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高考

考试吧>2022高考>高考文综>高考文综辅导>正文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考点分布及2017年动向
天星教育网 2016-06-08 15:36:16 评论(1)条

2016年高考真题及答案热点文章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直播解析

  6月8日上午11:30,文综考试结束。今年全国1卷(乙卷)文综试题难度如何?试题有什么新特点、变化?

  地理部分:基于骨干知识 创新能力视角

  高考新动向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文综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主要精神,保持了高考地理试题的鲜明特点(以纲为准、不拘泥于教材、以能力立意);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地理试题比较可以看出,2016年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材料新颖,强调能力。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文综地理试题中,必修1模块包括第7—9、10—11题和第37题第(1)、(3),共计32分;必修2和必修3模块共计58分。试题侧重考查必修1和必修2模块,其中必修2模块比重有所上升。

  考点新变化

  1.试题考点分布

题号

年份

考查的主干知识

分值

1—3

2015

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的原理、作用

12

2016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2

4—6

2015

交通区位、经纬网的应用

12

2016

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

12

7—9

2015

等值线图的判读、气温的分布、水资源开发

12

2016

海岸线的变化及原因

12

10—11

2015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淤积)、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8

2016

自然带的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

36

2015

以世界局部区域为背景,考查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2

2016

以中国局部区域为背景,考查农业发展的原因、工业区位因素

24

37

2015

以中国局部区域为背景,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对交通线建设的影响

24

2016

以世界局部区域为背景,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等值线的判读

22

选做题

42题为旅游地理、43题为自然灾害与防治

44题为环境保护

10

  2.新变化

  (1)与2015年相比,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没有出现地理计算、地球运动试题,等值线判读类试题在第37题的第(3)问中体现。

  (2)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减少,对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的考查增多。例如第10—11题,以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及磷累积量变化的原因。

  (3)2016年试题更贴近社会现实,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第4—6题、第7—9题、第10—11题。

  2017备考建议

  1.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2.强化地图、图像系统的训练与运用。

  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地图,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要学会用地图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识记、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要重视图图、图表、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关注社会热点,凸现时代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全面素质,以多元信息为载体,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

  政治部分:灵活、新颖,重能力

  高考新动向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一直都是“年年岁岁理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16年全国Ⅰ卷(乙卷)文综政治试题命题形式灵活,较2015年难度略升,且恢复了价格曲线题和相隔4年未出现的漫画题,没有出现科学素材试题。今年的试题材料贴近生活、贴近时政,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各模块儿考查情况及占比

模块

年份

考查内容分布情况

分值统计

必修1 经济生活

2015

12-15,38(2)

30

2016

12-15,38(2)

30

必修2 政治生活

2015

17-19,38(1)

24

2016

16-18,38(1)

24

必修3 文化生活

2015

20,39(1)

16

2016

19,39(2)

14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2015

16,21-23,39(2)

26

2016

20-23,39(1)

28

开放性试题

2015

如何记住乡愁提出建议

4

2016

主题班会,如何学习英雄

4

  2.对比分析及变化

  2016年全国Ⅰ卷(乙卷)文综政治部分试题各模块儿分值和2015年基本保持一致,文化和哲学部分分值有微调,试题难度基本保持稳定,较为适中,其中组合式选择题题肢的设置更为灵活,突出了时政性,考查的角度更为新颖,这使试题具有了一定的难度,但同时由于组合式选择题错误选肢的干扰性不是很强,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对时政问题了解较多的同学做起来相对容易。

  非选择题材料看似简单,但设问角度独特,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新变化

  1.试题考点分布

题号

年份

考查的主干知识

分值

12

2015

影响消费的因素,互补品与替代品

4

2016

企业经营,互补品战略

4

13

2015

价值规律,市场配置资源

4

2016

投资理财

4

14

2015

规范市场秩序,科学宏观调控

4

2016

价格曲线

4

15

2015

汇率变动的影响

4

2016

通货紧缩

4

16

2015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

2016

居民自治

4

17

2015

民主立法(决策)的意义

4

2016

民主政治

4

18

2015

转变政府职能

4

2016

民族政策

4

19

2015

我国的外交政策

4

2016

文化传承

4

20

201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2016

认识论(智库建设)

4

21

2015

意识的能动作用

4

2016

唯物辩证法(矛盾)

4

22

2015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

2016

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

23

2015

联系的多样性、客观性

4

2016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漫画)

4

38

2015

政府职能,民主集中制,依法行政,政府权力的监督;财政的作用

26

2016

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一带一路”的意义);国际合作的意义

26

39

201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人的认识的因素;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6

2016

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26

  2.新动向或新变化

  部分试题似曾相识,如考查知识上:互补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命题素材上: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带一路”等。

  命题素材新颖,紧扣时事话题,这使政治试题十分鲜活,可谓常考常新;设问的角度和考查切入点“万变不离其宗”——教材主干知识。随着高考政治越来越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试题也越来越倾向于开放立体式,并体现浓厚的学科价值,所以要把握两点动向:

  (1)关注时政,特别是重大政策方针或事件的原因、措施、意义,特别是相关的时政语言描述,近年来直接出现在题肢或答案中。

  (2)关注教材主干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运用。考点的呈现生活化,真正关注到学生生活体悟。试题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注重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

  2017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是关键。紧紧围绕《考试大纲》,不仅要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关键知识点也必须掌握到位,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适度延伸发散。

  2.能力提升要全面。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基本的应试方法、基本的思维、语言表达的层次性逻辑性也要加强。研读四种能力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准确、全面“获取和解读信息”。

  3.关注社会时事话题。时事素材引入是政治命题的重要内容,考生必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时事话题,特别是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而且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4.重视高考真题演练。高考真题是考生最可信的备考资料,通过演练、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可以把握命题思路,掌握表述方法、提炼关键信息点。

  历史部分:以社会理解为基本导向

  高考新动向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的题型结构,较之往年并无明显变化,材料选用、问题设置和答题要求也没有大的调整。但命题思路却有着显著变化,那就是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尤其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以增进社会理解为命题的根本出发点,以现实参与为试题的基本立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更大程度地突破命题的“清规戒律”,直面社会现实,以此引领历史教学实践的走向,这值得为之叫好,并引起高度重视。

  ■重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现实问题

  12道选择题全部以社会现实、现象、现状为命题情境,突出历史学科“社会解释”的功能,没有纯粹的概念辨析题和理论解析题。历史学习在从历史“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中给人以“历史智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对考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学会“解释历史”。如第24题考查汉代崇尚儒学的解释;第28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这一历史状况的理解;第32题中德国文学家歌德对罗马法的评价,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又包含了怎样的“历史智慧”,这是值得探究的有趣的历史现象。

  ■重社会共识培养,关注发展问题

  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最终要作用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要求在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选择题第24题的“崇尚儒学”、第28题的“求之于市”、第31题对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名词正误表》的认识、第34题国际组织出现等,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或其形成过程的反映。至于第40题对清代人口状况的认识、第41题对于“制度构想与实践”等,更是对社会共识来源及其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重价值观教育,关注核心价值

  选择题第24、28、31题及非选择题的第40、41、46、47、48题等,都是从社会核心价值观出发来命题的,旨在强调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尽管这些试题在考查方向上各有侧重,但从历史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个性中蕴藏的共性,更值得考生去深度关注和创造性落实;从备考的角度讲,共性体现为规律和特征。

  ■重能力立意命题,关注社会热点

  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明显没有过分考虑模块分配,而以能力考查、功能彰显为依归。比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有4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世界古代史部分有1道选择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3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从模块看,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部分的试题在历史试题中所占比重基本均等。历史试题的这种分布旨在强调命题的基本依据不是教科书、不是模块,甚至也不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上知识点的分布和裁剪,而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可以理解为长效热点。

  总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的历史试题留给我们的是它在历史教育功能上的社会化取向和人文化方向;它指示我们的历史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概要之,就是要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017年复习备考建议

  第一,基础知识要牢记。从近几年历史命题的规律来看,试题越来越贴近中学历史教材和考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2017年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消化和落实,切忌以题海战术代替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二,知识网络要清晰。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备的能力。

  第三,解题技能要规范。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所用试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一致,使试题具有示范性;二是训练要常规化,即采用“12+2”的模式,突出“五练”,即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三是能力要高考化,即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

展开全文
评论(1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