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中考

考试吧>2022中考>综合辅导>正文
2017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命题意图
考试吧 2017-06-25 08:07:15 评论(0)条

  2017中考真题及答案专题最新文章 |2017年中考作文专题 | 微信对答案

2017年宁波市中考语文命题意图

  一、注重知识积累考查,夯实语文教学基础。

  众所周知,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理解与表达的基础,是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石。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锦绣诗文,绚丽浩瀚的域外文明为我们呈现了众多的华彩篇章。传承经典,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测评应有的题中之义。本卷前五道题目分别从汉字书写、古诗文名句、文言词语、传统文化、文学名著等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题型有异,维度有别,必做、选做相结合,力求让考查更加客观、公正和灵动。汉字书写的语料是我们精心挑选的,既有地域的表识,又有诗意的流淌。我们觉得,生活如果没有了诗,那么,花也不做梦了,鸟也不做梦了,蜜蜂会沮丧到无心采花,也无心酿蜜。今年是第一次设置传统文化的考题,虽然只有一题,但这样的导向是很有意义的。我们选定对联入题,是因为对联是由汉语单字单音的特性形成的独特文学形式,而且对联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在许多场合。我们坚信,只有积之弥厚,积之弥实,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切实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才能夯实语文教学的基础。

  二、选材融入时代元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教学应该稳中有变,应该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语文测试,要有时代的气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写作一我们选择了“孩子与父亲”的对话,在真实的模拟情境中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文字表达能力,写作二我们选择了生活小贴士,以此作为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熟悉的生活经验,自然能引发绵长深厚的思考;而“理性思维”的这个阅读语段,链接材料二选择了《范进中举》的教学片断,学生对来自教学现场的材料,肯定有着切身的感受,仿佛回到课堂,其问也真,其思也切,其答也实。学生看到离自己生活异常接近的考查材料,无形之中也会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轻松上阵,更能检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份检测的卷子,如果还能给学生以新的知识,那是理想的妙境。在《蜕变》这一语段考查中,我们紧扣文本的特质,按照“故事·场景的组合”“语言·意义的蕴含”“称呼·人物的标识”“标题·主旨的暗示”四个层次设题。四个场景组成故事,是本篇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的特点;语言是意义的居所,语言的能指并非所指,所指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明确;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本篇小说中的人物仿佛画着京剧的脸谱,具有符号化的特点;利用前后文线索推想难字难词的意思,是一项必备的阅读策略,学生对“蜕变”一词是陌生的,如果学生能学着去探索作者在文句中埋藏的线索,厘清陌生字词的意义,就可逐渐独立读书,并且增进增厚理解。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设置了四道题,对学生而言,是答题,更是求知,不但明白了本篇小说的特点,而且懂得了小说的阅读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这样应答之旅也便隐含了学习之旅。

  三、借鉴先进评价理念,引领教学方式变革。

  PISA测评特别着重于学生能否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与诠释文本内容,进而提出合宜的理由给予支持或论述,希冀能在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和挑战时,能够藉由阅读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为了践行PISA测试理念,我们的题型设计着眼于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像第6题、第10题、第13题和第21题就是典型的PISA理念体现。第13题用文本习得的知识去省思课堂上的教学情境,还有第21题,在真实的情境中检测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近年来,SOLO分类理论的评分机制对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影响颇深,它对学生解决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水平进行了等级性的划分——从低到高的五个基本结构。由这一理论所衍生的层级评分,能立体地呈现学生的解答过程与方法,能细分学生解答时的思维层级,与采点评分有着本质的差异,卷中的第9题“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就是典型的层级给分,学生对“蜕变”一词是陌生的,但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意义,从外形变化而心理变化而心灵成长,不断加深充实理解。

  运用PISA和层级评分这些先进的理念,意在引导教师解放思想,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切实改变教师过于主动传授、学生过于被动接受的教学形态,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过程方法考查,甄别思维水平差异。

  SOLO分类理论和PISA理念有一个共同特点,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得出的结论,更关注学生答案的由来,也就是产生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推理判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命制题目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过程方法与思维水平的考查。像第13题“阅读‘链接材料2’,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理性思维技巧?请试作分析”,考查学生答题的过程与方法意图就非常明显,而第12题是这样问学生的:“比较选文第一段和‘链接材料1’,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时候,首先要比较,然后要基于自身的喜好做出判断,然后要说出支持感性判断的理性理由,过程与方法在这样的题目中就能很好的得到体现。第15题则一改往常直接文言字词的检测的方式,需要学生转个弯,不直接考查词义,而是在字词理解基础上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思想同样体现在第6、7、12题中,这些题目有个共同的特点:切入妙,蕴藉深,隐含了解答过程方法和思维层次的有效检测。

  五、调动阅读生活体验,引导写作本质回归。

  中考作文题目的命制要充分考虑到作文的普适性和柔韧性:所谓的普适性,就是希望考生看到所给的题目,都能迅速调动自己的阅读与生活体验,从中找到合适的题材进行诠释与演绎,这也是公平性的体现;所谓柔韧性就是所给的题目要有较强的张力和区分度,从取材到立意,不至于缩小到一个很小的区间,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但又不影响文字表达水平的甄别。今年的作文题目“往后一小步”,借助“生活小贴士”,学生就有了触发的原点:或是乘车、拍照、就餐、排队……或是待人,处事,明理……或是思维,修养,态度……其实,为了看清自己,我们有时都需要往后一小步,这样才能看到自己怎样反应和行动,怎样思考与感受,观察自己的性格特征,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总而言之,这个题目有非常明确的导向功能。就教学而言,追本溯源要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回到作文的应然之路;就考查而言,命制的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都有东西好写;就科学性而言,既要兼顾到公平性,更要兼具甄别功能,最大程度地区分出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们想说:学业成绩是短暂的,但成长却是一辈子的,让阅读开拓学生丰富的生命视野,滋养多元智慧,不再只是记忆、储存、不断重复单调动作的机器人,而是有感受,可以不断超越、发现、思考、澄清而产生喜悦的“人”。(命题组)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中考作文
获取2017年中考作文
获取历年中考满分作文
获取2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历年考试真题试卷

微信搜索"考试吧初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中考秘籍

展开全文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m.566.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