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经济师

考试吧>经 济 师>复习指导>中级经济基础>正文
2009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单选考前500题二(附出处)
考试吧(Exam8.com) 2009-10-19 17:50:15 评论(0)条

  欢迎进入:2009经济师课程免费试听   更多信息请访问:考试吧经济师论坛

考试吧经济师考试在线考试中心欢迎您!

  2009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单选考前500题二解析(100-200)

  100.公共财政以满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A.国家需要

  B.社会公共需要

  C.国有企业需要

  D.每个公民的需要

  101.公共财政活动的领域主要是在()领域。

  A.经济

  B.市场

  C.社会

  D.市场失灵

  102.()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A.财政

  B.建设性财政

  C.中央财政

  D.公共财政

  10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是()。

  A.家庭

  B.企业

  C.政府

  D.国有企业

  104.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

  A.财政收入的多少

  B.财政支出的多少

  C.政府的职能范围

  D.政权机关的设置

  105.公共财政必须为市场提供()的服务。

  A.平均

  B.绝对公平

  C.一视同仁

  D.区别对待

  106.()是发展市场经济对公共财政提出的客观要求。

  A.坚持公共财政的公开化

  B.坚持公共财政的市场营利性

  C.坚持公共财政的法治化

  D.坚持公共财政的非市场营利性

  107.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

  A.实现按劳分配

  B.完善收入体制

  C.实现共同富裕

  D.实现公平分配

  108.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属于财政()职能的范畴。

  A.收入分配

  B.经济发展

  C.资源配置

  D.经济稳定

  109.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最常用的是()。

  A.按政府职能分类

  B.按支出是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

  C.按资金使用级次分类

  D.按支出规模大小分类

  110.可以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反映的支出分类方法是按支出()进行的分类。

  A.功能

  B.经济

  C.最终结果

  D.发生时间

  111.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

  A.国家的制度安排

  B.政府的职能

  C.经济发展的需要

  D.国家性质

  112.财政支出绝对规模通常由按()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

  A.上年价格

  B.当年价格

  C.不变价格

  D.预期价格

  113.瓦格纳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的观点是()。

  A.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B.非均衡增长理论

  C.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D.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114.财政支出规模的趋势是()。

  A.不断增长的

  B.趋于减少的

  C.基本稳定的

  D.不断波动

  115.遵循市场效率准则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社会效益,体现了财政支出的()。

  A.公平分配原则

  B.效益原则

  C.稳定与发展原则

  D.流动性原则

  116.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是()。

  A.社会财富总量

  B.财政支出需要

  C.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

  D.政府举借债务规模

  117.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瓦格纳

  B.皮考克

  C.马斯格雷夫

  D.鲍莫尔

  118.在进步部门,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

  B.技术

  C.生产力

  D.资本

  119.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是()。

  A.市场交易事项

  B.政府采购事项

  C.会计核算事项

  D.公共委托一代理事项

  120.一个国家或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

  A.收入分配政策

  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原则

  D.财政政策

  12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取决于()。

  A.财政政策的完善程度

  B.政府间事权的合理划分

  C.经济发展水平

  D.财政收入来源及使用方向

  122.按税种的()划分,可将税种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和财产税。

  A.征收权限

  B.税负是否转嫁

  C.收入归属级次

  D.征税对象

  123.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经历了()。

  A.先降后升的过程

  B.平稳上升的过程

  C.缓步下降的过程

  D.先升后降的过程

  124.税收收入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是()。

  A.强制性

  B.自愿性

  C.无偿性

  D.有偿性

  125.当一种征税物品的税负难以实现其他方式转嫁时,通过压低运输价格等办法将税负转嫁给运输者承担,这种税负转嫁方式一般称为()。

  A.前转

  B.后转

  C.旁转

  D.税收资本化

  126.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上。

  A.财产税

  B.流转税

  C.所得税

  D.资源税

  127.可以避免因货币贬值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国债类型是()。

  A.内债

  B.实物国债

  C.非上市国债

  D.长期国债

  128.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属于()。

  A.货币国债

  B.实物公债

  C.上市流通国债

  D.外债

  129.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

  A. 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

  B.重大的政治行为

  C.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产物

  D.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130.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

  A.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体制

  B.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C.税收管理体制

  D.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

  131.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

  A. 重要规定

  B.行政规划

  C.管理计划

  D.法定授权

  132.1832年,()规定财政大臣每年必须向国会提出全部“财政收支计划书”,并由国会批准,至此,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府预算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了。

  A. 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133.经常预算主要的收入来源是()。

  A. 国债

  B.收费

  C.专项收入

  D.税收

  134.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

  A. 政府预算

  B.国民经济计划

  C.经济发展战略

  D.财政管理计划

  135.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是()。

  A. 政府收费

  B.政府预算

  C.财务管理

  D.税收

  136.保持各项财政收支指标连续性的是()。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增量预算

  D.零基预算

  137.我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是每年的()。

  A. 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

  B.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

  C.1月1日至同年的12月31日

  D.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

  138.政府预算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其划分依据是()。

  A. 按预算编制形式分类

  B.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

  C.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D.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

  139.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 亚当?斯密

  B.庇古

  C.弗里德曼

  D.凯恩斯

  140.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

  A. 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B.设置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

  C.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

  D.划分财政管理权责

  141.具有“鞭打快牛”负面效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是()。

  A. 统收统支制

  B.分税制

  C.收支挂钩制

  D.包干制

  142.下列不属于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容的是()。

  A. 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体系

  B.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C.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D.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143.经过1997年和2000年两次调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调整到()。

  A.中央占97%、地方占3%

  B.中央占75%、地方占25%

  C.中央占90%、地方占10%

  D.中央占88%、地方占l2%

  144.在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这体现了财政政策的()。

  A.导向功能

  B.资源配置功能

  C.控制功能

  D.稳定功能

  145.对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和资源性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可以达到引导消费方向、控制资源浪费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功能。

  A.控制

  B.协调

  C.稳定

  D.导向

  146.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扩大社会需求。

  A.减税、增加财政支出

  B.增税、增加财政支出

  C.减税、减少财政支出

  D.减税、增加财政政策

  147.根据()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可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A.作用空间

  B.作用时间

  C.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

  D.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

  148.我国1998-2004年期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是()财政政策。

  A.紧缩

  B.中性

  C.扩张

  D.稳健

  149.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财政预算应采取的政策是()。

  A.赤字预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B.盈余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C.全面扩张政策

  D.收支相等中性财政政策

  150.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不宜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投资支出

  B.增加税收

  C.减少国债发行

  D.减少财政开支

  151.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这种财政政策称为()。

  A.补偿性的财政政策

  B.汲水性的财政政策

  C.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D.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52.()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景气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A.补偿政策

  B.汲水政策

  C.相机抉择政策

  D.自动稳定财政政策

  153.为了扩大内需,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我国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

  A.稳定的财政政策

  B.积极的财政政策

  C.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D.中性的财政政策

  154.下列选项中,属于稳健财政政策内容的是()。

  A.扩大赤字

  B.增收节支

  C.扩大就业

  D.扩大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

  155.下列有关货币需求不正确的说法是()。

  A.货币需求是一种经济需求

  B.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

  C.货币需求是一种主观需求

  D.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156.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费雪

  B.凯恩斯

  C.弗里德曼

  D.庇古

  157.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两项构成(),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A.交易性需求

  B.投机性需求

  C.投资性需求

  D.普遍性需求

  158.投机动机构成投机性需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国民收入

  B.物价

  C.汇率

  D.利率

  159.在我国,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的是()。

  A.M0

  B.Ml

  C.M2

  D.M3

  160.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拥有信用创造货币功能的是()。

  A.政策性银行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财政部门

  161.下列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是()。

  A.现金

  B.贷款

  C.存款

  D.存款准备金

  162.根据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既属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又属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是()。

  A.储蓄存款

  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

  D.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163.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物价水平

  B.商品交易量

  C.货币量

  D.劳务交易量

  164.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地注意的货币失衡是()。

  A.结构性失衡

  B.局部性失衡

  C.综合性失衡

  D.总量性失衡

  165.提出“恒久性收入”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费雪

  B.庇古

  C.凯恩斯

  D.弗里德曼

  166.以下关于货币均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 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B.货币均衡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数量上的完全一致

  C.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D.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

  167.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其基本标志是()。

  A.物价上涨

  B.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C.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D.某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168.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A. 信用膨胀

  B.财政赤字

  C.过度的信贷供给

  D.投资规模过大

  169.能够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金融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专业银行

  170.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与()之间的关系问题。

  A.商业银行

  B.金融机构

  C.财政部

  D.政府

  171.()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A.商业银行

  B.投资银行

  C.中央银行

  D.政策性银行

  172.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交易所

  D.投资银行

  173.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是通过调控()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

  A.货币供给

  B.货币需求

  C.国民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总值

  174.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不足时,中央银行会对他们给予信用支持,这体现了中央银行()。

  A.集中准备金的职能

  B.发行货币的职能

  C.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D.组织全国清算的职能

  175.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和异地两大类。同城或同地区银行的资金清算主要是通过()来进行。

  A.证券交易所

  B.财政部

  C.票据交换所

  D.同业拆借市场

  176.下列各项中,应填列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是()。

  A.财政借款

  B.流通中的通货

  C.商业银行存款

  D.公共机构存款

  177.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

  A.稳定物价,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C.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平衡国际收支,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78.在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里,最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率

  C.再贷款利率

  D.公开市场业务

  179.中央银行可以有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其所运用的工具是()。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C.直接信用控制

  D.间接信用控制

  180.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或批示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是属于()。

  A.信用管制

  B.道义劝告

  C.窗口指导

  D.信用配额

  181.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是()。

  A.流动比率

  B.信用配额

  C.直接干预

  D.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

  182.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常指的是()。

  A.短期市场利率

  B.中期贷款利率

  C.中期债券利率

  D.短期存款利率

  183.单一银行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法国

  184.西方商业银行最初发展阶段的最重要资产业务()。

  A.贴现

  B.同业拆借

  C.再贴现

  D.转贴现

  185.下列属于商业银行最主要资金来源的是()。

  A.中间业务

  B.借入资金

  C.负债业务

  D.向中央银行借款

  186.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而提供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A.银行的银行

  B.支付中介

  C.信用中介

  D.市场中介

  187.商业银行在不动用自身资金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的各种金融业务是()。

  A.中间业务

  B.负债业务

  C.贷款业务

  D.票据贴现业务

  188.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三条基本银行管理原则是()。

  A.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

  B.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C.盈利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主动性原则

  D.效益性原则、竞争性原则、流动性原则

  189.以下对市场有效性的划分正确的是()。

  A.有关证券公开的资料对证券价格无任何影响的市场达到弱型效率

  B.有关证券的所有资料都对证券价格均无影响的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

  C.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对证券价格无影响的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

  D.有关证券的内幕消息对证券价格无影响的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190.货币市场主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它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流动性最高、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的子市场是()。

  A.同业拆借市场

  B.回购市场

  C.货币市场基金市场

  D.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191.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安全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

  A.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

  B.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

  C.要有较强的取得现款的能力

  D.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

  192.金融市场效率发挥的前提是()。

  A.政府的严格管制

  B.资本的合理运动

  C.商业银行的有效运作

  D.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193.提出有效市场假说的是()。

  A.凯恩斯

  B.弗里德曼

  C.格兰杰

  D.法玛

  194.证券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是()。

  A.无效率

  B.强型效率

  C.半弱型效率

  D.弱型效率

  195.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是()。

  A.货币基金市场

  B.金融票据市场

  C.同业拆借市场

  D.回购市场

  196.资本市场的流通工具的期限一般都在()。

  A.一年以上

  B.二年以上

  C.三年以上

  D.五年以上

  197.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风险是()。

  A.市场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信用风险

  D.操作风险

  19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属于()。

  A.债务危机

  B.货币危机

  C.流动性危机

  D.综合性危机

  199.如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不匹配,即“借短放长”会导致的危机属于()。

  A.债务危机

  B.货币危机

  C.流动性危机

  D.综合性危机

  200.发生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脆弱,危机由银行传导至整个经济。

  A.金融体系

  B.财政体系

  C.银行体系

  D.国民经济体系

  2009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单选考前500题二解析(100-200)

  101.[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76。

  102.[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75。

  103.[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76

  104.[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77。

  105.[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77。

  106.[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77。

  107.[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78。

  108.[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78

  109.[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82。

  110.[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83。

  111.[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84。

  112.[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84。

  113.[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84

  114.[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84

  115.[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81

  116.[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85

  117.[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85。

  118.[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85。

  119.[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88。

  120.[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92

  121.[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92

  122.[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93

  123.[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94

  124.[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95

  125.[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98

  126.[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97

  127.[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00

  128.[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00

  129.[答案] D[解析] 参加教材P105

  130.[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11

  131.[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06

  132.[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05

  133.[答案] D[解析] 参加教材P107

  134.[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05

  135.[答案] B[解析] 参加教材P105

  136.[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07

  137.[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07

  138.[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07

  139.[答案] B[解析]参见教材P111

  140.[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11

  141.[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12

  142.[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13-115

  143.[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14

  144.[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19

  145.[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19

  146.[答案] A[解析] 社会总需求不足,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来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147.[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22

  148.[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24

  149.[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21

  150.[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22

  151.[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22

  152.[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23

  153.[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26

  154.[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25

  155.[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30

  156.[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31

  157.[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31

  158.[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31

  159.[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33

  160.[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33

  161.[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33

  162.[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33

  163.[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30

  164.[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35

  165.[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32

  166.[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34

  167.[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36

  168.[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37

  169.[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33

  170.[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43

  171.[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42

  172.[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44

  173.[答案] A[解析]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使货币的供应量与需求相比配,保持币值稳定,使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174.[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44

  175.[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45

  176.[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45

  177.[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47

  178.[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48

  179.[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48

  180.[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48

  181.[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48

  182.[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49

  183.[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53。

  184.[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53。

  185.[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53。

  186.[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54。

  187.[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54。

  188.[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54。

  189.[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56。

  190.[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57。

  191.[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55。

  192.[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56。

  193.[答案] D[解析] 参见教材P156。

  194.[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56。

  195.[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57。

  196.[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56。

  197.[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61。

  198.[答案] B[解析] 参见教材P162。

  199.[答案] C[解析] 参见教材P163。

  200.[答案] A[解析] 参见教材P163。

展开全文

经济师万题库

更多
中级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基础
已有24663773人做题
下载
中级工商管理
中级工商管理
已有4123874人做题
下载
中级人力资源
中级人力资源
已有4123040人做题
下载

经济师章节课

全部科目

经济师VIP课

更多热门课程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