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政策体系
一、金融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概述
(一)金融宏观调控(掌握)
1、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其特点有:
(1)宏观调控主要针对短期经济运行,主要手段是财政、货币、汇率和收入政策
(2)宏观调控由政府有关部门实施、操作
(3)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不独立
2、宏观调控的方式(了解)
(1)战略引导
(2)财税调控
(3)金融调控
3、金融宏观调控(掌握):是以央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4、金融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制
5、金融调控手段: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
[2007单选]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和干预,其中,金融宏观调控是指( B )的运用。
A.利率政策B.货币政策
c.财政政策D.贴现政策
[2007多选] 以下关于金融宏观调控的说法正确的有(ACDE )。
A.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二级银行体制
B.金融宏观调控主体是商业银行
c.金融宏观调控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
D.政策和法律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E.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货币政策及其特征
1、货币政策的涵义(掌握)
货币政策是央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广义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掌握)
(1)是宏观经济政策
(2)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是间接调控政策
(4)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3、货币政策类型(掌握)
(1)扩张型货币政策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
(2)紧缩型货币政策
扩张型货币政策的反向操作
(3)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4)调节型货币政策
(三)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了解)
(四)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掌握)
1、最终目标体系
(1)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2007单选]一般而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B )。
A.充分就业B.稳定物价
c.国际收支平衡D.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矛盾性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平衡
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
[2006单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基本统一的是( C )。
A.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B.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C.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工具(掌握)
1、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来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对货币乘数有影响(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向变化);对超额准备金影响;宣示效果。
优点:央行自主权最大;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迅速;对金融机构比较公平
缺点:作用太强烈、缺乏弹性;政策效果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2007单选] 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的初衷是( B )。
A.作为货币政策工具B.作为平衡中央银行信贷收支的手段
c.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D.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2、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内容:调整再贴现率;规定申请再贴的资格
作用于经济的途径:借款成本效果;宣示效果;结构调节
再贴现工具的条件:金融领域以票据融资为主;商业银行要以再贴现方式向央行借款;再贴现利率要低于市场利率。
优点:有利于央行发挥最终贷款者作用;比存款准备金率机动、灵活,还可调节结构;以票据融资风险小。
缺点:主动权在商行,而不在央行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指各类有价证券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影响经济的途径
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投资——经济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经济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央行和商行都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发达的金融市场;信用制度健全
优点:主动权在央行;富有弹性,可微调;可交叉、连续操作;还可稳定证券市场
缺点:达到效果时滞长;实施效果受影响的因素多。
4、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2)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行政命令
贷款限额
利率限制
流动性比率
直接干预
(3)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2006多选]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央银行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BCE)。
A.优惠利率
B.流动性比率
C.贷款限额
D.道义劝告
E.利率限制
[2007单选] 以下不属于公开市场业务优点的是( C )。
A.能够稳定证券市场B.易于逆向修正货币政策
c.政策时滞较短D.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富有弹性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掌握)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掌握)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1.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掌握)
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①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②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1)其具体思路是: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而突然增加后,首先产生的影响是使利率下降,然后又促成投资增加。如果消费倾向为已知量,则通过乘数作用,又可促使国民收入增加。
(2)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述如下:
上述表达式中,Ms表示货币供给量,I 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P 表示物价,y 表示收入。
在这个传导机制中利率是关键环节。
(3)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A、M增加——r——E、Y(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
B、E、Y增加——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上升(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C、r上升——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
上述传导机制很可能因以下两个因素而被堵塞:
① “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②投资的利率弹性(非常低)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掌握)
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较为直接和迅速,并不像凯恩斯学派认为的那样(通过利率)间接和迂回影响国民收入。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影响国民收入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M——E——I——y
上述表达式中,M为货币供应量,E为产出,I为投资,y为国民收入。
(1)M——E表示货币供应量变公直接影响支出
A、货币需求有内在稳定性
B、货币供给不会引起货币需求,是外生变量
C、货币供给增加,货币需求不变,人们手中货币增加,利率下降,公共支出增加
(2)E——I
A、人们手中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多,可购买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或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B、使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以人力资本市场收益改变
C、资产结构调整
(3)最终名义收入y变动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不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的意愿持有量,然后间接影响社会支出和收入。
[2005单选]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稳定,货币政策应采取(A)。
A.单一规则
B.当机立断
C.相机行事
D.适度从紧
[2006单选]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变量应为( C )。
A.基础货币
B.超额储备
C.货币供应量
D.利率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掌握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涵义(了解)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设置的必要性
货币政策从制定实施到最终目标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需要中间的目标来测定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A、测度功能
B、传导功能
C、缓冲功能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
首先必要具有内生性,
①可测性;
②可控性;
③相关性;
[2007多选] 内生性是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内涵,故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可概括为( ABD )。
A.可控性B.可测性
c.独立性D.相关性
E.间接传递性
2、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中介目标
(1)利率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主要是指中长期利率。
优点:利率可控性强、可测性强、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也很强
缺点:现实经济中,利率具有复杂性、易变性、利率调整的时滞性,特别是真实利率很难测量;而且利率兼具经济变量和货币政策变量,不容易区分政策效果的程度。
(2)货币供应量
优点:
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③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④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不足: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最大问题是指标口径的选择。
货币主义“单一规则”把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美国也选M2。
3、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掌握)
货币操作指标也称近期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
(1)短期利率
具体操作时主要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但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的的最大问题是利率对经济产生作用存在时滞。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作为操作指标的可测性强、可控性强、相关性强
(3)存款准备金
优点:可测性强;可控性强;相关性强
缺点:准备金中的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取决于商业银行,不是由央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