这就是我本课的导入设计。

  2.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

  【参考答案】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无论哪门学科,教师真正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设计。我认为科学的备课方法为以下几点:

  首先,“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在备课之前,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结合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也不能让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好的吸收。

  再次,“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备课时,不放过课本的每个细节,不放过学生的每一个特点,才能胸有成竹的完成这堂课。

  最后,“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创新,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个老师博学变通的重要体现。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科学备课方法,我自己平时也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备课的。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美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上午辽宁省沈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高年级《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教学

  2.内容:

  (1)齐白石作品欣赏。

  (2)介绍个人生平(齐白石186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小的时候砍柴、放牛……只读过一年书。成年后做雕花木匠,后来通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现代绘画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中国画画家。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3)赏析艺术特点(他擅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画虫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尤擅画虾,水墨淋漓,生机勃勃。山水画构图新颖,极富创造精神)。

  

  群虾(中国画)1934 (图1) 竹楼荷塘(中国画)1913(图2)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1951(图3)

  3.基本要求:

  (1)10分钟之内讲完;

  (2)讲明齐白石的生平,以及他绘画的特点;

  (3)体现齐白石画的风格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4)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谈一谈齐白石的艺术成就?

  2.请说一说你为什么用设疑导入?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创设问题“他,留着长长的胡须,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画花鸟虫鱼是一绝,尤其擅长画虾,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交流回答“齐白石”,教师揭示课题: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环节二:描述分析

  1.播放纪录片《百年巨匠——齐白石》片段,请学生带着问题“齐白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齐白石于186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幼儿好学,但家境贫寒,仅读半年私塾,后回家务农。12岁开始学木匠,善雕花,手艺与观察力为日后拜师学习绘画打下基础。他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艺术,诗、书、画、印均有很高造诣。1953年得到“人民艺术家”美誉。

  2.教师展示齐白石的花鸟鱼虫作品,提问:齐白石作品在题材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齐白石喜欢描绘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花鸟鱼虫,富有生活气息。

  3.教师出示《群虾》,提问:画中共有几只虾?你觉得它们正处于怎样的环境中?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共有9只虾,三只居上,六只拥于下,头皆朝左下方,虽未画水,却令人感觉到群虾在水中活泼、灵敏、机警地游动着,很有生命力。

  4.教师展示现实中的虾的图片和齐白石作品《群虾》,并提问:《群虾》和现实中的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群虾》是根据现实中的虾创作的,但是比现实中的虾简约,寥寥数笔,把虾的神态刻画在纸上,比现实中的虾更加生动传神。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5.教师出示笔墨技法示意图,请学生对比观察:画家用了怎样的笔法和墨法来表现虾的形体和神态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家以淡墨画虾的身体,浓墨画虾的眼睛。中锋画虾螯和须,侧锋画身体。并且以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虾的前后位置。

  教师追问:使用这样的笔墨对画面表现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抓住了虾的特点,把虾的特点表现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虾身健劲有形,姿态各异,长臂钳重叠交叉,繁多的长须和成排的小腿,无一累赘,活灵活现,特别是薄壳包裹躯体的半透明感,神完气足,形神兼备。比现实中的虾更增加了趣味感。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味。

  环节三:总结解释

  师生共同归纳齐白石花鸟画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艺术特点:齐白石擅画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尤擅画虾,水墨淋漓,生机勃勃。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有生活气息。用笔灵活多样,墨色变化丰富。

  欣赏方法:可以从题材、笔墨、意味等角度对其作品进行赏析。

  环节四:欣赏评价

  教师展示作品《竹楼荷塘》、《蛙声十里出山泉》,请学生选择一幅喜爱的作品,4人一小组,从题材、笔墨、意境三个角度试着赏析作品,并扮演解说员向其他同学介绍作品。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总结:

  1.《竹楼荷塘》中,荷塘中荷花绽放,荷叶连连,一座竹楼静静地伫立在其中,藏于大山之后,小巧且典雅;整幅画面以青、蓝色调为主,而小楼艳丽的楼顶,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这幅画里,远近的荷花大小与墨色都不一致,随意点染,错落有致,这样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荷塘的深远。

  2.《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画家用简略的笔墨描绘了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的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使人有如闻蛙声之感,伴随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这两幅都是山水画,用笔大气磅礴,用色纯净明丽,意境深幽。充满想象力,趣味盎然,一代大师以儿童般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并在作品中表现童真与童趣。

  环节五:小节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齐白石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并从中总结出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2.课后把齐白石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临摹一幅齐白石的花鸟画作品。

  【板书设计】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艺术特色:取材于生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生动有趣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齐白石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齐白石是一个诗、书、画、印都成就很高的艺术家。他会做诗,书工篆隶,行书古朴而洒脱,篆刻自成一家风格鲜明。绘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尤其花鸟画最佳,最擅长画虾,画的虾活灵活现。他的作品多来源于生活,多是寻常可见的花卉、蔬果、虫鱼,并能抓住物象最本质特点,所以他的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代表作品有《蛙声十里出山泉》、《群虾》、《牵牛花》、《牡丹》、《白石诗草》等。

  2.请说一说你为什么用设疑导入?

  【参考答案】

  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对接下来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设疑导入以一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不自觉的融入了课堂之中。所以在上课之初,我选择了设疑导入。通过提问学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画家,擅长画虾,大家猜猜他是谁?”既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又符合他们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

  小学美术《20世纪艺术大师--马蒂斯》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上午河北省秦皇岛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高年级《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教学过程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教学过程中至少要设置3个有效提问;

  (4)需要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

  1.谈一谈你还了解哪些野兽派作品?

  2.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故事,马蒂斯在《戴帽的女人》第一次展览时不被大家接受,有位女士很不理解这种风格,于是去问马蒂斯“先生,难道在你的眼里我们女人就长这个样子么?”。马蒂斯说“这位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幅画么?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马蒂斯是20世纪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野兽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位艺术大师,来感受一下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揭示课题: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活动二:描述分析

  出示图片《戴帽的女人》并思考问题:作品当中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图片可以直接得到信息,画面中表现的是一个带帽子女人的形象。这个戴帽子女人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上会感受到跟以前欣赏的肖像不太一样,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教师总结,这幅画是野兽派的代表作,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是野兽派这一流派的特征。

  活动三:总结解释

  在对《戴帽的女人》有初步的感受之后,继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欣赏图片,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①在色彩上夸张,这件作品不似以前见到的作品,色彩是经过调和,而是直接使用纯度非常高的红色、绿色、蓝色、黄色铺在画面上,比如一笔绿色铺在下颌骨上,与脖子的红色,红色的头发与蓝色的帽子,分红的脸颊与绿色的背景都形成了非常强烈地对比。

  ②在形象上夸张,这一时期人美最能接受的肖像画是非常写实的生动的,而本件作品中的形象不是非常写实的,而是艺术家融入了自己主观意向的形象,脸部凌厉的线条,带着浮夸的帽子夸张的姿势等形象细节都流露出作者赋予作品的情绪。

  ③在笔触上夸张,作品的笔触不似写实的画作那样细腻柔和,而是非常的粗糙,奔放有力,衣领上长短不等有序排列的笔触背景干枯无序的笔触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教师总结:马蒂斯在色彩、形象以及笔触上的夸张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在以后欣赏作品时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入手来欣赏一幅作品。

  

  活动四:欣赏评价

  出示野兽派另一作品《红色的和谐》。学生四人一小组自选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老师巡场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①色彩上:艺术家使用了大面积的红色铺满画面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并不单调,因为除了有大面积的红色以外还有其他颜色作为点缀,如餐桌上橙色、黄色的水果,窗外的风景等等,给人一种色彩统一又很丰富的视觉效果。

  ②形象上:画面中的女人,餐桌以及餐桌上的物品摆放都有很强的个人意象。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小结

  老师简述马蒂斯的生平,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马蒂斯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根据马蒂斯的生平引导学生从患癌后依然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的人生态度上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也要用乐观积极,面对困难不低头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困难。

  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①野兽派的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②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可以从作者的生活背景、作品内容、色彩、形象以及笔触等方面入手。

  教师总结并对学生的课堂回答积极性、观察力、思考角度等方面进行鼓励性评价。

  2.作业

  课下搜集关于野兽派其他作者及代表作品,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20世纪艺术大师--马蒂斯

  野兽派

  特点:夸张,视觉冲击力强

  欣赏角度: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色彩、

  形象、笔触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你还了解哪些野兽派作品?

  【参考答案】

  马蒂斯的《舞蹈》,该作品的背景是蓝色的,代表了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绿色的土地,人物的朱砂色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的身体,在这幅奔放狂野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狂而原始的强大的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扭动的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据说马蒂斯的这个主题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瓶画和舞蹈。

  2.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马蒂斯的生平经历,掌握一件作品的角度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讨论,掌握欣赏野兽派作品的角度方法,并掌握野兽派作品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养成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并且积极面对的心态。

  小学美术《剪纸故事》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上午河南省郑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中年级《剪纸故事》教学

  2.内容:

  设计与制作(剪刻几个人物,将他们组合成故事,粘贴在底纸上)。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按课题需要用教具示范和讲解,要求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学生能看清楚教师的示范;

  (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剪刻的要领以及设计和制作剪纸故事的步骤;

  (4)教学中体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剪纸艺术的人文内涵;

  (5)表达准确、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答辩题目

  1.你本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什么?

  2.简述一下剪纸的分类。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一张红纸不算大,剪刀代笔巧画画。画鱼画猪画人物,贴在窗上叫窗花。”提出问题:

  1.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剪纸)

  2.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剪纸?(过年的时候贴玻璃上的窗花,办喜事的时候贴门上的“囍”等等。)

  教师引出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从而引出课题《剪纸故事》。

  活动二:描述分析

  多媒体出示《戏剧人物》《猫捉鼠》两幅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戏剧人物》和《猫捉鼠》这两幅剪纸有什么不同点?(《戏剧人物》剪刻精细,《猫捉鼠》剪刻粗犷。)

  2.这些剪纸的相同点是什么?(头部线条比较稠密,线与线之间相连)

  教师总结:由于地域的不同和生活习性的不同,造就了南北方不同的剪纸风格,南方以并且线与线之间不断开,即线线相连。精巧秀美见长,北方以粗犷简约居多。但是不管哪种风格都着重对于头部及五官的刻画。

  3.展示学生作品《洗澡》、《打篮球》,请同桌之间交流,这些剪纸都在讲述什么故(表现了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4.你想用剪纸表达什么故事?(想表现和姐姐一起跳绳的场景,和妈妈一起逛街场景,和同学一起玩皮球的场景...)

  教师总结:剪纸一般都选取有情节性的故事进行剪刻,满足我们日常的审美需求。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喂鸽子”剪纸作品,首先剪出人物外形,然后用刀刻出细节,最后添加组合成一个场景故事。

  步骤:(1)剪外形

  (2)刻细节

  (3)组合添加环节

  活动四:实践展评

  1.布置练习:将构思好的故事情节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

  2.教师巡视辅导,给予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剪出一个生动的故事。并提醒用刀用剪安全。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小结: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珍惜、爱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

  2.课下搜集我国其他传统艺术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剪纸故事

  特点:线线相连

  步骤:1.剪外形,2刻细节,3.组合添加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本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美术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美术课程中至关重要,情感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等。价值观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能够养成热爱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好品德。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主要是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在新课讲授环节穿插了很多剪纸文化的讲解,以激发起学生热爱剪纸的美好情感。比如在让学生认识到南北剪纸文化的不同。在小结作业再次升华情感:剪纸世世代代传递着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和生存需求。并且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相信必能感染到学生。促使他们养成热爱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好品德。

  2简述一下剪纸的分类。

  【参考答案】

  剪纸种类繁多,从式样上可分为单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等。剪纸从用途上可分为窗花、绣花样稿、喜花、墙花、礼花、灯花等种类。一般常见的是单色剪纸,主要以红色为主。也有黑色或其他色彩的剪纸,多采取阳刻、阴刻、或阴阳并刻的艺术手法,特点是单纯、明快,对比强烈,表现力丰富。白色剪纸多为刺绣底样。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美术《小布人》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高年级《小布人》教学

  2.内容:

  布贴画(纤维艺术中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它利用布料的天然纹理和花纹,将画用布贴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与制作(了解布贴画的特点,初步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小布人的设计与制作)。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按课题需要用教育示范和讲解,要去示范和讲解相结合,学生能看清楚教师的示范;

  (3)引导学生学会布艺作品的平面剪贴和人物造型的方法,充分利用布的颜色、纹理、质感来表现人物形象;

  (4)用适当的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创新,表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5)教学结构和节奏合理。

  答辩题目

  1.谈谈你对布贴画的了解?

  2.在美术学科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布贴画实物,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今天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画有什么不同?这些画里表现了什么内容?(是用布做的小人形象)。教师总结:这种用各种布制作的画我们称为布贴画。这些生动活泼的小人到底是如何制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课来探究吧!教师揭示课题《小布人》。

  活动二:描述分析

  教师分小组分发多种小布人实物作品,请学生欣赏并提问:。

  ①作品中的小布人用了几种布料?(丝绸、麻布、棉布等多种)

  ②不同的布料有什么特点?(丝绸滑滑的、麻布粗粗的、棉布柔柔的)

  ③不同部位的布料有什么不同?(头发用黑色丝绸、裙子用彩色丝绸、袜子用柔柔的棉布)

  ④小布人的人物造型有什么特点?(造型生动形象)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捉蝴蝶小女孩为小布人的设计元素,进行示范。制作小布人的步骤方法为:1.设计人形2.裱糊花衣服3.添画五官。在示范过程中提示学生在画图剪制时要注意用刀安全,形象生动,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示范。

  活动四:实践展评

  请学生选择恰当的布料创作一个小布人作品,要求小布人生动形象,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在巡视指导时再次提示用刀安全以及注意教室卫生。

  在学生创作结束后,开展“找朋友”环节,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布人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学会用艺术装扮生活。

  2.课后请学生将设计的小布人拿回家装点生活。

  【板书设计】

  小布人

  材料:丝绸、麻布、棉布等

  制作方法:1.设计人形2.裱糊花衣服3.添画五官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你对布贴画的了解?

  【参考答案】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该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是中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之一。布贴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如: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贴成“鱼戏莲”装饰在新婚男女的枕头上。布贴画自然流畅、工艺精美、情趣各异、风格独特,适合于装饰不同居室、场所。它作为室内装饰品和艺术礼品,在国内外备受欢迎。

  2.在美术学科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美术课堂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导入的环节。导入环节中我直接将布贴画的实物带进教室请学生欣赏观察,并通过问题“这些生动活泼的小人到底是如何制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课来探究吧!”引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开展本课教学。

  其次,在新授环节中,我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技法兴趣。如

  ①作品中的小布人用了几种布料?(丝绸、麻布、棉布等多种)

  ②不同的布料有什么特点?(丝绸滑滑的、麻布粗粗的、棉布柔柔的)

  ③不同部位的布料有什么不同?(头发用黑色丝绸、裙子用彩色丝绸、袜子用柔柔的棉布)

  ④小布人的人物造型有什么特点?(造型生动形象)

  最后,在展示评价的环节,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有利于技法学生欣赏评价的兴趣。

  小学美术《动物与我们同行》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下午江西省九江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低年级《动物与我们同行》教学

  2.内容:

  以动物为主题的艺术欣赏与评述。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可以用多种方法和材料表现动物,学会简单观察艺术品的方法;

  (3)教学中注意体现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板书美观;

  (5)表达准确、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答辩题目

  1.你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2.美术的门类都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视频导入,教师出示动物世界的视频,请同学根据视频说说都有什么动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追问: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动物?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动物们不仅仅是人类的好伙伴,也是画家们笔下的素材,动物们可以用各种材质和方式表现,进而揭示课题《动物与我们同行》。

  环节二:描述分析

  1.多媒体展示动物的艺术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说一说分别是哪些动物?这分别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绘画、雕塑等方法表现。

  2.展示《法国拉斯科洞窟》、《马踏飞燕》、《照夜白》三件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设置“连线”活动,选出这三件作品的创作形式。

  学生参与活动,教师总结:《法国拉斯科洞窟》为壁画,《马踏飞燕》为雕塑,《照夜白》为中国画,

  3.引导学生分析《法国拉斯科洞窟》并思考:你知道这匹马有多大吗?它的色彩好形态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大胆猜测,教师总结:马匹约2-3米,色彩为褐色,动态强烈。

  4.展示《照夜白》、《小猴与妈妈》,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两件作品的表现形式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猴身上毛茸茸的感觉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两件作品运用了中国画的形式表现,但是《照夜白》为线描作品,《小猴与妈妈》身上毛茸茸的感觉是通过干笔的方式表现的。

  环节三:总结解释

  提出问题:可以运用哪些艺术形式表现动物?

  总结回顾:用壁画、雕塑、线描、绘画的形式表现动物们。

  环节四:欣赏评价

  提出问题:你还见过哪些表现动物的方法?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现代的艺术家会运用身边的材料来表现,并展示《鸵鸟一家》,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

  教师补充总结:木头、报纸等废旧材料。

  环节五:小结作业

  1.师生总结表现动物的不同方法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们和人类是好朋友,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保护大自然。

  2.尝试运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件动物作品。

  【板书设计】

  动物与我们同行

  表现形式:壁画、雕塑、绘画等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是老师上课的根据,通过对于题本的分析,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和理解运用多种方法和材料表现动物,并学会简单观察、欣赏艺术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不同材料和方法表现的动物,学会用简单的观赏方欣赏作品,提高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不同材料的感知度,养成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2.美术的门类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美术是一个大家族,美术的门类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建筑、园林、书法、篆刻、摄影摄像和新媒体艺术。

  其中绘画是最为基础的美术形式,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中塑造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而绘画按照体系、材料工具、题材内容等划分又分为很多种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美术门类。

  当然,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很多艺术形式比如综合材料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针对本堂课而言,就涉及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也拓宽了学生关于材料的认知。也需要我们作为新时代老师去学习并将新的理念传授给学生。

  小学美术《拼贴版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下午山东省济宁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高年级《拼贴版画》教学

  2.内容:

  创作(制作自己喜欢的纸版画作品)。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纸质材料制成的纸版画作品,发现不同肌理效果,学会欣赏肌理美;

  (3按课题需要用教具示范和讲解,要求示范和讲解相结合,学生看清楚老师示范;

  (4)教学结构和节奏合理。

  答辩题目

  1.谈谈你对纸版画的了解?

  2.制作纸版画时应注意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ppt展示版画作品,请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作品跟我们常见的绘画有什么不同?你能猜猜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为版画,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印刷出来的。大家想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吗?教师揭示课题《拼贴版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的版画种类有哪些?(吹塑纸版画、纸版画、石膏板画)

  教师多媒体展示纸版画作品,请学生欣赏并提问:

  ①ppt中作品属于哪一类版画?(纸版画)

  ②版画有什么特点?(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可以拓印多幅原作)

  ③制作纸版画时对材料有什么要求?(不同材料有不同肌理效果)

  ④制作纸版画需要哪些技法?(拼贴、刻线、撕揭、揉捏等)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飞翔的鸟”为主题示范纸版画创作步骤。

  1.用剪贴方法设计鸟的形象;

  2.用揉纸方法设计背景;

  3.用线刻方法装饰鸟的形象;

  4.滚上油墨;

  5.擦干边线;

  6.上纸准备印刷;

  7.机器滚印(用勺子、瓶底等工具代替);

  8.印刷完毕。

  在示范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印刷时力度均需。

  活动四:实践展评

  请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纸版画作品,要求肌理丰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在巡视指导时再次提示印刷注意事项以及注意教室卫生。

  在学生创作结束后,开展“版画展”环节,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拼贴版画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感受艺术的多样性,提高审美。

  2.课后请学生将设计的装饰版画拿回家装点生活。

  【板书设计】

  拼贴版画

  材料:纸板

  技法:拼贴、刻线、撕揭、揉捏等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你对纸版画的了解?

  【参考答案】

  纸版画是运用各种纸质材料做版材,经过多种手段加工制作印刷的版画。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多样,有剪贴、刀刻、笔划、缕孔,甚至用手撕、揉折;并可以制作凸版、凹版、孔版和综合版等,表现空间非常大;印刷颜色可用单色、套色;颜料可用油性、水性和粉性;技法有前面学过的拓印法,还有漏印法、捺印法等。材料不同,具体的步骤不同,但大致的是磨版、制作版、洗版、调墨、洗墨。从印制上来分类,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三种。麻胶版画与木刻版画在刻印上是一样的,只是材料不同。

  2.制作纸版画时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版画的制作步骤相对较多,所以要想创作一件优秀的版画作品应注意以下步骤:

  1.用剪贴方法设计鸟的形象(形象要生动形象);

  2.用揉纸方法设计背景(背景可选择多种不同方式制作);

  3.用线刻方法装饰鸟的形象;

  4.滚上油墨(油墨不可过厚过薄,水分适中);

  5.擦干边线;

  6.上纸准备印刷(先固定纸的一侧,纸张固定后不可错位);

  7.机器滚印(用勺子、瓶底等工具代替,印刷时注意力度);

  8.印刷完毕。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美术《雕塑之美》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上课之前,教师在桌子上展示多件小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游戏,找出其中的雕塑作品。(兵马俑、泥人、刺绣作品、剪纸作品、唐三彩)

  学生分类结果:兵马俑、泥人、唐三彩为雕塑作品。

  由这个小游戏,引出今天的课题:《雕塑之美》。

  环节二:描述分析

  1.了解雕塑的概念

  利用课件出示多幅雕塑作品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什么是雕塑呢?”

  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的纪念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雕塑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形式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用可塑的、可雕刻的材料,制作出的各种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

  2.了解雕塑的分类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图片中的雕塑都是一样的吗?它们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圆雕、浮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雕塑的表现形式有圆雕和浮雕”,圆雕是可供四面欣赏的雕塑。浮雕则只能从一面去欣赏,通常有一个底板为依托。

  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在这里教师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雕实物是否可以360°观看,浮雕雕塑是否可以180°观看;之后让学生触摸雕塑,感知雕塑的质感,了解不同的雕塑材料所带来的质感是不同的。如石制的感觉粗犷,玉材质的感觉细腻。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出示“奉先寺卢舍那佛头像”,并且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1.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2.它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思考之后得出:卢舍那大佛是一个圆雕作品,给人一种庄严凝重之感。

  接着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以美术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下这个佛像,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形状、体积大小以及材质质感三方面进行思考”。

  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卢舍那大佛它的形状是自然形(人形),从图片中能看出它的体积巨大,由于它的材质是由石头雕刻形成,所以整个佛像给人凝重朴实之感,在这里能够看出,中国的古代雕刻艺术十分淳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环节四:欣赏评价

  教师继续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习的鉴赏方法进行再次的巩固提升练习。用兵马俑与卢舍那大佛进行对比,说出二者之间的异同。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兵马俑的小模型,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分析一下它和刚刚我们看到的卢舍那大佛,有怎样的异同之处呢?”

  在学生分析之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对比表格,并将卢舍那大佛的特点填充完整。

  小组讨论之后,找学生上讲台完善板书。

  

  根据表格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总结:

  相同点:均为圆雕作品、生动形象。

  不同点:相对于卢舍那大佛,兵马俑的刻画更加细腻生动、发丝清晰可见、更加注重细部刻画,二者材质也有所区别,卢舍那大佛为石刻,兵马俑为陶制。

  环节五:小节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由教师总结课程内容、进行情感升华,并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跟家人一同去美术馆欣赏雕塑作品。

  【板书设计】

  雕塑之美

  一、雕塑概念: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寓意。

  二、雕塑分类:圆雕、浮雕、镂空雕

  三、艺术特色:①材质 ②造型 ③体量 ④质感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介绍一下圆雕和浮雕。

  【参考答案】

  雕塑的种类有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

  其中在大型雕塑物上最常见的是圆雕和浮雕作品。所谓圆雕,是指不附在任何背景上面,可以从360°进行全方位观赏的立体雕塑,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著名的圆雕作品有秦始皇陵兵马俑、乐山大佛、大卫等。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刻手法,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不同于圆雕,它仅仅能从180°进行平面的观看。著名的浮雕作品如《马赛曲》等。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

  2.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在美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答案】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出来,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并且能够通过和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帮学生树立美术创造的信心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

  第一、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第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深入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创新思维的萌发,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所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保持艺术的创造性,把学生的创意思维真正激发出来。

  小学美术《雕与刻的乐趣》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展示中国传统木雕作品如东阳木雕、黄杨木雕等,并提问学生:这些雕刻作品好看吗?他们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发表意见,稍后教师总结:雕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民间艺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些普通的材料变得异常精美。以此揭示课题《雕与刻的乐趣》。

  环节二:描述分析

  1.教师讲解雕刻的概念: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2.多媒体展示《民间故事》、《鸭》、《舞蹈》三件雕刻作品,提问学生:猜一猜三件作品分别是雕刻的是什么?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民间故事》是木雕,《鸭》是玉雕,《舞蹈》是砖雕。雕刻的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

  3.教师追问学生并小组讨论:除了材质不一样,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民间故事》《舞蹈》只能看到正面和侧面,背面看不到,而《鸭》四面都能看到,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圆雕和浮雕。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

  4.教师展示多种材料的雕刻作品,追问学生,生活中还要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雕刻?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肥皂、蔬菜水果等等。

  环节三:示范讲解

  以南瓜材料进行示范雕刻一只螃蟹,提醒学生注意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

  (1)首先雕刻螃蟹的大体外形;

  (2)进一步刻画细节;

  (3)调整完成。

  环节四:实践展评

  1.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雕刻创作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用刀安全和卫生。

  2.以“雕刻展”的形式展示学生作品,再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雕刻小艺人”,并进项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总结。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并升华情感,“雕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种类繁多,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砚等,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将这种技艺传承下来,保护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2.课下尝试利用其它材料雕刻一件作品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板书设计】

  雕与刻的乐趣

  材料:木、玉、石等

  形式:圆雕、浮雕

  【答辩题目解析】

  1.刀法在雕刻中是非常重要的,你是怎么理解刀法的?

  【参考答案】

  雕刻的技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惊喜,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雕刻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是运用各种刀法,恰到好处的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

  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

  总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来体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雕刻的材质美,体现丰富的雕琢美。

  2.谈谈你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在本课的学习中,导入环节我出示了多样的传统雕刻作品如东阳雕刻和黄杨雕刻。多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以此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环节我首先讲解了雕刻的概念,让学生对雕刻有一个初步感知。随后出示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是《民间故事》《鸭》《舞蹈》并通过提问法引出了雕刻的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以及雕刻的形式分别为圆雕和浮雕。

  为了让学生创作出一件雕刻作品,我进行了示范讲解。并在讲解中穿插了刀法的讲解。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随后布置了课堂练习,让给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雕刻一件作品,体验雕刻制作的过程,提高对雕刻艺术的认识与欣赏能力。在作业展示环节采用展览的情境并评选出“最佳雕刻小艺人”,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评价,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我在小结环节进行了情感升华,并布置了一个延伸性的作业,课下尝试利用其它材料雕刻一件作品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小学美术《民间泥玩具》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以“说说你的玩具”的游戏,引导学生介绍一件自己最喜爱的玩具。

  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见过泥巴做的玩具呢?稍后教师展示泥玩具并提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做一件喜欢的玩具呢?”以此揭示课题《民间泥玩具》

  环节二:描述分析

  1.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民间玩具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喜欢哪一件泥玩具?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引出民间泥玩具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2.教师追问:这些玩具都表现了什么形象?

  教师总结泥玩具的题材:动物、人物等。

  3.教师PPT展示彩色羊、大叫鸡等不同地区的泥玩具,小组讨论:对比生活中的形象想一想泥玩具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从色彩、造型等方面思考。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造型更加的简练概括、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形象;色彩上多选用红色、黄色、绿色等纯度较高的色彩,形成艳丽的效果。

  4.引导学生分析彩色羊,并让学生分析彩色羊身上有什么图案?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泥玩具民间传统花纹的装饰效果。

  5.展示天津泥人张“梦娃”的相关视频,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这些玩具的形象和纹样都有什么寓意?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具有美好的寓意。

  环节三:示范讲解

  播放视频:演示民间泥玩具的制作技法和步骤,并在每一步骤结束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来说一说每个步骤都做了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鼓励和总结,并板书泥玩具的制作步骤:

  1.塑泥成型:造型要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尽量概括。

  2.晾干上色:先涂白底,在晾干后进行色彩和花纹的装饰,上色要由浅到深。

  环节四:实践展评

  1.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泥玩具创作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持秩序和教室的整洁。

  2.以“XX班泥玩具展”的形式展示学生作品,再以“我是小小收藏家”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最想收藏的一件泥玩具是哪一件,又是为什么?”最后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总结。

  环节五:小结作业

  1.鼓励学生进行本节课对泥制玩具的认识及审美进行总结,教师补充并升华情感,“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泥玩具不过是冰山一角,只要大家感兴趣,还有很多有趣、好看、好玩的民间艺术形式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学习,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去发现自己身边的民间美术形式,多去积累、多去分享。”

  2.课下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个泥玩具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民间泥玩具

  特点: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寓意美好

  制作步骤:泥塑成型、晾干上色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泥玩具的发展?

  【参考答案】

  泥玩具起源于史前陶玩具,新石器时期出现了陶球和石球。夏商周三代在塑型上的成就显著,玩具品种繁多,题材有所拓展,人物和动物造型愈见精准,并出现了模印玩具。汉代泥玩具与陶玩具的品种相当丰富。隋唐时期彩塑玩具得到空前发展,凡有观赏性能和娱乐性能的彩塑都与玩具保持着紧密联系,题材更加生活化。宋元时期的“磨喝乐”是广为流行的玩具,在七夕用儿童“乞巧”活动。明清时期泥玩具更加成熟,在各地出现各种流派。

  2.在美术学科课堂中,如何把直观教学法运用到课堂当中去?

  【参考答案】

  美术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凸显视觉性,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就从教学实施的几个环节来说一说如何把直观教学法运用到课堂当中来。首先说导入,导入的好坏关乎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在导入环节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比如说我要上的是《民间泥玩具》一堂课,在导入的时候我会用展示实物,让学生们欣赏,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泥玩具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继而,在新授环节,我继续展示泥玩具局部,通过讲解、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泥玩具的材料、装饰等相关知识。然后,我通过示范法教学,让学生对设计造型过程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在展示评价阶段,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评、互评。

  美术学科是一门视觉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直观性教学的运用。

 

  相关链接: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成绩查询时间

  历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必背100题 下载>>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报名时间为9月3-6日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为11月2日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获取教师面试真题
获取教师精选资料
获取教师通关技巧
获取历年真题试卷

教师万题库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展开全文

教师资格万题库

更多
小学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素质
已有4280551人做题
下载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已有3306462人做题
下载
中学综合素质
中学综合素质
已有2571656人做题
下载

教师资格章节课

全部科目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