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教师资格

考试吧>教师资格>教师面试>正文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小学音乐
考试吧 2019-05-20 00:41:43 评论(0)条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最新文章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于5月18日-19日进行,下面考试吧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音乐面试真题”,请广大考生参考使用。

  1.演唱《故乡的小路》

  2.《大家来唱》合唱课 弹唱第一声部

  3.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降E

  4.《晚风》 一个声部,弹唱

  5.《雪花带来冬天的梦》,F调,要求弹唱前八小节

  6.《草原放牧》

  7.《采花》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音乐《大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播放视频《两只老虎》,请学生跟着视频边听音乐边做动作,音乐结束后提问学生:老虎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大森林)

  2.教师追问:那森林里除了大老虎还有什么小动物?(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森林当中除了小动物,还有很多好听的、有趣的故事,并接着给学生讲一个关于鹿的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条弯弯的小路,在小路的尽头有一座漂亮的房子,这个房子的主人是一只鹿,它不仅勤劳勇敢,还乐于助人。顺势引入课题《大鹿》。

  (二)初步感知

  1.播放《大鹿》这首歌曲,听一听歌曲是快速的是慢速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评价。(歌曲是中速稍快的)

  2.接着带领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这一遍请学生听一听歌曲当中讲了什么故事?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后做出总结。(歌曲当中出现了两个动物,分别是小兔子和大鹿;讲了小兔子和大鹿共同抵御了林中猎人的故事。)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先来朗读歌词,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歌词内容:同学们,当小兔逃向大鹿的时候,大鹿正在干什么?(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

  教师追问:大鹿看到了什么?(林中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

  教师再问:小兔边敲门边说了什么?

  (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林中猎人来了,小兔和大鹿的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急切的)顺势提醒读歌词的时候,要读出急切的心情,着急的心理。

  3.最后,带领学生再来朗读一遍。

  4.学唱歌曲

  (1)带领学生演唱歌谱,注意音准和节奏。

  (2)学生唱准歌谱后,跟着钢琴试着加入歌词演唱。

  (3)提问学生歌词的最后两句讲了什么?(讲了猎人来了,小兔子找大鹿求救),那在演唱这两句的时候,要表现出小兔子和大鹿什么样的心情?(急切的心情)。接着带领学生跟着钢琴,完整的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最后两句要唱出小兔子和大鹿急切的心情。

  3.表现歌曲

  (1)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当中除了小兔子和大鹿,还出现了哪些人物?(出现了猎人)

  (2)猎人有没有歌词?应该怎么表现猎人?(没有歌词;应该拿着枪,躲在树后边,怕被小兔子发现)

  (3)那小兔子和大鹿在演唱的时候该怎么表演?(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第一句“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表现大鹿很悠闲,旋律明快、跳跃。

  第二句要唱出小兔害怕、慌张的神情。

  第三句唱出急切的心情。

  最后一句,力度稍强,情绪饱满,表现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精神面貌。

  (4)带领学生把这些感情加入进去,跟着钢琴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请学生寻找自己的小伙伴,组成六个小组。两组猎人、两组小兔子、两组大鹿,分别模仿一下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动作。

  2.模仿完之后,学生自己进行小创编,讨论一下自己的角色应该怎么做动作。

  3.播放音乐,请学生展示自己创编的成果。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演唱《大鹿》,了解了歌曲讲述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乐于助人的精神。

  作业:请大家以后碰到需要帮助的人,都要伸出自己的双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音乐课上,学生在做其他科目的习题,作为教师,你会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在音乐课上,如果有学生在做其他科目的习题,作为教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教师要反思自身,是否是自己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及时调整授课思路与方法,以适应学生。

  其次,教师应该在课上多关心,这样才能真切的了解学生的需求。

  最后一点,如果学生在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习题,需要与其他科目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是否是因为其他科目的内容太过于繁重,从而及时进行调整。

  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和编创的方法,提升创造力,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到愉悦。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初步体会速度、力度等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

  小学音乐《我们的田野》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风景图片,并提问:大家来看这些图片好不好看?学生自由回答。

  2.老师总结:云南优美的风景,洱海、玉龙雪山,并提问:谁能讲讲自己家乡?

  3.教师导入本课:那今天我们来聆听这位作者用歌声怎样描绘自己家乡呢?导入新课《我们的田野》。

  (二)初步感知

  1.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在听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欣赏完歌曲后,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速度有什么变化?(情绪:优美的,速度:中速)

  2.老师演唱学生聆听,并提问: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总结:《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三)学唱歌曲

  1.教师介绍作品,《我们的田野》创作于1953年,由管桦填词、张文纲谱曲,原在儿童组曲《夏天旅行之歌》中的第三曲,是一首深受几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抒情歌曲。

  2.学唱曲谱

  (1)随琴视唱一遍曲谱,演唱完成后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句最不好唱?

  (2)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解答,提出难点:后半拍唱:“03 53|”;“05 12|”。

  (3)先将“0”先唱成“嗯”作铺垫,即:03 53|熟悉后,去掉“嗯”字,按休止符的正确停顿练唱“嗯mi so mi|”,最后完整地视唱曲谱。

  3.学唱歌词,师生一同随伴奏有感情地轻声读歌词。

  4.老师带领学生演唱,在演唱时对歌曲怎样处理: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样才能唱好它呢?怎样唱出延音线和圆滑音在歌曲中的感觉?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要以优美、抒情的轻声演唱,对于延音线和圆滑音要唱的悠长有韵味,老师再教唱延音线和圆滑音。

  5.学生分组分段演唱,老师钢琴伴奏。

  6.集体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可以怎样来把歌曲表现得更好呢?学生讨论。

  2,老师引导学生可以采取简单地舞蹈表演的形式,并安排学生试着练习,随后请练习中表现出色的小组或者个人上来表演,接着对学生进行鼓励,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美丽、动听的歌曲《我们的田野》,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虽然只用了动听的歌声,简单的舞蹈动作,但是已经表现出了你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大家都很棒,我为大家鼓励。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下课!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你们班的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你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育是需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爱护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措施。

  2.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田野》。

  【参考答案】

  《我们的田野》歌曲为F大调2/4拍并且由管桦作词。张文纲作曲的少儿合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原是组歌《夏日旅行歌》中的第三首。歌曲创作于1953年,词曲作者希望通过少年儿童的独特视角描绘祖国的秀美山川,让孩子们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以此唤起少年儿童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小学音乐《小蜜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小虫唱歌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勤采花粉多酿蜜,人人夸它爱劳动(蜜蜂)

  2.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采花蜜,人人夸这是小蜜蜂在谜语中的形象,那个歌声中的小蜜蜂又是怎么唱的呢?好,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题《小蜜蜂》。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播放多媒体歌曲视频并设问:“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蜜蜂叫嗡嗡嗡,辛勤采蜜花丛中,高高兴兴回蜂房)“歌曲是几几拍子的?”(2/4拍)

  2.复听歌曲并设问:“谁能模仿一下小蜜蜂的叫声?”(嗡嗡嗡)

  3.“歌曲听完了,找一找歌曲中相同的旋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相同)

  4.多媒体播放歌曲,根据歌词做节奏动作。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用动物叫的形式来唱琶音。

  师:54|30|23 42|10|(喵喵喵,猜猜我是谁?)

  生:54|30|23 42|10|(喵喵喵,你是小花猫!)

  2.难点小闯关,解决“0”休止符,注意强弱、停顿(XX|X0|XX XX|X0|XX XX|XX XX||)

  3.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轻声模唱。

  4.学生有表情的模唱歌曲旋律。

  5.纠正连续的八分节奏的演唱方式,注意速度均匀,情绪到位。

  6.加入歌词,教师领唱。

  7.小组内练习演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一些动作。

  8.全班随琴齐唱,找学生单独站起来表演唱。

  (四)巩固提高

  1.分两个组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

  (1)选择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2)选择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2.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小蜜蜂》,在歌声中了解到了作为益虫的小蜜蜂是那么的勤劳惹人喜爱,体味到了劳动的快乐。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要向勤劳的小蜜蜂一样热爱劳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那么,让我们再一起唱起这首《小蜜蜂》,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能够对小蜜蜂产生喜爱之情,保护益虫。

  过程与方法:以体验为主,用猜谜、闯关、聆听、合作编创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演唱歌曲。

  2.音乐课堂中一些学生一直很躁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此你会怎么办?

  【参考答案】

  首先,学生在课堂中躁动,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其次,也会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不良的学习氛围,不利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氛围的营造。

  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先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抚学生的情绪,在最快的时间内恢复课堂,保证课堂活动的完整;之后,我会在课下观察这些同学,看看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为何躁动,是否出现了厌学情绪,并针对性的解决;最后,我会进行自我反思,是否自己的课堂太过无聊,学生觉得没有意思,之后我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给予学生最适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我还会去关心每一名学生生活上的小细节,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在学习与生活上促进学生的双向发展、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也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用音乐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可以让他们积极的面对生活,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发现与创造”就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简易概括。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音乐《晚风》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同学们是喜爱日出时刻还是日落时分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总结:“日出时刻朝阳缓缓升起,微风轻拂垂柳,象征着一天新的希望;日落时分夕阳缓缓落下,晚风吹皱湖面,象征着繁忙的一日落幕。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都有各自的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便是一首与夕景有关的歌曲《晚风》。”

  (二)初步感知

  1.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音乐旋律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歌曲的旋律非常的优美、安逸,速度比较缓慢。”

  2.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歌曲描绘了一幅晚风吹拂万物时的轻柔和夕阳西下时的宁静,在这片安逸的气氛下,人们不由自主的唱起歌、跳起舞,展现了一片生活的美好。”

  (三)深入探究

  1.运用开口音“a”进行发声练习,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呼吸平稳,气息连贯。

  2.教师钢琴伴奏,请学生跟琴轻声哼唱,熟悉歌曲旋律。

  3.教师请学生自主识唱旋律曲谱,并再次提问:“这首歌曲的拍号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为学生讲解6/8拍及其强弱规律。6/8拍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六拍。接着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鼓敲击6/8拍的强弱规律,提示学生仔细聆听,说出6/8拍的强弱规律。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6/8拍的强弱规律为强、弱、弱、次强、弱、弱。”

  5.学生在教师的钢伴下演唱曲谱,并唱出6/8拍的强弱规律。

  6.带节奏的朗读歌词。

  7.词曲结合,完整练习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总结:“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夕阳西沉时晚风吹拂草地,晚霞盈满天边,人们载歌载舞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追求与热爱之情。”

  (四)巩固拓展

  以音乐小组为单位,为歌曲编排伴奏,练习结束后进行展示,并进行师生互评。

  (五)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歌曲《晚风》,掌握了6/8拍的节拍及其强弱规律,同时通过学唱这首歌曲,能够对生活、对自然更为热爱,珍惜当下。

  课后作业:课后为歌曲编排一小段简单的舞蹈动作。

  【板书设计】

  

  

  小学音乐《草原放牧》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创设情景:播放动画《草原小姐妹》片段,引导学生观看,提问:大家知道这部动画片的名字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部动画片叫做《草原小姐妹》,是根据一首同名琵琶协奏曲改编而成,这首琵琶协奏曲共分为五个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第一部分,一起走进草原,与草原小姐妹一起放牧高歌吧!引出课题《草原放牧》。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作品,了解背景

  出示演奏乐器——琵琶图片,并介绍:《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和刘德海于1973年创作而成,讲述了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故事。

  2.初听作品,分析结构

  (1)播放多媒体,聆听作品,感受琵琶的音色,并设置提问:“作品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两部分,两部分在进行速度、节奏特点、旋律风格、表达意义上均不同。

  (三)分段欣赏

  1.聆听第一部分,分析速度、节奏、旋律及场景。

  学生自由进行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速度较快,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跳跃,描绘了小姐妹欢乐愉快的放牧场景。

  2.聆听第二部分,分析速度、节奏、旋律及情感。

  学生对比欣赏之后,进行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速度稍慢,节奏舒展宽广,旋律优美抒情,抒发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无限赞美。

  3.教师弹琴,简单哼唱旋律,感受作品的情绪情感。

  (四)巩固提高

  教师组织分小组自由选择场景进行表演。

  1.播放视频,模仿放牧的场景。

  2.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并通过教师补充总结升华情感。

  作业:观看动画电影《草原小姐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一下《草原小姐妹》。

  【参考答案】

  1973年,刘德海、王燕樵、吴祖强创作了一首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以蒙古族孩子玉荣和龙梅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动人事迹为依据写成的。这是作者在总谱的扉页上写的说明。在这之前,有一部同名动画片在全国放映,已经引起了巨大反响,琵琶协奏曲的主旋律就是取自这部动画片的主题曲。乐曲首演于1976年,后曾于1978年和1979年两次在美国公演,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这部琵琶协奏曲可谓是中西交化交融的作品之一。

  《草原小姐妹》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方式编配,在西洋乐器的烘托下,充分表现琵琶乐器的独特魅力,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全同共分五个部分,不间断地连续演奏:(1)草原放牧;(2)与暴风雪搏斗;(3)在寒夜中前进;(4)党的关怀记心间;(5)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2.本课导入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课的导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我会先播放动画《草原小姐妹》片段,引导学生观看,提问:大家知道这部动画片的名字么?

  学生自由发言。

  我会总结:这部动画片叫做《草原小姐妹》,是根据一首同名琵琶协奏曲改编而成,这首琵琶协奏曲共分为五个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第一部分,一起走进草原,与草原小姐妹一起放牧高歌吧!引出课题《草原放牧》。

  通过这样播放动画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中;同时,动画片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紧密,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衔接。

  小学音乐《大家来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意大利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有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图片中有河流,蜿蜒的河流流经城市,船夫们撑着小船游走于城市之间的水路上,这是意大利的一座被誉为“水城”的城市。听一听,在这里的人们快乐的唱起了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唱了什么?

  顺势引出新课《大家来唱》。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速度是中速。

  2.接着带领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设问: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双声部合唱。

  3.再听歌曲,请学生仔细聆听,与同桌交流思考:双声部合唱和齐唱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聆听并相互交流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双声部合唱使得音乐更丰富,情绪更加饱满,加入低声部更进一步地烘托了欢乐的气氛。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提示学生小背挺直,运用正确的姿势学唱歌曲。

  2.学唱旋律

  (1)教师钢琴范唱,请学生跟琴哼唱,熟悉作品旋律。

  (2)教师钢琴伴奏,请学生学唱第一声部,并提示学生注意长音符时值的演唱。

  (3)学生熟练演唱第一声部后,请学生跟随钢琴学唱第二声部。

  (4)学生两个声部旋律均熟练掌握后,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曲谱,并提问:音符上的p和f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强弱记号)

  (5)教师介绍歌曲为三拍子,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为强、弱、弱,所以在演唱时,需要注意旋律的强弱规律进行演唱。

  (6)为了更好地练习两个声部之间的配合,教师引导学生分声部击打节奏,并代入强弱变化。练习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带入旋律,与同桌之间互分声部,完整配合练习,同时思考:在分声部演唱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群体歌唱最重要的是音色的和谐、音高的准确、速度的统一、力度的均衡。所以在演唱时需要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配合,要学会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去倾听别人的声音,从整体的层面来倾听音乐的效果。

  (7)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分配好高低声部,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配合演唱。

  3.朗读歌词,并将歌词带入旋律中,完整演唱歌曲。

  4.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合唱的练习,你们获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多声部合唱是需要我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够做好的,所以无论是合唱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这种相互协作,互相配合的精神!

  (四)巩固提高

  1.请学生利用三角铁、铃鼓为旋律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2.学生自由展示。

  3.生生互评,评选出最佳伴奏奖、最佳表演奖、优秀之星奖。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演唱《大家来唱》,了解了合唱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合唱的过程,明白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相互配合,团结协作。

  作业:请大家以后碰到需要帮助的人,都要伸出自己的双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解释什么是合唱?

  【参考答案】

  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同时演唱同一首多声部歌曲。按声部的数目,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按人声类别,可分为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无乐器伴奏的合唱称为无伴奏合唱。

  2.对于此类合唱课,该如何教?

  【参考答案】

  对于合唱作品,我会先教授高声部,经过多次练习掌握旋律后,再带领学生来练习低声部的旋律,熟练的掌握各声部的旋律。其实对于合唱来说,最难的应该是声部之间的配合,所以我主要会采用一些方法来锻炼学生声部之间的统一。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声部练习节奏,先将两个声部之间的节奏速度把控好,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带入旋律来练习,并且一定要提示高声部是旋律声部,低声部要做到支撑的作用,音量不能过大,然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分别来听一听合唱时的效果,让他们亲自感受整体效果,明确自己所在声部的音量是应该控制在什么程度,如何配合才最好听。通过这样拆分练习,能够更好地去配合进行合唱。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在演唱各声部时的配合,同时,锻炼他们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去倾听别人的声音,从整体的层面来倾听音乐的效果。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福建省厦门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彝家娃娃真幸福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时需要有互动环节。

  (3)试讲过程需要乐器伴奏创编环节。

  答辩题目

  1.简单介绍你知道的彝族音乐文化。

  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分别展示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些服饰都是哪些民族的象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分别是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服饰。

  引入课题,彝族民歌——《彝家娃娃真幸福》。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欢快,描绘了一幅彝家姑娘欢庆节日的场景。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彝族民歌,是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一生活的侧面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衬词的点缀更加丰富了歌曲的旋律。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例如:1 2 | 3 2| 1 - |。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感受旋律的流动。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学生注意十六分音符地方。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中带有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并进行演唱,边唱歌边打拍子,帮助学生对十六分音符进行了解。

  5.完整有感情地演唱乐谱。

  6.教师分别演唱带有衬词的旋律和不带衬词的旋律,请学生进行聆听,并感受哪一种更能表现人物喜悦、幸福的情绪,从而更加好听,而后教学生演唱衬词。

  7.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提问:“歌曲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表达的是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8.教唱后,请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演唱,并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对谱例的观察,采用木鱼、手串铃、三角铁为歌曲创编器乐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领略彝族的风格特点,学习到了我们少数民族的歌曲。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少数民族彝族有所了解。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作品,下节课互相分享。

  【板书设计】

  彝家娃娃真幸福

  十六分音符:6535

  衬词:阿里里

  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你知道的彝族音乐文化。

  【参考答案】

  “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连。这种风俗性的活动尼苏人称之为“吃火草烟”,一般在傍晚的郊外、庙宇、族词和村头公房内进行,共有三项内容:(1)款白话;(2)对唱曲子;(3)跳弦。用三弦、四弦、二胡、笛子、树叶等伴奏,众人集体歌舞。

  “四大腔”是《海菜腔》《山药腔》《四腔》《五山腔》的总称,分别流传于尼苏人居住地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形式。

  特点:与其他彝族民歌相比,“四大腔”具有篇幅较长、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高等特点,是彝族民间音乐艺术水准较高的品种。

  作曲家王惠然在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中,就使用了“四大腔”中《海菜腔》的旋律素材。

  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感受少数民族的歌曲特点,体会歌曲中彝族姑娘的幸福生活。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能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尝试学习衬词,从而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小学音乐《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吉林省长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时需要体现相应的互动。

  (3)试讲过程需要有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请画出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图示。

  2.你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通过表演结合图片展示创设情景,演唱《踏雪寻梅》,同时播放冬天雪景的组图,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学生:在欣赏完后请描述你心中的冬天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歌声中观看冬天雪景组图,感受图片中冬天的美丽景色,并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描述自己心目中冬天的样子。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雪花,联系雪花带来了小动物们冬天的梦,以此设下悬念顺势导入课题《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完整聆听歌曲,分析得出歌曲的速度为中速,情绪非常优美抒情。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描绘了什么情景?从中能够听到哪些小动物?引导学生细听歌词。

  学生通过再次聆听歌曲,并通过教师的提示分析得出结论:歌曲描绘的是小动物们冬眠的场景,歌曲中出现了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等动物。

  3.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普及动物冬眠的小知识。

  (三)深入探究

  1.教师采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用开口音“a”进行发声练习。

  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

  2.教师弹琴范唱,为学生的学唱进行示范。

  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并找出歌曲演唱困难的地方。

  3.通过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学唱曲谱,在演唱困难的变化音处单独示范演唱旋律片段。

  4.在唱准变化音的基础上,提问学生:根据歌曲的节拍,演唱时应该按照怎样的强弱规律来把握歌曲的情感呢?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同时在教师的提示下回顾2/4拍、3/4拍强弱规律,并小组讨论总结出4/4拍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5.引导学生按照总结出来的强弱规律演唱旋律,注意弱起力度的把握。从而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歌曲节拍规律。

  6.教师通过图示讲授四拍子指挥图示的内涵和指挥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旋律片段练习指挥演唱,提示学生练习时加入身体的律动。同时教师进行纠错指导,并请学生单独示范后给予鼓励性评价。

  7.教师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同时带上指挥手势并注意弱起处,再说出从歌词中体会到的内容及情感,说出雪花和梦的联系。师生交流并总结,并得出结论:冬天下起洁白的雪花,而小动物们伴随着这漫天大雪进入甜蜜的梦乡。

  8.学生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及强弱规律的把握分组填词指挥演唱整首歌曲,并注意变化音的准确演唱。

  9.学生跟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表演歌曲。

  (1)为歌曲选择适合的乐器创编伴奏演唱。

  (2)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

  2.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中体现的,冬天万物进入梦乡的祥和温馨之景,引导学生要热爱自然,保护小动物。并布置开放型作业:将所学歌曲分享给家人听,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现歌曲。

  【板书设计】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F 4/4

  优美、抒情

  4/4拍指挥图示、变化音

  热爱大自然和生活、保护大自然和小动物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画出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图示。

  【参考答案】

  

  2.你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参考答案】

  应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我认为所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离不开兴趣。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我会从一开始就设置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不断的引导学生在聆听、感受、学唱音乐作品。另外,可以让学生来做一个简单的节奏创编,如果这首作品的旋律非常的优美,也可以让学生跟随旋律做一个简单的舞蹈编配。根据课堂上实际授课作品的不同做不同的活动,但整体来说,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实践。

  小学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吉林省吉林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我是草原小牧民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需要有表情地弹唱歌曲1-16小节。

  (3)根据歌曲的音乐风格创编动作,引导学生边唱边跳。

  答辩题目

  1.什么是倚音?

  2.你认为该如何教唱民歌?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诗句导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色?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句诗描绘的是辽阔大草原的美景。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一匹小红马。它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今天特意来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呢!我们一起拉好缰绳,跟着小红马出发吧!

  (二)初步感知

  1.播放歌曲,请学生聆听,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欢快地,速度是中速。

  2.复听歌曲,并提问:在聆听过程中,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脑海里浮现了辽阔的草原上,蓝天上白云飘,风儿吹过,草地上露出洁白的羊群,草原上的牧民们骑着马飞奔。

  (三)学唱歌曲

  1.朗读歌词

  请学生朗读歌词,并说一说歌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描绘了小牧民在草原上骑马奔腾的场景,看着草原上草儿青青羊儿肥,心里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2.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2)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哼唱熟悉旋律。

  (3)教师钢琴伴奏,请学生跟随钢琴,识读乐谱,同时找出演唱较为困难的地方。(倚音、大附点)

  (4)解决难点:

  ①教师利用钢琴为学生弹奏有倚音和无倚音的音响效果,请学生跟琴分别学唱,并反复练习,掌握倚音的演唱;

  ②教师将大附点联系生活,将“大的”与大附点的节奏联系,进行练习。

  (5)学生掌握倚音和大附点的演唱后,教师请学生跟琴完整演唱旋律。

  (6)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舞蹈的视频,请学生模仿蒙古族人民的舞蹈动作,为歌曲编排一小段舞蹈。

  2.学生自由展示。

  3.生生互评,教师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演唱附点和倚音,还跟随小红马看到了草原风光,看到了草原人民对这片大草原的热爱,今后,我们也要像草原小牧民一样,热爱我们自己的家乡。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自制小乐器为这首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倚音?

  【参考答案】

  倚音是乐器上常用的装饰音之一。一般分单倚音和复倚音两种。在乐曲中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倚音,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

  2.你认为该如何教唱民歌?

  【参考答案】

  民歌是我国非常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它来源于民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歌曲。有些民歌记录了历史,有些民歌记录了生活经验。都是我们国家非常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对于这类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我会在设计时适当的加入一些对于当地风土人情及地理环境的介绍。比如在请同学们聆听作品后,我会用多媒体出示该地区地理风貌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一下图片上的高山。并且还可以播放其他地区的民歌来进行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民歌的特点。此外我认为在掌握了这首歌曲之后,还可以去学习该民族的舞蹈,从舞蹈的姿态与音乐的结合,能够了解到当地音乐文化的风貌。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音乐《阿里山的姑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高山族图片,以谈话法与学生交流高山族风土人情。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由此顺势导入本课——《阿里山的姑娘》。

  (二)初步聆听

  1.教师播放音乐《阿里山的姑娘》,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优美、热烈,速度中速稍快。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哼唱旋律,再次感受歌曲优美、热烈的情绪特点。

  (三)分步欣赏

  1.教师请学生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并提问学生:歌曲的旋律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旋律给人一种开阔、豪爽、积极的感觉。

  2.教师引导学生看视频听歌曲,从而探索歌曲怎样给我们这样开阔、积极的感觉的?

  学生进行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舒展,音调相对属于中音区,所以营造出一种舒适、直抒胸臆的感觉。

  3.教师播放音频,学生有感情的跟唱旋律,并提醒学生注意嗓音保护。

  4.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并提问学生:歌词描述怎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通过咱们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表达出对于自我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5.教师引导学生加歌词再次完整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优美、热烈的风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学生尝试用自己认为适合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为了让我们的演唱更加的丰富多彩,还可以请同学们自己的小乐队来为合唱团伴奏。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回顾今天的内容,教师呼吁学生要热爱民族文化,感受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高山族的其他音乐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介绍高山族音乐的特点。

  【参考答案】

  高山族音乐有民歌与器乐两大类。民歌比器乐丰富,可分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和叙事歌:

  (1)劳动歌是在农耕、狩猎、捕鱼及其他劳动中唱的,以农业劳动歌最多。

  (2)生活歌分抒情歌、朗诵歌、讽刺歌、舞歌、酒歌、儿歌和催眠歌等。

  (3)仪式歌分礼俗歌、祭典歌和巫咒歌等3种,礼俗歌用于婚礼、丧礼和迎宾送客等场合;祭典歌用于有关农业、狩猎、渔业的祭祀仪式以及祭祖先、祭人头和举行成年仪式(祭猴)等场合;巫咒歌用于祈求降雨和祛除疾病。

  (4)叙事歌是以叙述历史来缅怀祖先和颂扬部落头人等为内容的传说故事歌。

  2.你本节课的都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课堂中我特别注意学法的引导,因此课程中学生的学法有: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学音乐《月亮月光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教师出谜语:在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来猜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五湖四海一美人,十五六岁玉清纯,十八十九得了病,一到三十便断魂。打一自然物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谜底:月亮。

  教师总结:从古到今,无论在诗人的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音乐世界里,以月亮为主题的佳作枚不胜举,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动听的台湾童谣《月亮月光光》。

  (二)整体感知

  1.初听歌曲,并提问:听到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感受?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优美抒情,亲切温暖,速度稍慢。

  2.歌曲介绍

  这是一首以台湾童谣为歌词的创作歌曲。由于歌曲吸收了台湾地区的音调特点,因此歌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台湾民谣指的是由民众集体创作,作者无可考,在台湾民间流传久远,具有本土气质和传统精神,而可用以咏唱或念诵的歌谣。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用“a”哼唱歌曲旋律,注意演唱时,嘴角微微上扬,想象轻轻的咬一口小苹果,音量不需要大,唱出来仿佛声音像一道美丽的彩虹,能一直连到天空的月亮。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边哼唱边感受旋律的美。

  3.教师讲解弱起的定义及特点,并带着学生一起边拍打节奏边唱谱,感知弱起节奏的特点。

  4.对连音线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教师提问:歌曲当中这条连线有谁知道应该怎么唱?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中上面那一条是圆滑线,是用于多个相同或不同音高的音符之上,表示要唱(奏)得圆滑。下面那一条是延音线,是连于两个或多个音高相同的音符之间的连音线,功能是延长这个音,大家唱的时候它的时值不能断开,要像一条拱桥一样把他们连在一起。

  5.完整演唱乐谱。

  6.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7.词曲结合,完整而有感情演唱歌曲。

  8.教师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看来大家跟老师一样,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园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再一次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深情演唱。

  (四)巩固提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相信每位同学也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现在我们来试着用这首旋律为自己的家乡创编一段歌词,用《月亮月光光》的旋律进行演唱,看谁把自己家乡描绘得既美丽又可爱。

  展示后进行生生互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月亮月光光》,领略了我国台湾童谣的风格特点,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关于描写月亮歌曲,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歌唱课给儿童练声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首先,教儿童练声时首先不要超出儿童的音域范围,以中声区为主,且旋律起伏不易过大。

  其次,时间不宜过长,一方面容易导致儿童声带疲劳,另一方面容易使儿童对练声产生厌倦情绪。

  最后,练声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练声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嗓音,提高儿童的歌唱技巧,同时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因此不能无目的而变得形式化,这样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对儿童的声带造成损伤。

  2.什么是童谣?它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于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当然,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于成人的歌谣,只要是被儿童乐于接受或模仿而活跃于儿童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童谣。童谣通常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

  小学音乐《种太阳》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我们奔向未来的方向。同学们,我想,在你的心里也一定早已种下了一个或者多个梦想,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作品也是一首关于梦想的歌曲。”

  顺势揭示课题《种太阳》。

  (二)初步感知

  1.再次播放《种太阳》歌曲,并提问:歌曲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李冰雪可是个小才女,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创作的诗歌就在报纸上发报了,非常巧的是,被著名的作曲家王赴戎、徐沛东看到了,触动了两人的创作灵感,将它谱写成了一首动听的儿歌,这首创作于80年代的歌曲至今还久唱不衰,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呢?就让我们走进李冰雪的梦想,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2.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再次感受歌曲旋律。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教师提醒学生采用“la”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播放音频,学生小声跟唱,并在强调不同颜色的色块的部分,试着唱一唱这两乐句。

  3.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看歌曲曲谱,找出歌曲中两个换气的乐句,并唱一唱。“一颗送给送给南极,一颗挂在晚上”师范唱并指导,强调换气记号的作用。

  4.教师讲解换气记号、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并完整演唱谱例。

  5.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提问:歌词描述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词通过对愿望的描述,表达人物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6.教师组织学生表现歌曲,随着音乐伴奏,用和谐的声音,细腻的情感完整演唱歌曲。在唱“啦啦啦啊种太阳”这句时,加进之前教的“种太阳”舞蹈动作,丰富歌唱活动,增加歌唱趣味。

  7.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种太阳》为主题,请学生以音乐小组的形式用编创舞蹈的方式表现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种太阳曲调活泼跳跃,把孩子天真的神情和充满幻想的欢乐情绪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所以在跳舞的时候要把作者的活泼、天真的神情表现出来。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的歌曲《种太阳》,知道要树立美好的理想,并向美好的理想努力。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的关于梦想的歌曲,下一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介绍一下徐沛东。

  【参考答案】

  徐沛东,国家一级作曲家,1970年参加工作,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大学学历。

  徐沛东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有《篱笆墙的影子》《亚洲雄风》《乡音乡情》《辣妹子》《种太阳》《爱我中华》《我像雪花天上来》《大地飞歌》等,均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比赛的金、银、铜奖外,还有60多首的作品获全国各类大奖。

  2.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

  我认为音乐教师只有遵循艺术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调动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才能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出素质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不能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方法,用音乐的语言和情感与学生沟通交流,用动听的范唱、优美的舞蹈、精湛的演奏来吸引学生,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教师不但要按教材备课,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备课,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地接受学习,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地进行唱、跳、奏等音乐活动。

  总之,音乐教学不仅要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引导创造,还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及训练,只有真正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关链接: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成绩查询时间

  历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必背100题 下载>>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报名时间为9月3-6日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为11月2日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获取教师面试真题
获取教师精选资料
获取教师通关技巧
获取历年真题试卷

教师万题库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展开全文

教师资格万题库

更多
小学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素质
已有4280551人做题
下载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已有3306462人做题
下载
中学综合素质
中学综合素质
已有2571656人做题
下载

教师资格章节课

全部科目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