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中考

考试吧>2022中考>模拟试题>中考语文>正文
2016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8)
考试吧 2016-04-07 11:07:43 评论(0)条

  >>>>>2016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一)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他时候留下的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道德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可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选自《光明日报》1999年7月23日,有删节)

  13.文章的题目就是作者行文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2分)

  14.结合上下文,第二段加线句的“种籽”指 ,“枝干花叶”指 。(2分)

  15.参照第二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方格内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和 。(3分)

  16.请写出第三段加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

  1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意图。

  18.阅读选文后,结合作文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2分)

  13.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发掘出新的思想并进行交流。

  14.文章的思想 文章的文采

  15.描写 意境 哲理

  16.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

  17.B

  18.例:虽然我们现在不是作家、思想家,但写作文时也要力求立意新、有创意。

  (二)

  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行得端、立得稳,有时眼前可

  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东汉名臣杨震在任时,旧部王密夜晚怀揣十金拜见,并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辞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四知”足见杨震磊落的胸襟!

  ④轻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须知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这正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虽身处闹市,耳畔却无车马之喧,超然物我之外,可谓人生一种境界。

  ⑤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宠辱不惊。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⑥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2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5.选文第②、第④两段位置可否互换?为什么?(3分)

  26.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7.选文第④段加点词“如此”指代什么?(3分)

  28.批注,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写下阅读心得和评语。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给选文第⑤段作批注,写在下面的空白处。(3分)

  24.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25.不能,因为“平和的心态”是“轻看名利”的前提。

  26.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为人要正直的观点。

  27.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

  28.提示:内容可批注具体启示:写法可答论证方法及作用;语言可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回答。例:多处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坎坷韧如水”的观点。

展开全文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m.566.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