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实施
一、货币政策实施的依据——宏观分析(掌握)
(一)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分析
1、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分析
经济总量GDP(总供给)
总需求I+C+(X-M)
GDP> I+C+(X-M),物价下降;GDP< I+C+(X-M)物价上涨
2、供给与需求平衡
(二)货币当局概览和货币概览分析
1、货币当局概览——简化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它是货币统计体系的基础,反映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额、政府预算以及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2005单选]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业务是(B)。
A.公开市场业务
B.货币发行业务
C.经理国库业务
D.跨国清算业务
2、存款银行货币概览——在我国一般指商业银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
3、货币概览
货币概览是将货币当局概览和存款银行货币概览归并,剔除央行与存款银行之间的信贷往来而形成的。
M2=国外净资产+国内信贷-其他项目(净)
其中:国外净资产=黄金+外汇+国际金融组织的资产
国内信贷=贷款+财政净借款
M2=M1+准货币
M1=流通中现金+单位活期存款
准货币=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2005多选] 在货币概览中,下列属于准货币的有(BC)。
A.流通中现金
B.单位定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单位活期存款
E.商业票据
[2005单选] 根据“货币概览表”的编制原理,当一国的M2是9800亿元,流通中现金为2300亿元,单位活期存款为2850亿元,则准货币的数量是(A)亿元。
A.4650
B.7500
C.10350
D.12650
[2006单选]反映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信贷总额、政府预算以及国际收支之间关系及其影响的是(A)。
A.货币当局概览
B.存款银行货币概览
C.货币概览
D.国际收支概览
[2006单选]以下既包括在货币概览中,也包括在货币当局概览储备货币之中的是( B )。
A.活期存款
B.流通中现金
C.定期存款
D.储蓄存款
二、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绩效或有效性。包括数量效应和时滞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二)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掌握)
从决策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所耗用的时间,叫货币政策的时滞。
1、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即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全过程。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1)认识时滞:指从确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时间。
(2)决策时滞:认识到要改变政策到制定出相应政策的时滞——制定政策的时滞
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即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外部时滞长短取决于政策操作力度;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掌握)
我国货币目标选择观点
单一目标
双重目标
多重目标
1995年“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007年多目标制——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币值、国际收支平衡。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内容、条件、优点)
1、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衷是作为平衡中央银行信贷收支的手段。
2、再贴现与再贷款
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不发达,所以再贴现工具使用有限
我国央行的再贷款一直在央行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我国央行基础货币吞的主要渠道。1994年后再贷款比重有所下降。
3、公开市场操作
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人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
交易的品种:回购交易、现券交易(买断和卖断)和发行央行票据(我国债券规模有限)。
4、利率工具
人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央行基准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
近年来,人行加强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掌握)
1、货币政策执行能力加强
2、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
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始于1993年,1998年人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正式将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2)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所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受到很大限制
3、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1)基础货币
(2)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4、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的加强
(四)近年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情况(掌握,自已看)
[2006单选] 当前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 B)。
A.贷款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现金发行量
D.超额准备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