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高考

考试吧>2022高考>高考政治>高考政治模拟试题>正文
2016年高考政治备考:自测题及答案(18)
考试吧 2016-01-29 15:18:13 评论(0)条

  >>>>>>2016年高考政治备考:自测题及答案汇总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  )

  A.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B.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C.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D.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关系的认识。由题干中的关键句“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可以概括出A的结论。

  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由________决定的。

  ①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 ②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求 ③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第一需求 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B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3.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针对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发问,为什么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其实,这折射出的就是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这警示我们,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

  A.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C.必须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D.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析:D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知识。材料说的是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启示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D入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

  ①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③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有利于消除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解析: B 本题考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知识。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①排除;④错在“消除”上。

  5.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相互对立和全面竞争的形势下,西方有些国家对外进行文化渗透,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要求 ③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外来文化

  ④紧紧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环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文化渗透”,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6高考备考资料!

  6.当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现象,只有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在人们思想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中保持独立,不被淹没。否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被西方文化销蚀的危险。这主要说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  )

  A.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B.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C.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有利于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自觉等知识。材料表明,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中保持独立,才能不被西方文化所销蚀,这涉及的是文化安全问题,故选B。

  7.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是(  )

  ①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②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③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④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④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与题意不符,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8.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举世公认。儒家、道家、禅宗等的思想理论,一直影响着从启蒙运动时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在欧洲成为时尚。这说明(  )

  A.中国文化曾深刻影响西方文化,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B.中国文化走过了从自信到自卑再到自信的历程

  C.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才能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

  D.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解析:A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等知识。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没落,也就无所谓“自卑”,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D排除。A正确且符合题意。

  9.2013年10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推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不断扩大教育规模,让人民群众“有学上”。党和政府这样做,是因为教育(  )

  A.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B.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C.是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D.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解析:B 材料强调了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B符合题意。A项是对教育功能的解释,没有B项切题,排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排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D排除。

  10.《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文化建设中(  )

  ①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③把发展支柱性文化产业作为主要途径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因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①②符合题意。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6高考备考资料!

  11.河南省周口市“周末一元剧场”自2008年举办以来,演出超过240场,进基层演出60多场,直接惠及群众110多万人次,成为全国知名文化惠民品牌。周口市上述举措(  )

  ①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 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起来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解析:D 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双百”方针和对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③④排除。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12.吉林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重点放在边境地区,并列为全省要全力办好的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之一。全年完成683个边境地区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C.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D.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B 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也未体现教育的地位、作用,A、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指出对经济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13.《关于做好2013年度农村电影“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指出,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放映,营造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让电影下乡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农民。电影下乡活动有利于(  )

  ①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步骤

  ②开拓农村电影市场,促进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③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B 电影下乡活动,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拓农村电影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②③正确;①错在“消除城乡差别”,④错在“物质力量”上。

  14.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解析:A B错,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非都是正确的价值观,故不应一味倡导和践行;C错,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不应有先后之分;D错,正确的说法是改造落后文化并取缔腐朽文化;A符合题意,答案选A。

  15.“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厘米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厘米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重在(  )

  A.树立崇高道德理想 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

  C.宣传教育,开拓创新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6高考备考资料!

  二、非选择题

  16. 在城市广场和街头巷尾,华灯初上,音乐响起,男女老少纷纷加入跳舞方阵、健身队伍,尽情享受着国泰民安的祥和与快乐;在农村农闲时节,秧歌队、锣鼓队的整齐节点响彻院落。这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生动展现。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请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说明你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解。

  (2)在当代中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解。 回答第(1)问时必须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前者说明其地位,后者说明其原因。第(2)问,考生要紧紧抓住“如何”这一关键词作答。

  答案: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17.材料一 第八届北京文博会即将在2013年11月举行。而亮点纷呈的第七届北京文博会仍让人记忆犹新:工美大师的燕京八绝、贵州的马尾绣等传统工艺品大放异彩;云报纸、数字社区、3D潮流等高科技文化产品大受欢迎;仿生机器鱼等大学生创新成果丰硕,创意人才勃兴;中国原创的文化产品成交量比上届增长143%;50多个境外政府和专业代表团组赴会,交流、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合作。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探究北京文博会取得的成果对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有何启示。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们必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因。

  解析: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传统工艺品”“高科技文化产品”“大学生创新成果”“原创的文化产品”“国际合作”等关键信息,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开发高科技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文化需求,重视教育的作用,提高文化创新能力,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文化资源、改革开放提供实践基础等几个方面阐释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因。

  答案: (1)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开发高科技文化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的文化消费需求;重视教育的作用,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加强文化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们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们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所有这些,必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注"566高考"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6高考备考资料!

展开全文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