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管理与控制
●本章主要框架

第一节 生产计划
一、生产能力
(一)生产能力概念
生产能力是生产系统内部各种资源能力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着能否满足市场需要。
掌握企业生产能力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生产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
狭义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中生产设备、面积的数量、状况等能力
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生产可能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含义:
(1)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按照直接参加生产的固定资产来计算的。
(2)生产能力必须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相联系。生产能力可进一步细分为单机(台)生产能力、环节生产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单机(台)生产能力影响环节生产能力,环节生产能力影响综合生产能力。
(3)生产能力反映的是一年内的实物量。
(二)生产能力的种类
生产能力按其技术组织条件的不同可分为三种: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掌握三种能力的含义、作用、使用条件
(三)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掌握名称和具体内容
1.固定资产的数量。
2.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
3.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四)生产能力核算
1.单一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结合教材例题掌握每种算法
对于品种单一、批量大的企业,生产能力常用产品的实物量表示,通常可以直接按设备组生产能力、作业场地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对于流水线生产则可以依据节拍进行计算。
(1)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式中:M——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F——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
S——设备数量;
P——产量定额,也称“工作定额”,是在单位时同内(如小时、工作日或班次)规定的应生产产品的数量或应完成的工作量;
t——时间定额,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工人或班组生产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
(2)作业场地生产能力的计算

式中:M——生产面积的生产能力;
F——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
A——生产面积;
a——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
t——单位产品占用时间。
(3)流水线生产能力计算

式中:M——流水线的生产能力;
F——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
r——流水线节拍。
2.多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
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代表产品法和假定产品法两种。把教材例题看懂,熟悉。
二、生产计划的概念与指标
(一)生产计划的概念
生产计划是关于企业生产运作系统总体方面的计划,是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产值等生产任务的计划和对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熟悉优化的生产计划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有利于充分利用销售机会,满足市场需求。
(2)有利于充分利用盈利机会,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
(3)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掌握企业的生产计划的分类:中长期生产计划、年度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
(二)生产计划指标
掌握:生产计划应建立包括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产量及产品产值四类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指标体系。
1.产品品种指标
熟悉产品品种指标的确定方法:产品品种系列平衡法。
●产品品种系列平衡法中所讲的市场引力是指市场吸引企业的能力,从四方面体现:产品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市场容量、该产品对国计民生的影响程度。
●企业实力从四方面体现:本企业生产该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企业技术能力、企业原材料供应能力、该产品销售能力。
2.产品质量指标
3.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产量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确定产品产量指标主要采取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
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量本利法或保本点法)的基本计算:
4.产品产值指标
产品产值指标是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以便进行不同行业间比较。
掌握:根据具体内容与作用不同,分为工业总产值、工业商品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三种形式。名称和含义、包括的内容
三、生产计划的编制(简单看看)
1.调查研究
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3.综合平衡,编制计划草案
4.生产计划大纲定稿与报批
四、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产品出产进度应做到:保证交货时期的需要、均衡出产、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和产品的生产技术特点。
(一)大量大批生产企业
掌握:大量大批生产企业安排出产进度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计划年度内各季,月的产量。
(二)成批生产企业
熟悉方法:
1.将产量较大的产品,用“细水长流”的方式大致均匀地分配到各季、月生产。
2.产量较少的产品,用集中生产方式参照用户要求的交货期和产品结构工艺的相似程度及设备负荷情况,安排当月的生产。集中生产可以减少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作业准备的工作量,扩大批量,有利于建立生产秩序和均衡生产,但其可能与用户要求的交货期不完全一致。
3.安排老产品。要考虑新老产品的逐渐交替。
4.精密产品和一般产品、高档产品和低档产品也要很好搭配,以充分利用企业各种设备和生产能力,为均衡生产创造条件。
(三)单件小批生产企业: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