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财政农业投资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的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稳定,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5
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因而安排好农业投入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长远来看,农业投入的资金应当主要来自农业部门的农户自身的积累,国家投资只应发挥辅助的作用,但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成为农业投入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条件:
(1) 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市场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积累无法产生――――属于根本条件
(2) 农业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否则,农业部门即便产生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
在我国目前价格体系和GDP分配格局下,上述两个条件都是得不到满足的。
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贷款也可以成为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但是贷款是要还本付息的,农业投资盈利率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将大量信用资金投放于农业部门。
2、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
纵观世界国国的经验,财政对农业部门投资政策具有以下特征:
①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财政投资范围应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③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3、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的支农政策5
(1)目前,我国财政在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众多薄弱环节
①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额虽然有所增加,但占总支出的比例仍呈现徘徊甚至下降的趋势
②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地区分步不平衡。
③科技三项经费占农业支出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偏低,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④有限的投入中有部分不能及时到位或根本不能到位,挪用挤占现象严重,对支农资金的使用缺少监督保障
(2)在新的形势下,应当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①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从思想上实现两个转变:
由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逐步转变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加大农村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
③可采取具体措施
如:A: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资
B:将农业投资的重点放在解决影响农业主体效益提高的薄弱环节
C:对主要体现社会效益以及能够形成国家资产的农业项目,原则上采取国家直接无偿投资的方式;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示范价值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建设项目,可以采取国家投资参股、资本金投入和担保、贴息等方式,也可以在项目建成后采取资产租赁、转让和出手等方式实现国家投资的回收。
D:健全财政监督机制。
第二节 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以及税收支出
一、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社会保障的内容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社会保障应承担9个方面的风险保护,即疾病、生育、老年、残疾、死亡、失业、工伤、职业病和家庭。
在我国社会保障包括:
(1)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项目包括:
老年保险――主要对象是工商业的广大劳动者
失业保险――与老年保险相比,失业保险基金征集较少,因为:
一是失业风险涉及的对象较少,失业风险经历的时间也相对较短
二是失业津贴的发放是有具体条件的,通常的标准也比较低
医疗保险――向患病职工支付的医疗费用
疾病、生育保险―――向休假、产假的职工发放病、产假期间的生活补助。
工伤保险―――保险对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者,但最后获得待遇的,不仅是劳动者本人,还往往包括他们的家人
伤残保险―――向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却因伤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的职工支付伤残补助金
(2)社会补助: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社会补助的特点:第一:全部费用由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解决,接受者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第二:受保人享受社会救助待遇需要接受一定形式的经济状况的调查,国家向符合救助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救助。
社会救助的内容:对无依无靠的绝对贫困者提供的基本保障
对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标准的家庭和个人的最低生活提供的保障
对因天灾而陷于绝境的家庭和个人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3)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
(4)社会优抚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2、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社会保障与税收相得益彰,共同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
4、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商业保险的局限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4种类型
1、社会保险型―――政府按照“风险分担、互助互济”的保险原则举办的社会保险计划。要求受保人和雇主缴纳保险费,而当受保人发生受保事故时,只要按规定缴纳了保险费,就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金
2、社会救济型―――受保人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保障资金完全由政府从一般政府预算中筹资;受保人享受保障计划的津贴需要经过家庭收入及财产调查,只有经济条件符合受保人的资格才享受政府的津贴。
目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是采取社会救济的模式。
3、普遍津贴型―――是政府按“人人有份”的福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
与社会救济型不同的是受保人在享受津贴时不需要进行家庭生计调查
新西兰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属于普遍津贴计划
4、节俭基金型―――是政府按照个人账户的方式举办的社会保障计划
与社会保险计划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受保人之间不能进行任何形式
的收入再分配,因而不具有互助互济的保险功能。
这种保障计划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实际上是政府举办的一种强制储蓄计划
(四)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养老保险
1997年7月办法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从而奠定了现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
(1)保险覆盖范围―――包括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帮工。称为基本社会保险
(2)保险费用筹集―――养老保险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的赤字。
企业缴纳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确需超过20%的,须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
个人缴纳的比例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3)运行模式―――――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各地要按照职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企业缴费除去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外,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于向已退休的职工发放各种退休费。个人账户的存储额每年参考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利息。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的存储额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4)养老金待遇―――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退休后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标准按本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的方法确定。个人缴费的年限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其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一次性的支付给本人。
(5)养老金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养老保险计划的缴费收入要纳入财政专户储存;支出要专款专用,并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养老金开支外,其余全部要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不能用于其他盈利性投资.
2、失业保险
(1)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均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
(2)保险费用筹集――――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3)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发放。
按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不足1年,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累计缴费满1年不满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达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
【07年单选】我国现行《失业保险条例》对于事业单位的职工个人缴费规定是( )。
A.不用缴费
B.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c.按照本人工资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
D.按照本人工资的3%缴纳失业保险费
答案:B
3、医疗保险
(1)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2)保险费用筹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5
(3)运行模式―――――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分别有各自的支付范围,并分别核算。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应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应控制在职工年均工资的4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