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内容讲解
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注意:(1)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GDP是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例题1--07年单选】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
A.不变价格 B.现行价格 C.平均价格 D.预期价格
[答案]B
【例题2--06年多选】下列关于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B.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C.GDP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D.提出“绿色GDP”概念是为了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E.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答案:BDE
解析: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A错误,E正确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B正确
GDP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C错误
绿色GDP是第五章教材40页的内容,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D正确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投入数量和资本效率
1.劳动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劳动投入数量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资本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GDP,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GDP来计算。
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4.资本的效率,也就是投资效益,是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GDP,一般用GDP与资本总额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GDP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表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可见,决定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主要有: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效率。
【例题3--多选】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包括( )
A劳动的投入数量 B资本的投入数量
C劳动生产率 D资本的利用效率
E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ABCD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即, GQ = GH + GP
式中,GQ----经济增长率
G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
GP----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
(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
=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即:GY = GA +αGL+βGk
G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
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
β---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
(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GA = GY -αGL-βGk
【例题4--07年单选】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75和0.25,根据索洛的余值法,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 )。
A.2.0% B.2.5% C.5.5% D.1.0%
答案:C.
解析: GA = GY -αGL-βGk =8%-0.75*2%-0.25*4%=5.5%
(四)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1.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2)经济周期的类型
①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②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
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
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2.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1)扩张阶段: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扩张阶段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 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常常伴随通货膨胀。
(2)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在此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例题5--课后题第1题】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经济总量表现为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率为正值,以此为特征的经济周期通常被称为( )。
A.增长型周期 B.古典型周期 C.大循环 D.长波循环
答案:A
解析: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
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例题6--多选】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可能出现( )。
A.通货膨胀 B.失业率高 C.投资活动萎缩 D.生产发展缓慢 E消费水平下降
答案:BCDE
解析: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常常伴随通货膨胀。
第二节价格总水平
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1、含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
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
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代表价格总水平
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P的值取决于M V和T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在这三个因素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V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

3、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上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产出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会促使价格总水平上涨。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
1、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
2、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
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供给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供给减少。
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例题7---07年多选】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
A.货币供给量
B.货币流通速度
C.总需求和总供给
D.产业结构
E.总产出
[答案]ABCE
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1)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提高或提高幅度低于价格上升幅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2)在价格总商品下降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下降,或下降的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则实际工资就会上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差。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当名义利率低于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22年提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按照这一理论,在两个国家的模型中,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第三节就业和失业
(一)就业和失业的一般含义—掌握
1、就业含义:就业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
(1)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
(2)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3)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失业含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1)没有工作;
(2)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
(二)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1.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2.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三)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1、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2、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业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我国的失业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含义和计算是具有很大差别的,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四)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
自愿失业包括: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如新的产业兴起、旧产业衰落,使得原有产业劳动者由于不具备新产业需要的技术而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或周期性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这种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五)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时劳动力资源的一种闲置或浪费,因此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长率。
1、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的GDP,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l个百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2、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政府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3、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
(六)我国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特点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是自由的,那么,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几乎无限,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中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如果农民留在传统部门不能流动,那么在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现象。
努力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但是要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增加非农业就业岗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教育,以及提倡新的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够实现。
【例题8---07、08年单选】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反映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是( )。
A.城镇实际失业率
B.城镇预期失业率
C.城镇登记失业率
D.城乡登记失业率
答案:C.
解析: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反映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例题9--06年单选】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 )引起的失业。
A.工作变换 B.经济衰退和萧条导致需求不足
C.产业结构变动 D.季节变化
答案:A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