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用工管理
一、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考点: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合同法律关系,是指基于劳动合同法律事实,由劳动合同法律调整,从而形成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四)劳动合同履行地原则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标准高于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从其约定。
二、劳动规章制度★★
考点:规章制度及其制定程序;规章制度效力;违法劳动规章制度的处理。
(一)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
国有企业制定劳动规章应当经职代会讨论通过。非国有企业,并不强制经职代会讨论。
(二)劳动规章制度的公示
(三)劳动规章制度的效力
劳动规章制度要具有法律效力,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内容合法,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二是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三是要向劳动者公示。
(四)违法劳动规章制度的处理
1.允许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有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2.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三、违约金
考点:违约金。
1.培训服务期
2.竞业限制
四、经济补偿的特别规定★★
考点:经济补偿特殊情形及纳税。
(一)经济补偿的特殊情形
1.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公益性岗位,其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
(二)经济补偿金的纳税
1.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2.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3.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五、劳动合同法的特别规定★★
考点: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
(一)劳务派遣
1.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
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2.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3.劳务派遣协议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4.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
(1)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
(2)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3)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4)在跨地区派遣劳动者时,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保证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符合用工单位所在地规定的标准。
(5)因劳务派遣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5.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1)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2)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被派遣劳动者可以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在劳务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违法情形时,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6.用工单位的法定义务
(1)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2)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3)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4)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5)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6)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7)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7.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8.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
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9.违反劳务派遣规定的法律责任
(二)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1)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2)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3)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4)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5)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6)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
【例题1·单选题】(2008年)劳务派遣单位在跨地区派遣劳动者时,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应当按照( )规定的标准执行。
A.用工单位所在地
B.劳务派遣单位所在地
C.用工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D.劳务派遣单位规章制度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2008年)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日。
A.7 B.10
C.15 D.30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