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场施工测量的主要工作和基本工作分别包括哪些?
主要工作:长度的测设、角度的测设、建筑物细部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建筑物细部点高程位置的测设、倾斜线的测设等。
基本工作:测角、测距、测高差。
2. 大中型施工项目,为了避免放样时误差积累,平面控制测量必须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组织实施原则,施工平面控制网测量步骤有哪些?
建立场区控制网→分别建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测设建筑物主轴线→根据主轴线进行建筑物的细部放样。
3. 施工期间,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监测的项目包括哪些?
(1)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体形狭长的工程结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水平位移监测、垂直度观测、倾斜观测。
(2)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长大跨度或体形狭长的工程结构:挠度监测、日照变形监测、风振变形监测。
4. 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等级分为哪五个等级?
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等。
5. 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等确定,点位布置要求有哪些?
便于观察,易于保护,标志应稳固。
6. 对于测量精度为特等和一等变形观测时,应满足哪些要求?
相同的观测网形;相同的观测线路;相同的观测方法;相同的测量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最佳观测时段;相近的环境条件。
7. 沉降观测基准点和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设置要求包括哪些?
(1)沉降观测基准点:
在特等、一等观测时≥4个;其他等级观测时≥3个;基准之间应形成闭合环。
(2)位移观测基准点:
在特等、一等观测时≥4个;其他等级观测时≥3个。
8. 基坑边坡顶部变形观测点位置和基坑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位置的设置要求分别是什么?
基坑边坡顶部变形观测点:
(1)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邻近被保护对象的部位设点;
(2)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 且每边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
(3)水平和垂直监测点宜共用同一点。
基坑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1)在围护墙的中间部位、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设点;
(2)监测点水平间距20~60m, 每侧边≥1个。
9. 建筑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和倾斜观测的周期分别是?
沉降观测周期:
(1)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2)民用高层建筑宜以每加高2~3层观测1次;
(3)如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100%时各测1次;
(4)施工中若暂时停工,停工时及重新开始时要各测1次,停工期间每隔2~3个月测1次;
(5)竣工后运营阶段的观测次数: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开始每年1次,到沉降达到稳定状态和满足观测要求为主。
水平位移观测周期:在施工期间可在建筑每加高2~3层观测1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每1~2月观测1次。
倾斜观测的周期:宜根据倾斜速率每1~2月观测1次。
10. 建筑在施工期间观测出现异常情形时,应立即报给委托方,写出处理措施和异常情形分别包括哪些?
处理措施:立即实施安全预案,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异常情形: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情况;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异常变形情况。
更多一建备考资料,可加微信yijianzhibo04免费领~





万题库下载丨微信搜"万题库一级建造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