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语文一直保持其“以稳为主,稳中求变”命题原则,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科学考查学生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导向功能。
语文积累,题目灵活,考查学生语文素养
默写的古诗文都是名篇名句,难度不大。今年小语段练习又回归传统——小短文,此题考查查字典熟练度、语境下词语理解和句式转换。第4题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改变过去考查修辞手法传统。名著题,考查《水浒传》和《海底两万里》,没有偏、难、怪题。综合运用部分第3题,此题属于口语交际,此题很好地把说明性书面语言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考查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具有创新性。
阅读选文贴近学生生活,阅读难度不大
安徽中考语文试题在现代文阅读文体上呈隔年交替出现规律,今年现代文阅读,分别是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议论文。记叙文《那个春天,很暖》,考查学生概括能力,第9题,此题需围绕成长谈启示。
议论文《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题目设置难度不大,学生读懂文本,认真审题,比较容易作答。
文言文《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对照阅读,相对容易,第14题词义考查,改变过去较多考查课文明确注释词语传统, “悉”“洌” 课文没有明确注释,要求我们对文言文学习不仅要识记,还要理解。
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
今年作文是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以“你是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必须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一个。题目贴近生活,每位学生都有话说。题目中“最”审题需重点关注,要选取生活中具典型性,代表性事例。
今年的语文试题,较好地兼顾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考试双重功能,在内容上仍秉承变革与传承思想。
■化学分析
今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继续延续了近几年中考的试题风格,试题紧密联系古代的化学成就和现代的科技发展,注重了化学知识的考察与生产生活的结合。
试题类型构成稳定,内容覆盖全面
今年试卷的题型、题量、赋分与往年区别不大。全卷三大题,共16小题,总分60+4。命题范围紧扣课准和考纲,考查知识点覆盖全面,核心考点与题型稳定,如物质分类、化学变化、环境保护、实验操作、溶解度、元素周期表、化合价与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反应基本类型、方程式书写、控制变量的探究思想等等。
试题背景设置突出历史,紧跟现代科技发展
试题背景多来自中国古代化学成就和现代科技发展,与生活联系紧密。如第1题的粮食酿酒等,第16题的“曾青得铁则化铜”,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2题中酒精炉的使用与天然气泄漏的处理,第7题的水资源保护,渗透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试题也展示了中国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如第8题的水分子照片,第9题的二氧化碳转化燃料,第11题的中国首架大型客机下线,无不让学生感受到强大祖国的中国梦。
全面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在题型上与往年变化不大,稍有不同的是第10题,没有了溶解度曲线图,转而以表格数据的形式出现,提高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同样在第14题中既考查了学生的控制变量思想,又考查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能力,学生既需要了解如何比较等质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又要分析这一数据得到结论,难度递增,非常好地考查了优秀学生的能力。第15题的难度较往年有所下降,附加分较易得到,但在分析与等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消耗两种稀盐酸量的问题上仍体现了对证据分析得到结论能力的考查。
■物理分析
今年物理试题延续了近年来安徽省中考物理试题的模式。全卷图文并茂,试题难度适宜,整体较为平稳。全卷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立足基础的同时,凸显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2016年中考物理试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考查全面,分布合理
从统计图中发现,力学和电学是考查的重点部分。
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选择题第13题,考查了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的理解,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轴题第23题,表面上看考查的是高中电表改装扩大量程的知识点,实则是检验考生对欧姆定律及电路分析的理解。该题很好地反映出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也反映考生考场的心理素质。
常规题与历年考题改编题并驾齐驱
试卷共23道题,其中19道题属于常规题,其中实验题第18题和计算题第22题、23题分别是近年来安徽省的中考原题进行改编而成的。如第18题,在2010年,2011年和2014年都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作图,不过今年改编成实验题了。再比如,今年的压轴题第23题,是在2009年的第23题和2014年的第21题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综上所述,2016年的中考物理试卷很好地体现了物理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目标。而中考试卷所考查的内容及命题方向,对教师的教学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从素材的选取到实验的设计,都表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立足课本,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