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经济师

考试吧>经 济 师>复习指导>中级工商管理>正文
2011中级经济师《中级工商管理》预习讲义(21)
考试吧(Exam8.com) 2010-11-16 16:32:34 评论(0)条

  第五章 物流管理

  第一节 物流管理概述

  一、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

美国销售学会

物流是包括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1935年,被认为是最早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通和储存,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并对这个过程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这个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

日本工业标准(JIS)

将实物从供给者物理性地移动到用户这一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输送、保管、装卸、包装以及与其有关的情报等各种活动。

欧洲物流协会

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美国后勤管理协会

物流是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其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物处理及仓库管理

美国学者查尔斯·塔夫

对到达以及离开生产线的原料、在制品和成品的运输、存储和保护活动的管理。它包括运输、物料搬运、包装、仓储、库存控制、订货销售、选址分析和有效管理所必须的通讯网络等。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

物流是指包装、输送、保管、装卸工作,主要以有形物资为中心,所以称之为物资流通。在物资流通中加进情报流通,于是称之为物流。

日本物流专家汤浅和夫

物流是一个包含“整体观点”的概念,是指产品从工厂生产出来到送达顾客手中这一过程的“结构”

中田信哉、桥本雅隆

物流是生产到消费之间物资(商品)的物理性流动,是为此而展开的活动,为此而投入的社会资本等体制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强调:

物流是一个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也就是说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定义的实质(共同点):

  ●物流=“物”+“流”

  ●物流包括多种活动,即不同职能。

  (二)物流管理的概念(掌握)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物流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特点,企业物流管理可以从物流战略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物流作业管理三个层面上展开。

  1.物流战略管理。企业物流战略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就企业物流的发展目标、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定位以及物流服务水准和物流服务内容等问题做出整体规划。

  2.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作为物流战略制定后的下一个实施阶段,物流管理的任务是设计物流系统和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设施,确定物流运作方式和程序等,形成一定的物流能力,并对系统运营进行监控,及时根据需要调整系统。

  3.物流作业管理。根据业务需求,制订物流作业计划,按照计划要求对物流作业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对物流作业的质量进行监控。

  二、物流活动的功能要素(掌握)

  七要素: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

  (一)运输

  运输是物流各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物流的关键,也有人将运输作为物流的代名词。

  运输方式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船舶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

  运输可以划分为两段:

  ●一段是生产厂到流通据点之间的运输,批量比较大,品种比较单一,运距比较长;

  ●一段是流通据点到用户之间的运输,一般称为配送=“配+送”

  (二)储存

  储存具有保管、调节、配送、节约方面的功能。

  储存的主要场所是仓库,储存的方式与仓库的类型密切联系在一起。

  仓库的类型可以按照仓库的基本形态、流通环节,地理分布、保管对象、建筑结构进行分类。

  储存的业务管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入库管理、在库管理和出库管理。

  储存的合理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储存合理化的原则,主要包括:面向通道原则、高层堆码的原则、先出原则、回转对应原则、同一性原则、似性原则、形状特性原则、形状特性原则、位置标志原则、网络化保管原则;

  二是储存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现代化、储存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储存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

  (三)装卸搬运

  装卸搬运包含两种运动: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存放、支承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

  ●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的岳动称为搬运。

  (四)包装

  包装可大体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工业包装,或叫运输包装、大包装。工业包装的对象有煤炭、矿石、棉花、粮食等。工业包装的原则是便于运输,便于装卸,便于保管,能保质、保量、促销。

  另一类是商业包装,或叫销售包装、小包装。商业包装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销售,包装精细、考究,以利于宣传、吸引消费者购买。

  (五)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就是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的一种加工运动,或者说是一种初加工活动。

  (六)配送

  配送具有实现物流活动合理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发应用新技术、降低物流成本和有效解决交通问题等方面的作用。

  集货、分拣、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以及配送加工等是配送最基本的构成单元。

  实现物流配送的合理化,应大力推行专业化配送、加工配送、共同配送、双向配送、准时配送和即时配送。

  配送中心是接受生产厂家等供货商多品种大量的货物,然后按照多家需求者的订货要求,迅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地将商品配送到需求场所的物流节点设施,具有采购、存储、集散、配组、分拣、分装、加工等功能。

2011中级经济师《中级工商管理》预习讲义(21)

  (七)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功能是物流活动顺畅进行的保障,是物流活动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依据。

  【例题1·单选题】(2009)产品从流通据点到用户之间的运输称为( )。

  A.配送  B.分流  C.分配  D.分销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运输可以分为两段,其中一段是配送,即流通据点到用户之间的运输。

2011中级经济师《中级工商管理》预习讲义(21)

  【例题2·单选题】(2009)下列物流活动功能要素中,具有保管、调节、配送、节约等功能的要素是( )。

  A.运输  B.储存  C.包装  D.流通加工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储存具有保管、调节、配送、节约等功能。

  三、企业物流

  (一)企业物流的内涵

  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一转换一产出”,企业的物流活动就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一转换一产出”而发生。

2011中级经济师《中级工商管理》预习讲义(21)

  (二)企业物流的分类 (掌握)

  按主体物流活动区别,企业物流可以区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五种具体的物流活动。

供应物流

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可以说这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

销售物流

是企业在销售活动中,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

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这便是销售物流的难度所在。

生产物流

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

 

回收物流

指对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废弃物物流

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

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

  【例题3·多选题】(2009)按主体物流活动的区别,企业生产活动中具体的物流活动主要有( )

  A.供应物流    B.销售物流

  C.本地物流    D.电子物流

  E.回收物流

  『正确答案』ABE

  『答案解析』按主体物流活动的区别,企业物流可以区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五种具体的物流活动。

  四、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趋势 (熟悉)

  (一)美国物流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方“后勤供应”,是美国物流业的初创阶段,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初萌生的“物流”现象。

  1950—1978年,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其背景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因而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

  1978~1985年,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70年代末,物流活动的经营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这表现在一系列规制的缓和为物流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物流管理理论上,随着MRP、MRP Ⅱ、MRPⅢ、DRP、DRPⅡ、看板制以及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1985年至今,是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

  (二)日本物流的发展

1956~1964年,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

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
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既理解为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又被认为是流通过程各种活动中物理商品的取报活动,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搬运、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1965—1973年,物流近代化

 

1974~1983年,物流合理化时期

表现: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观念,从而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发挥物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的观念面临着进一步变革的要求

80年代以后,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以前那种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出现了问题,生产的多品种化和少量化成为新时期的生产经营主流。这使得市场的不透明度增加,在库排除的观念越来越强,其结果整个流通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

  (三)我国物流的发展

  我国物流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物流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

  2.物流停滞阶段(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物流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物流已逐步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4.现代物流起步阶段(1991年)。我国物流业正稳步地走向现代化。

  (四)现代物流的最新发展趋势

  1.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TPL) (掌握)

  第三方物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外包(Out sourcing)成为工商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所谓“第三方”是相对于“第一方”发货方和“第二方”收货方而言的。

  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可以理解为: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作业服务的公司和企业。

  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包物流。传统的外包物流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则根据合同条款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需求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关于“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l8354—2001)中是这样描述的:“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按提供服务的种类划分

资产型

主要通过运用自己的资产来提供专业的服务

管理型

主要提供物流规划与策划、物流管理咨询服务等

整合型

兼具以上两种公司所具有的能力,既能够提供管理咨询又拥有必要的物流设施装备系统,能够承担备种物流业务

按物流业务划分

综合性物流公司

能够提供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各种物流服务

专业性物流公司

只能提供某一种或者几种物流服务,例如运输公司、仓储公司、搬运公司、物流管理咨询公司等。

  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

  (1)关系契约化。

  ●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物流经营者与物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方物流发展成为物流联盟,也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明确各物流联盟参加者之间权责利相互关系。

  (2)服务个性化。

  (3)功能专业化。

  (4)管理系统化。

  (5)信息网络化。

  2.全球物流(熟悉)

运输

全球物流中的运输活动与国内物流中的运输活动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的运输距离长且运输方式多样

保管

全球物流保管活动中存在办理进出口手续、海港码头装卸转运货物等作业。与国内物流的保管活动比较起来,全球物流的保管活动所花时间要长。

流通加工

为了适合当地及国际的标准和满足销售商的要求,需要商品检验、分类、小包装作业、贴商品价格标签等流通加工活动

包装

由于全球物流运输距离长,运量大,运输过程求货物堆积存放,多次装卸,因此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伤的可能性大。在全球物流活动中包装活动非常重要,集装箱的出现为全球物流活动提供了安全便利的包装方式。

装卸

全球物流的装卸活动由于集装箱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有效率和便利。以标准化的集装箱装卸为前提,使得港口码头装卸设备的标准化和大型化、装卸作业的效率化成为可能

信息处理

信息量和信息来源相对本国物流活动来说更大和更广

  成功企业全球物流活动的经验是“全球思考,当地行动,或者说是“全球协调,当地管理”。

  ●“全球协调”的内容包括生产和运送等全球物流网络的优化,建立和管理全球信息系统,库存选址,外部委托和外部采购决策,国际运送方式和运输手段的决策,综合分析和成本控制。

  ●“当地管理”的内容包括。订货业务和顾客服务管理,库存管理和控制,仓库管理和当地配送,顾客效益分析和营销成本控制,与当地营销商的联系向通和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3.绿色物流(熟悉)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操作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所组成,其中物流信息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活动对环境几乎没有损害或没有直接损害,而物流操作系统中的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对环境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

  (1)运输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气体的排放、噪音污染、所运输商品的损坏或泄漏及运输业务发展导致道路面积的增加等。

  (2)保管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某些化学养护方法(如喷洒杀虫、菌剂)的使用、冷藏设备制冷剂的使用及特殊商品(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因保管不当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3)搬运过程中会有噪音污染,因搬运不当或商品本身因素而破坏商品实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4)在包装作业中,不易降解、可耗竭资源型包装或不可再生资源材料的使用,过度包装或重复包装、非标准化包装及不合理包装等均可能影响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

  (5)流通加工是延伸到流通领域内的各种形式的加工作业。流通加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与传统工业污染相似,主要表现为加工过程中资源的浪费或过度消耗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固体物的污染。

  以上五方面经常是结合起来共同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全文

经济师万题库

更多
中级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基础
已有24662439人做题
下载
中级工商管理
中级工商管理
已有4123750人做题
下载
中级人力资源
中级人力资源
已有4122824人做题
下载

经济师章节课

全部科目

经济师VIP课

更多热门课程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