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真题及答案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直播解析
点评专家: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徐南南
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根河之恋》,取材于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上鄂温克人的生活。选材具有民族性,又有时代精神。通过作者对鄂温克人生活变化的思考,引导考生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新生活的建设,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通过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所思考、关心现实生活,拥有家国情怀,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立德树人”的要求。
命题上继续坚持“文化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试卷结构、题目数量、总体难度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散文阅读与经典名著阅读、微写作有机结合,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如24题,与经典名著阅读有机结合,涉及到《红楼梦》《边城》《红岩》《呐喊》四部名著。考生通过对散文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感悟,延展到阅读经典小说中主要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运用的迁移能力和整体阅读作品能力。
25题微写作中的第①题,要求考生在对散文意蕴的理解基础上,结合《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选择恰当的人物及相关情节,并对其“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意义或价值有所思考,并作出点评,是对考生阅读能力、判断信息能力、语用能力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考生“读”与“写”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读写延展实际是考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语文教育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本阅读与经典阅读、微写作勾连,由此及彼,也便于考生产生联想,顺利作答。
应该说今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能力点是明确的。语文基础题整体难度不大,如第19题,考查词语在文本中的意思,强调了语境下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文本意思。20、21、22、23题突出文本特点意识,强调了散文阅读中“理解、赏析”的阅读目的,侧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以及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些能力点是考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应具有的文学类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





微信搜索"566高考"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