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经济师

考试吧>经 济 师>复习指导>中级金融>正文
2011年中级经济师《中级金融》预习讲义(29)
考试吧(Exam8.com) 2010-12-29 18:51:21 评论(0)条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紧缩性的需求政策

  (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掌握

  1、减少政府支出

  2、增加税收

  3、发行公债

  (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掌握)

  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造成,所以治理通胀应该减少货币供应量。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卖出业务

  4、提高利率

  二、积极的供给政策(大纲不作要求)

  (一)减税

  (二)消减社会福利开支

  (三)适当增加货币供给

  (四)精减规章制度

  三、从严的收入政策(大纲不作要求)

  (一)工资——物价指导线

  (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三)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

  四、其他治理办法

  (一)收入指数化(掌握)

  收入指数化政策,是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二)币制改革

  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变更钞票面值。

  [2007多选] 政府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币制改革,其措施主要有( BCD)。

  A.冻结存款B.废除旧币

  C.发行新币D.提高利率

  E.变更钞票面值

  五、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和治理(掌握发展、发生阶段和治理政策)

  (一)1978——1983

  低高型,即经济增长与通胀伴随关系不明显——计划经济下隐蔽型通胀。

  这一阶段压缩财政,放松信贷。

  (二)1984——1986

  双高型,即经济增长与通胀伴随关系明显。

  这一阶段财政与信贷同时扩张,1985年全面紧缩。

  (三)1986——1990

  物价上涨和下跌的幅度均大于经济增长和下滑的幅度。

  这阶段通胀的成因:上一轮双紧政策,使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供给不足造成。

  1986第二轮的“双松”的财政和信贷政策——近20%的通胀率——“双紧”政策。

  (四)1993——1996

  这阶段通胀的成因复杂:包括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性的、输入型

  “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1996经济“软着陆”

  (五)2007-2008

  2007-2008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被称为非典型性的通胀,物价上涨的结构性明显,主要是农产品特别是肉类上涨,并传导到食品上,然后是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成因多方面、复杂的:

  1、供需失衡

  2、成本推动

  3、国内投资过热,特别是房地产业,大量资金流入

  4、国内突发事故与灾害

  5、对外贸易长期巨额的顺差,外汇储备过多,导致人民币投放过多

  6、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治理政策:

  1、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2008年初央行连续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发行央行票据

  2、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8单选]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常性现象,出现在(A)。

  A.信用货币制度下

  B.实物货币制度下

  C.银本位制度下

  D.金本位制度下

  [2008单选] 隐蔽性通货膨胀发生时,物价总体水平(B)。

  A.明显上涨

  B.变化不明显

  C.明显下降

  D.持续下降

  [2008单选] 为治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一般会在市场上(A)。

  A.出售有价证券

  B.购入有价证券

  C.加大货币投放量

  D.降低利率

  [2008多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措施包括(ABD)。

  A.减少政府支出

  B.向居民发行公债

  C.转移支付

  D.增加税收

  E.适当增加财政赤字

展开全文

经济师万题库

更多
中级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基础
已有24662439人做题
下载
中级工商管理
中级工商管理
已有4123750人做题
下载
中级人力资源
中级人力资源
已有4122824人做题
下载

经济师章节课

全部科目

经济师VIP课

更多热门课程
经济师相关文章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