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中考

考试吧>2022中考>模拟试题>中考语文>正文
2016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7)
考试吧 2016-03-31 10:43:59 评论(0)条

  >>>>>2016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读“磨脑子”的书

  ⑴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⑵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⑶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⑷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⑸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⑹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18、这篇议论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3分)

  19、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20、读“磨脑子”的书,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4分)

  21、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及一些说法,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4分)

  18、(3分)采用总分式的结构。

  19、(4分)“现成的肉”喻阅读时无须“磨脑子”的书。(或答:“现成的肉”比喻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亦可给分);“烂杏”喻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意思相症即可给分)。(2分)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他使抽象的说理变得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动活泼,增添文章的可读(只要说出一点表达效即可给2分。)

  20、(4分)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能够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是与智者的对话。(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

  21、(4分)赞同与否均可,只要言之成垣、持之有据,表达准确、简明即可给满分。

  22、(10分)

  ①(4分)写出歌曲名1分,写出一两句歌词1分,品析出歌词所含的思想感情给2分。

  ②(3分)用了其中一个修辞手法给1分,语句通顺、感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之情给2分。

  ③(3分)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给2分;语句通顺给1分。

  23、(3分)“书名”不给分,所列三项每项给1分,酌情给分。

  24、(4分)所造句子用了“……可以……也可以……,’样式给1分,构成对比给1分,句子

  语言准确、通顺给2分。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a)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b)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c)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d)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e)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人教版课标本自读课本九年级上《我的家园》)

  15.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谈读“死”书与读“活”书。

  B.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C.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D.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16.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中的“金钥匙”是指 。(3分)

  17.下面的句子是从第三段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在 句和 句之间。(2分)

  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18.“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我们在课文《怀疑与学问》中曾经读过,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2分)

  19.阅读全文后,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理由。(3分)

  15、C

  16、比喻论证 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17、b c

  18、读书时要有一点探究和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否则,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19、例1:同意。作者在文中倡导的是中学阶段读书的目的是打好知识的基础,以后才能灵活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要义。

  例2:不同意。中学阶段不应只强调读“死”书,打基础固然重要,但还要培养灵活学习的能力。

展开全文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m.566.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