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C.会计主体可以是盈利组织,也可以是非盈利组织
D.会计主体必须要有独立的资金,并独立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
2. 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的出现,都是基于( )的基本假设。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3. 关于货币计量假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货币计量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
B.货币计量假设假定货币的币值是基本稳定的
C.存在多种货币的情况下,我国境内的企业均要求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D.货币计量假设为历史成本计量奠定了基础
4.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 )要求。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可理解性
D.可比性
5. 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遵循的是( )要求。
A.谨慎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比性
D.重要性
6. 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占乙公司表决权资本的17%,乙公司生产产品依靠甲公司所提供的配方,并规定乙公司不得改变其配方,故甲公司确认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此项业务处理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要求。
A.重要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谨慎性
D.相关性
7. 甲企业2007年5月份购入了一批原材料,会计人员在7月份才入账,该事项违背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要求。
A.相关性
B.客观性
C.及时性
D.明晰性
8. 下列各事项中,使负债增加的是( )。
A.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
B.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司债券
C.发行股票
D.支付现金股利
9.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收入要素范围的是( )。
A.销售商品收入
B.出租无形资产收入
C.债券投资取得的利息收入
D.接受现金捐赠收入
10.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有关收入和利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也一定会影响利润
C.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
D.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11. 关于损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损失是指由企业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B.损失只能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不能计入当期损益
C.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D.损失只能计入当期损益,不能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
12.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
A.历史成本
B.可变现净值
C.现值
D.公允价值
13. 下列计价方法中,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是( )。
A.发出存货计价所使用的先进先出法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C.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D.发出存货计价所使用的移动平均法
14. 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一批,支付买价6 000元,装卸费500元,入库前挑选整理费200元,按照税法规定,该购进农产品适用的增值税抵扣税率为13%,该批农产品的采购成本为( )元。
A.6 000
B.6 100
C.6 500
D.5 920
15.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外地购入原材料5 000吨,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每吨100元,增值税税款为85 000元,另发生运输费2 000元(可按7%抵扣增值税),装卸费1 000元,途中保险费为800元。所购原材料到达后验收发现短缺20%,其中合理损耗5%,另15%的短缺尚待查明原因。该批材料的采购成本为( )元。
A.435 336
B.432 650
C.503 660
D.428 111
16. 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委托B公司(B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加工材料一批,A公司发出原材料实际成本为1 000万元。完工收回时支付加工费200万元,另行支付增值税12万元(已收到B公司委托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材料属于消费税应税物资,A公司收回材料后继续用于加工应税消费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10%。该材料A公司已收回,则该委托加工材料收回后的入账价值是( )万元。
A.1 300
B.1 220
C.1 200
D.1 370
17. 甲企业采用计划成本对原材料进行核算。2008年1月,甲企业接收某股东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的原材料一批,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双方按现行市价将该批材料的折价款定为20 000元(不含增值税)。该批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1 0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企业对这一交易事项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
A.借:原材料 2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 400
贷:实收资本 23 400
材料成本差异 1 000
B.借:原材料 2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 570
贷:实收资本 23 570
材料成本差异 1 000
C.借:原材料 2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 400
贷:实收资本 23 400
资本公积 1 000
D.借:原材料 2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 570
贷:实收资本 23 570
资本公积 1 000
18. 甲公司是一般纳税人企业,增值税税率为17%,捐赠给乙公司10台自产的机器设备,单位成本为4万元,当时的市场售价为5万元,由于此次捐赠行为,企业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为( )万元。
A.46.8
B.48.5
C.40
D.50
19. 甲公司8月1日A材料结存100件,单价10元,8月6日发出A材料20件,8月12日购进A材料320件,单价6元;8月23日发出A材料100件。该公司对A材料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价,8月末A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元。
A.2 020
B.2 040
C.2 720
D.2 120
20. 在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发出存货采用( )方法更能体现谨慎性要求。
A.移动加权平均法
B.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C.个别计价法
D.先进先出法
21. 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B材料的账面价值(成本)为120万元,市场购买价格总额为110万元,假设不发生其他购买费用,由于B材料市场销售价格下降,市场上用B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甲公司估计,用库存的B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总额由300万元降至270万元,产品的成本为280万元,将B材料加工成乙产品尚需投入160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10万元。2008年12月31日B材料的账面价值为( )万元。
A.120
B.100
C.110
D.160
22. 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库存50吨甲材料和100件M产品,其中库存的甲材料专门用于生产M产品。2008年12月31日,甲材料的成本为每吨20万元,市场售价为每吨16万元;M产品的成本为每件6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每件70万元。假设甲公司无其他存货,且期初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0。则2008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万元。
A.200
B.1 000
C.800
D.0
23. M公司期末原材料的账面余额为5 000元,数量为100件,此前未计提减值准备。该批原材料专门用于生产与N公司所签合同约定的50件甲产品。该合同约定:M公司为N公司提供甲产品50件,每件售价110元(不含增值税)。将该原材料加工成50件甲产品尚需加工成本总额为510元。估计销售每件甲产品尚需发生相关税费0.2元。本期期末市场上该原材料每件售价为48元,估计销售原材料尚需发生相关税费0.1元。期末该原材料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为( )元。
A.20
B.200
C.190
D.105
24. 下列有关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有销售合同的库存商品以该库存商品的合同售价为基础计算确定
B.无销售合同的库存商品以该库存商品的估计售价为基础计算确定
C.用于生产有销售合同产品的材料以该材料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确定
D.用于出售且无销售合同的材料以该材料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计算确定
25. 下列项目中,计算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时,会影响其可变现净值的因素是( )。
A.材料的账面成本
B.材料的售价
C.估计发生的销售产品的费用及相关税费
D.估计发生的销售材料的费用及相关税费
26. 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月1日,主营业务是销售笔记本电脑,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比较采用单项比较法。该公司2008年12月31日
A
B.C三种品牌的笔记本电脑成本分别为:130万元、221万元、316万元;可变现净值分别为:128万元、215万元、336万元。该公司当年12月31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 )万元。
A.659
B.667
C.679
D.687
27. 某公司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2008年12月31日库存自制半成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预计进一步加工所需费用为32万元。该半成品加工完成后的产品预计销售价格为120万元,预计产成品的销售费用及税金为16万元。假定该公司以前年度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8年12月31日该项存货应计提的跌价准备为( )万元。
A.0
B.8
C.32
D.40
28. 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08年1月1日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为22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37.4万元,发生的运杂费为2.6万元,设备安装时,领用企业的原材料一批,其账面成本为10万元,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为12万元,取得时增值税为1.7万元,领用工程物资一批,其成本为20万元,除此之外,发生其他支出为15万元,则该项设备的入账价值为( )。
A.309.04
B.305
C.307
D.306.7
29. 恒通公司2008年10月10日购入一条不需安装的生产线。原价为726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6万元,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2009年应计提的折旧额是( )万元。
A.240
B.232
C.192
D.234
30. 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有( )
A.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
B.当期计提的固定资产的折旧
C.当期计提的固定资产的减值
D.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
31. 远航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用自营方式建造一条生产线,实际领用工程物资600万元。另外领用本公司自产的产品一批,账面价值为13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为160万元,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发生的在建工程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分别为200万元和30万元。另外发生的其他相关支出为6.4万元,假定该生产线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不考虑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该厂房的入账价值为( )万元。
A.990
B.960
C.993.6
D.1017.2
32. 恒通公司出售设备一台,售价为28万元。该设备的原价为30万元,已提折旧5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3万元。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本期出售该设备影响当期损益的金额为( )万元。
A.28
B.2
C.5
D.6
33. 下列各项中,不需要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有( )。
A.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改良支出
B.进行日常修理发生的相关费用
C.固定资产在资本化期间所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利息费用
D.安装过程中领用自产产品所负担的增值税
34. 下列固定资产中,不应计提折旧的有( )。
A.正在改扩建的固定资产
B.因季节性原因停工的固定资产
C.大修理停用的设备
D.企业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
35. 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A.盘盈、盘亏、报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的赔偿后的差额,如果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或冲减在建工程的成本
B.如为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C.由于正常原因造成的单项工程的或者单位工程的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或者过失人、保险公司的赔款后的净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
D.盘盈、盘亏、报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的赔偿后的差额,如果项目已经完工的(不属于筹建期间),计入营业外支出或者营业外收入
36. 甲公司2008年3月20日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该设备的成本为960万元,安装期发生相关的支出为30万元,在2008年9月2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0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情况下,2009年该设备应计提的折旧额为( )万元。
A.237.6
B.396
C.297
D.356.4
37. 桦荫公司融资租入一台设备,其原账面价值为360万元,租赁开始日公允价值为335万元,最低租赁付款额为380万元,按出租人的内含利率折现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320万元,另外发生运杂费为10万元,租赁人员的差旅费为5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则在租赁开始日,海洋公司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未确认融资费用分别是( )。
A.335万元和60万元
B.345万元和50万元
C.320万元和40万元
D.335万元和40万元
38. 2008年1月1日,大天公司融资租入一栋办公楼,租赁期为8年。该办公楼尚可使用年限为20年。2008年1月20日,开始对该办公楼进行装修,至6月30日装修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共发生可资本化支出100万元;预计下次装修时间为2014年6月30日。大天公司对装修后的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的折旧年限是( )。
A.6年
B.8年
C.15年
D.20年
39. 甲公司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为30万元,预计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5万元。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则第4年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为( )万元。
A.1.99
B.2.592
C.3.24
D.4.32
40. 下列有关固定资产成本的确定,说法正确的有( )。
A.企业购置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未单独计价的软件,应与所购置的计算机硬件区别开来分别确认资产
B.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C.核电站核设施企业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现值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D.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应当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选项D,当某一会计主体不能独立对外时,如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等,则无须对外报送独立的财务报告。
[该题针对“会计主体”知识点进行考核]
2.
[答案] C
[该题针对“会计分期”知识点进行考核]
3.
[答案] C
[解析] 在多种货币存在的情况下,应确定一种记账本位币。我国境内的企业一般要求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也允许采用其他外币(如美元等)作为记账本位币,只是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该题针对“货币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4.
[答案] A
[该题针对“相关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5.
[答案] B
[解析] 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所有权不属于租入方,也就是说在法律形式上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租方,但从实质上看是租入方长期使用并取得经济利益,所以企业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按照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
[该题针对“实质重于形式”知识点进行考核]
6.
[答案] B
[该题针对“实质重于形式”知识点进行考核]
7.
[答案] C
[解析] 企业5月份发生的业务应在5月份及时入账。
[该题针对“及时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8.
[答案] A
[解析] 选项B属于资产内部的一增一减,不影响负债;选项C,会导致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不会影响负债;选项D,会导致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不符合题意。
[该题针对“负债”知识点进行考核]
9.
[答案] D
[解析]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选项D,应计入到营业外收入,属于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利得。
[该题针对“收入”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答案] C
[解析] 选项A,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选项B,利得不一定会影响利润,比如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选项D,不管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还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最终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该题针对“收入”知识点进行考核]
11.
[答案] C
[解析] 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的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两类。
[该题针对“费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答案] C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13.
[答案] B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属性”知识点进行考核]
14.
[答案] D
[解析] 农产品的采购成本=6 000×(1-13%)+500+200=5 920(元)。
[该题针对“外购存货的初始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15.
[答案] D
[解析] 企业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应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尚待查明原因的15%的途中损耗应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不得增加材料的采购成本,所以该批材料的采购成本=[100×5 000+2 000×(1-7%)+1 000+800]×(1-15%)=428 111(元)。
[该题针对“外购存货的初始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16.
[答案] C
[解析] 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将继续用于加工应税消费品,则委托方支付的由受托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应计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的借方,在以后销售环节中进行抵扣,不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所以该委托加工材料收回后的入账价值是1 000+200=1 200(万元)。(注:B公司是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可以委托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本题中委托方A公司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相关增值税进项税可以抵扣,不需要计入委托加工材料的成本。)
[该题针对“委托外单位加工存货的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17.
[答案] A
[解析] 增值税计税依据应当按照现行市价确定,故增值税税额=20 000×17%=3 400(元);甲企业接收投资获得的原材料与外购的原材料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此,其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也是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而非“资本公积”。
[该题针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18.
[答案] B
[解析] 会计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 48.5
贷:库存商品 40(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50×17%)
[该题针对“存货的后续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19.
[答案] B
[解析] 8月6日发出A材料=20×10=200(元)。8月12日购进存货320件,此时A材料总成本=1 000-200+320×6=2 720(元),存货总数量=100-20+320=400(件),存货的单位成本=2 720÷400=6.8(元)。8月23日发出存货=100×6.8=680(元),所以月末的实际成本=2 720-680=2 040(元)。
[该题针对“存货的发出计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20.
[答案] D
[解析] 在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先购入的存货成本会高于后购入的存货成本,因此采用先进先出法,发出的存货单位成本会高于留存的存货单位成本,从而产生多计费用,少计资产的效果,更体现了谨慎性要求。
[该题针对“存货的发出计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21.
[答案] B
[解析] B材料是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所以应先考虑产品是否发生了减值。产品的可变现净值=270-10=260(万元),小于其成本280万元,所以B材料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B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市场价270-完工尚需发生的成本160-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10=100(万元)小于B材料的成本120万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所以B材料期末账面价值为100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的发出计价”知识点进行考核]
22.
[答案] D
[解析] M产品的成本=100×60=6 000(万元),可变现净值=100×70=7 000(万元)。成本小于可变现净值,所以M产品没有发生减值。因甲材料是为生产M产品而持有的,M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所以甲材料应按照其成本计量,不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结合以上两点,2008年12月31日不用计提任何存货跌价准备,答案是0。
[该题针对“存货的期末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3.
[答案] A
[解析] 专门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是否发生减值,要首先判断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发生减值。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有销售合同,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应以合同约定价格为基础来确定。 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110×50-0.2×50=5 490(元),甲产品成本=5 000+510=5 510(元),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发生减值。因此该原材料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10×50-510-50×0.2=4 980(元)。原材料成本5 000大于其可变现净值4 980,所以应计提减值准备5 000-4 980=20(元)。
[该题针对“存货的期末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4.
[答案] C
[解析] C选项,用于生产有销售合同产品的材料,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应以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合同价格为基础。
[该题针对“存货的期末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5.
[答案] C
[解析] 用于生产产品的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加工成本-估计销售产品费用及相关税费。存货的账面成本不影响可变现净值,材料的售价和估计发生的销售材料的费用及相关税费只影响直接用于出售的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该题针对“存货的期末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6.
[答案] A
[解析] 当年12月31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28+215+316=659(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的期末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7.
[答案] B
[解析] 产成品可变现净值=120-16=104(万元),产品成本=80+32=112(万元),产品发生减值,所以半成品应当可变现净值计量。该半成品的可变现净值=120-32-16=72(万元),期末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0-72=8(万元)。
[该题针对“存货的期末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8.
[答案] D
[解析]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220+37.4+2.6+10+1.7+20+15=306.7(万元)。
[该题针对“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9.
[答案] B
[解析] 2008年10月10日购入,从2008年11月份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2008年按照年数总和法应计提的折旧额=(726-6)×5/15×2/12=40(万元);
2008年后2个月和2009年前10个月是第一个折旧年度,2009年前10个月应计提的折旧额=(726-6)×5/15×10/12=200(万元),2009年的后2个月属于第二个折旧年度的前2个月,应计提的折旧额=(726-6)×4/15×2/12=32(万元),所以2009年应计提的折旧额=200+32=232(万元)。
[该题针对“年数总和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30.
[答案] D
[解析] 选项A,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需要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已计提折旧-已计提的减值,所以选项BC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选项D,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不需要资本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该题针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知识点进行考核]
31.
[答案] C
[解析] 工程领用自产产品,产品视同销售,确认销项税额,销项税额应该记入工程成本,厂房的入账价值 =600+130+160×17%+200+30+6.4=993.6(万元)。
[该题针对“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2.
[答案] D
[解析] 出售该设备影响当期损益的金额为28-(30-5-3)=6(万元)。
[该题针对“出售报废和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3.
[答案] B
[解析] 固定资产进行日常修理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该题针对“固定资产的确认”知识点进行考核]
34.
[答案] A
[解析] 改扩建的固定资产已经转入了在建工程,在改扩建期间不需要计提折旧。
[该题针对“固定资产折旧范围”知识点进行考核]
35.
[答案] C
[解析] 由于正常原因造成的单项工程或者单位工程的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或者过失人、保险公司的赔款后的净损失,如果工程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入继续施工的成本,如果工程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管理费用,不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该题针对“固定资产”知识点进行考核]
36.
[答案] D
[解析] 2008年9月20日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960+30=990(万元)。
2008年的折旧额=990×2/5×3/12=99(万元);
2009年的折旧额=990×2/5×9/12+(990-990×2/5)×2/5×3/12=356.4(万元)。
[该题针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37.
[答案] A
[解析]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租赁开始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较低者,在租赁中发生的相关初始直接费用也应当计入到资产入账价值中,所以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320+10+5=335(万元)。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则租赁开始日确定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扣除初始直接费用后的金额和长期应付款两者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即380-320=60(万元)。
[该题针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8.
[答案] A
[解析] 发生的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在两次装修期间、剩余租赁期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三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本题两次装修期间是6年,为较短者,装修后的固定资产的装修费用应按6年计提折旧。
[该题针对“折旧期限的确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39.
[答案] A
[解析] 第一年计提折旧:30×2/5=12(万元)
第二年计提折旧:(30-12)×2/5=7.2(万元)
第三年计提折旧:(30-12-7.2)×2/5=4.32(万元)
第四年计提折旧:(30-12-7.2-4.32-2.5)/2=1.99(万元)
[该题针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知识点进行考核]
40.
[答案] D
[解析] 选项A,企业购置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未单独计价的软件,应与所购置的计算机硬件合并确认资产;选项B,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协议价不公允的除外;选项C,核电站核设施企业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现值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中。
[该题针对“固定资产成本的确定”知识点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