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考已落下帷幕,上海市考言语理解果然不负众望,题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变”是上海市考永远“不变”的主题。上海市考依旧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上下求索,寻求更多样化、更多方位的考查内容与形式。
一、选材既有时间的“广度”,也有思想的“深度”
2021年上海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选材青睐人文社科类,材料贯穿古今,涉及中国文化的“雅”与“俗”,贾湖遗址、汉代的印章、人与自然的关系、谣言、流行语、网络互动、群众监督等。“古”带你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做过试卷后,是否引发了你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一探究竟的兴趣?“今”则关注社会热点,引发人们的反思。一场疫情,一次灭绝,人类是否该思考一下怎样才是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疫情中网络的作用被放大,但是“网络互动”真的会使我们摆脱孤独吗;谣言的产生究竟折射出什么问题……,可以说这一套试题,在考查了考生对言语的运用、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可促使考生对一些问题作出深入思考。
二、词语的“伪装”,是褒是贬,你辨别清楚了吗
词语理解题在上海市考中并不新奇,在往年中上海倾向于考查指代词,考查其指代内容,今年上海终于“厌倦”了此套路,抛弃了“指代词”,选择了考查对文段中“成语”的理解。在考查形式上,上海独辟蹊径,不考在文段中的含义,而考查其感情色彩,你既需要知道成语本身是褒是贬,也需要结合文段,判断它是否进行了“伪装”,变了色彩。可以说这样的考查一举两得,既考查了对成语的掌握,也考查了对文段的理解。
我们的流行语正在变得越来越“一锤定音”:带节奏、打工人、工具人……每当有新的社会议题出现,我们不自觉地、急匆匆地用这些词语来表达立场,划分你我。原本极具复杂性的、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被简化成一两个词轻轻抛出,思辨不复存在。
上句中的“一锤定音”,其感情色彩是:
A.褒词褒用 B.褒词贬用 C.贬词贬用 D.贬词褒用
【答案】B。
【中公解析】“一锤定音”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这个词本身是褒义词,故答案在A、B两项中选择。由后文的“带节奏、打工人、工具人……原本极具复杂性的、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被简化成一两个词轻轻抛出,思辨不复存在”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用流行语来定义事情的,文段中是贬义语境,故“一锤定音”为褒义贬用。答案为B。
三、推陈出新的主要阵地——语句表达“花样”不断
上海市考语句表达的特点之一就是“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让考生“耳目一新”的题目,今年依旧不例外,除常规考查的病句辨析和句子排序外,还考查了关联词使用和诗词运用。判断关联词使用的正误考查的是对关联词固定搭配的掌握,诗词运用所选择的诗句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只要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做对题目其实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