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是国家或者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大型的居民点。我国的城乡居民点系列为:村一乡镇一建制镇一市。村和乡镇是乡村型居民点,统称乡村;建制镇和市是城市型居民点,统称城镇或城市。
(二)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城市是以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人口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市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比乡村大得多,在规模和密度上不同于乡村。
(3)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多样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乡村完备,在空间形态和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4)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等产业的集聚地,在职能类型和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三)城市的分类
通常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行政级别、职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平面几何形状、内部结 构、道路格局等,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城市人口规模,将城市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其中,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上、不满50万人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人的城市。此外,习惯上 将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城市称为特大城市。
(2)按城市行政级别,将城市分为4类:一是直辖市。由国务院直接管辖,行政地位相当于省级,下设区和县。二是地级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地区和自治州一级,可设区,绝大多数下设若干个县。三是县级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县级,下设镇和乡,不设区。四是建制镇。绝大多数是县辖镇,少数建制镇归区辖或市辖。
(3)按城市职能,将城市分为具有综合职能的城市和以某种职能为主的城市,例如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商贸城市、旅游城市等。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各种各样功能的城市,如工业类城市还可细分为化工、冶金、纺织等专业性城市。
(4)按城市地理位置,可将城市分为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边境城市和内地城市等。
(5)按城市地形地貌,可将城市分为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丘陵城市、盆地城市、高原城市、河谷城市等。
(6)按城市平面几何形状,可将城市分为块状城市、带状城市、星状城市等。
(7)按城市内部结构,可将城市分为单中心城市、多中心城市。
(8)按城市道路格局,可将城市分为棋盘形城市、放射形城市、不规则形城市等。
(四)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四大阶段: (1)“绝对集中”阶段。(2)“相对集中”阶段。 (3)
(4)“绝对分散”阶段。
例题1: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主要有( )。
A 在性别比例上不同于农村 B 在人口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C在规模和密度上不同于乡村 D在空间形态和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类型和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答案:BCDE
解析:性别比例不是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例题2:城市进化理论把城市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四大阶段,依次为( )。(2007年试题)
A.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
B.相对集中、绝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
C.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绝对分散、相对分散
D.相对集中、绝对集中、绝对分散、相对分散
答案:A
解析:城市进化理论把城市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四大阶段,依次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
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通常表现为: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②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③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范围向外围扩展。④区域内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形成城市体系。
(二)城市化进程
①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慢。
②加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市化运动加快。
③后期阶段也叫做饱和阶段: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化过程减速。
(三)城市化的度量
表征一个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也称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区域的城镇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假定某区域总人口为P,其中城镇人口为U,则城市化水平L可用下式求得:L=U/P*100%
城市化水平越高,表明一个区域的城市化程度越高。
(四)城市化引起的变化
(1)城市化引起城市体系的属性和动态特征的变化。
(2)城市化引起城市形态的变化。
(3)城市化引起城市生态的转变。
(4)城市化引起城市性态的改变。
(五)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0%以下、30%-50%、50%—70%、70%以上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别为1000美元以下、1000-3000美元、3000-7000美元、7000美元以上。
(六)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其结果是都市区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人口的净增长率为负值。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在于集聚经济,或称为规模效益。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种长久的变化。继大城市衰退(逆城市化)之后的城市复兴被称为再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一)郊区化的概念
郊区化是指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约70%-80%),市区发展速度变得缓和平稳,人们开始追求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在大城市由市区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它与“郊区城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混淆。
“郊区城镇化”是指城市郊区的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这种郊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包括来自向心的、离心的以及本土的各种力量。而郊区化的实质是人口与经济要素由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的离心扩散,郊区化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城市内部的离心力量。郊区化是站在城市中心,考察由内向外的扩散力量;郊区城镇化则是站在郊区。
(二)发达国家的郊区化
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郊区化前的外迁现象
2.汽车郊区化时期
3.普遍郊区化时期
4.郊区化——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时期
5.郊区化——形成边缘新城
(三)我国的郊区化现象
1.我国郊区化的出现
①人口郊区化。②工业郊区化。③外来人口郊区集聚。
例题1:城市职能中,为本城市以外区域的需要服务并为本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称为城市的( )。 (2007年试题)
A.基本活动部分 B.非基本活动部分 C.专业化部门 D.非专业化部门
答案:A
解析:城市职能中,为本城市以外区域的需要服务并为本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这是城市的职能部分的内容,09年教材没讲,知道即可。
例题2:.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称为( )现象。(2007年试题)
A.城镇化 B.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后城市化
答案:C
解析:逆城市化: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
例题3:某省的总人口为50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250万人,则该省的城镇化率为( )。(2007年试题)
A.30% B.45% C.50% D.55%
答案:B
解析:2250/5000X100%=45%
例题4:与乡村相比,现代城市的特性体现在( )。(2007年试题)
A.以工业人口为主 B.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C.人口密度大
D.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E.犯罪率低
答案:BCD
解析:(1)城市是以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人口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市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比乡村大得多,在规模和密度上不同于乡村。
(3)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多样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乡村完备,在空间形态和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4)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等产业的集聚地,在职能类型和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例题5:下列关于城市职能和性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7年试题)。
A.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B.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是城市的非基本活动部分
C.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和体现
D.城市性质是城市发展能力的概括和体现
E.城镇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答案:ACE
解析: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