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公务员

考试吧>公 务 员>时事政治>正文
人民时评: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
本站原创 2017-08-08 13:17:28 评论(0)条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获取公考备考内容

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
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

  点击查看:考试吧整理:2017年人民时评汇总

  在当下中国,对个人信息的各种商业利用已远远走在了隐私保护前面。登录电商网站,推荐商品多是依据浏览痕迹;打开微博微信,广告投放定向植入;打开理财客户端,首页也因人而异……通过对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这无疑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大数据算法在商业应用中一骑绝尘,说明在个人和商家的博弈框架内无力解决好隐私保护问题。因为个人选择空间很小,你要么选择让渡自己的信息,要么远离其他人已经拥抱的便捷生活。只有公共管理部门介入,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平衡这一对矛盾。近日,针对这一隐患,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启动隐私条款专项工作,首批将对微信、淘宝等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进行评审,力求提升网络运营商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公共监管深入微观层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拓展。

  相比个人信息应用方面的大踏步前进,隐私保护目前只有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则性条款。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信息采集是必要的,基本没有经过法律的审视,而取决于商家的需要。比如,注册一个APP,就需要提供手机、身份证等各种信息;办一张会员卡,生日、住址等都是必填项。当前的保护政策,未触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微观层面,无力扭转当前对个人信息的滥采滥用,导致个人隐私的边界不断后退。

  事实上,在社会治理层面,隐私保护在价值排序中也处于比较低的优先级。比如,共享单车要求实名注册,从解决乱停乱放的角度看当然合理,但从隐私保护的角度看,等于是把所有责任都放在企业自律身上;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让很多城市管理者头疼,部分地方选择利用面部识别定位、将路人信息公布于大屏幕的方式来应对,效果固然有了,但显然是完全没考虑个人的隐私权,更遑论保护了。

  隐私保护的粗放滞后,与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现状显然是不匹配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跑,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脱缰野马一样,迟早会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在这方面的社会治理水平,倘若跟不上商业开拓的步伐,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四面漏风的状况,到时候想保护也得付出比现在大得多的努力和代价。

  互联网生活早已成为公共生活一个庞大的子集,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目前流行的“个人许可”监管模式,搜集者的责任仅限于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并告知用途,而许可者无法确认信息的最终流向,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此次四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更重要是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

  大数据号称“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把人的特征、行为、选择等信息化,反过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某些便利。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生活中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是很难想象的。我们能做的,是让这个信息交换过程变得更可控,造福社会而不是毁坏人们的生活场景。

  延伸阅读:

  信息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网上注册个账号学习英语,一些课程广告就充斥邮箱;开个股票账户,还没交易就有各色理财顾问前来“问候”;买了把吉他,一些音乐培训机构的学习建议就拍马赶到……除了个人姓名、性别等信息,这些陌生的“关心”者甚至连你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婚姻状况等信息都了如指掌。

  信息泄漏,使我们像生活在透明玻璃房中一样,个人隐私被一览无遗,它不仅仅造成信息骚扰,还可能带来巨大的伤害。一些电信诈骗案,正是凭借私密的个人信息骗取受害者信任后,才得以实施不法活动。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生产”信息。移动互联时代,随着社会对大数据的重视,这些行为特征都可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数据充沛的时代,也往往是隐私保护脆弱的时代。面对日益膨胀的数据,我们不得不为数据安全性而担忧。

  现实中,我们不断地重复提交各种信息,注册网站账号、办理会员卡、填写快递单……有些不是必需的也要求填上身份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有时候,不同部门重复收集同一种数据,甚至在不同环节也在重复收集。至于为什么需要它,又有何用,却鲜有说明。事实上,这些收集的数据相当一部分沉淀在部门、机构的电脑、档案库中,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隐患极大。部分商业机构的做法较为出格,比如,一些应用软件没有风险提示,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你的位置、通讯录等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真的有用吗?还是被别有用心的机构用来贩卖牟利?

  存储在云计算中心或服务器上的数据,如果没有加密保护,一旦被黑客入侵,数据就会很容易被复制、转移,造成隐私“裸奔”的窘境。面对数据泄露风险,很多机构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并没有跟上。数据收集越多,采集机构越杂,安全隐患越大。我们在要求加强数据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需要反思,数据收集有时是不是过头了?

  我们不是反对数据收集,而是要厘清公共部门或商业机构数据收集的边界。普通人“生产”数据,让渡所有权,处于数据链条的下游,在风险面前,就应该有受到保护的权利。面对公共数据采集,有了解合法性的自由;对于商业数据采集,有明晓用途的权利;监管部门也有监督、审核,保障公民信息安全的义务。

  为了明确数据收集边界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做出了一些探索。比如,为了规范政府信息收集,美国颁布了《纸面工作精简法》,规定任何一个部门如果要向社会收集数据,必须得到信息管制办公室的批准。只有要求合理,才会被授予“信息收集许可号”。这既是政府收集数据的凭证,也限定了数据收集的范围。

  信息安全千头万绪,数据管理不该“删繁就简”。数据采集该有个规矩,再配合强力的个人隐私保护措施,我们才可能减少乃至消除在透明玻璃房中的恐惧感。

  相关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导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指导汇总

  2018年国考申论积累:习近平精彩话语集汇总

  2018年国考申论15类公文写作格式与范例汇总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 模拟试题汇总

  2017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两会热词解读(12个)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 | 2018国考报名时间 | 职位表

考试吧发现: 通过公务员考试除了注重积累,还需要大量练习。
推荐使用「公务员万题库」,随时练习5000道精校真题、习题,随心学习每日免费直播课。
点我下载公务员万题库,公考上岸,从听课刷题开始!
展开全文

公务员万题库

更多
行测
行测
已有8110223人做题
下载
申论
申论
已有421098人做题
下载

公务员章节课

全部科目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m.566.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