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货币需求不正确的说法是( )。
A.货币需求是一种经济需求
B.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
C.货币需求是一种主观需求
D.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2. 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费雪
B.凯恩斯
C.弗里德曼
D.庇古
3.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两项构成( ),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A.交易性需求
B.投机性需求
C.投资性需求
D.普遍性需求
4. 投机动机构成投机性需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国民收入
B.物价
C.汇率
D.利率
5. 在我国,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的是( )。
A.M0
B.Ml
C.M2
D.M3
6. 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拥有信用创造货币功能的是( )。
A.政策性银行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财政部门
7. 下列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是( )。
A.现金
B.贷款
C.存款
D.存款准备金
8. 根据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既属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又属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是( )。
A.储蓄存款
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
D.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9.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物价水平
B.商品交易量
C.货币量
D.劳务交易量
10. 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地注意的货币失衡是( )。
A.结构性失衡
B.局部性失衡
C.综合性失衡
D.总量性失衡
11. 提出“恒久性收入”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
A.费雪
B.庇古
C.凯恩斯
D.弗里德曼
12. 以下关于货币均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B.货币均衡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数量上的完全一致
C.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D.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
13.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其基本标志是( )。
A.物价上涨
B.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C.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D.某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14.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
A. 信用膨胀
B.财政赤字
C.过度的信贷供给
D.投资规模过大
15. 能够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金融机构是( )。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专业银行
二、多项选择题
1. 根据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下列属于货币供应量M1的是( )。
A.储蓄存款
B.流通中的现金
C.活期存款
D.定期存款
E.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 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
A. 提取现金数量
B.社会公众缴付税款
C.市场利率
D.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
E.企事业单位缴付税款
3.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取决于( )。
A. 投机动机
B.投资动机
C.盈利动机
D.预防动机
E.交易动机
4.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通货膨胀划分为( )。
A.输入型
B.成本推进型
C.公开型
D.结构型
E.抑制型
5. 货币均衡的特征有( )。
A. 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B.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C.货币均衡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数量上的大体一致
D.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E.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在静态上保持一致
6. 货币失衡的主要类型有( )。
A. 整体性失衡
B.总量性失衡
C.综合性失衡
D.局部性失衡
E.结构性失衡
7. 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状态
B.过度的货币信贷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C.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的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D.通货膨胀的表现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E.可以采用紧缩总需求的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
8. 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而导致信用供给过度的具体原因又有很多方面,包括( )。
A. 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
B.赤字财政
C.银行自身决策失误
D.财政赤字
E.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9. 治理通货膨胀可以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以下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有( )。
A.发行公债
B.提高再贴现率
C.减少政府支出
D.增加税收
E.公开市场业务
10.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 )。
A.财富构成
B.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C.投资倾向
D.预防动机
E.财富总额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C
[解析] 参见教材P130
2
[答案] D
[解析] 参见教材P131
3
[答案] A
[解析] 参见教材P131
4
[答案] D
[解析] 参见教材P131
5
[答案] C
[解析] 参见教材P33
6
[答案] B
[解析] 参见教材P133
7
[答案] A
[解析] 参见教材P133
8
[答案] B
[解析] 参见教材P133
9
[答案] C
[解析] 参见教材P130
10
[答案] D
[解析] 参见教材P135
11
[答案] D
[解析] 参见教材P132
12
[答案] B
[解析] 参见教材P134
13
[答案] A
[解析] 参见教材P136
14
[答案] C
[解析] 参见教材P137
15
[答案] B
[解析] 参见教材P133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 BC
[解析] 参见教材P125
2
[答案] ABDE
[解析] 参见教材P134
3
[答案] ADE
[解析] 参见教材P131
4
[答案] CE
[解析] 参见教材P137
5
[答案] ABCD
[解析] 参见教材P134
6
[答案] BE
[解析] 参见教材P135
7
[答案] ABDE
[解析] 参见教材P136-138
8
[答案] ABCD
[解析] 参见教材P138
9
[答案] ACD
[解析] 参见教材P138
10
[答案] ABE
[解析] 参见教材P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