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网络上热议,电视里追问,人人感受不同,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然而,在众说纷纭中凝聚起共识:幸福,源于个人感受,更系于国家发展。
放眼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回应的正是人民对幸福的呼唤。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迷恋GDP增长,更注重人在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到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在旧有发展模式下,GDP上去了,个人财富增加了,许多人的幸福感可能并没有提升。
“幸福”的字样写入多省“十二五”规划,百余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的目标,“人民”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145次。将幸福概念和人本思想注入执政理念,愈发凸显了发展中人的分量。义务教育全免费,农业税成为历史,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减贫6734万人……党和政府执政方略,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统一起来,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增长到重共享,通过改善民生提升了人民幸福指数,也为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面对现实矛盾,努力实现公平正义,老百姓才能过得更舒心、更愉快。经济发展是实现幸福的基础,但仅仅有物质财富的增加未必能够使人感到幸福。可以想象,假若就业靠“拼爹”、上学走关系、权益少保障、贫富差距拉大,就会使人伤心、寒心,撕裂社会,造成对立。公平感的获得,权益受到尊重,在很多时候比财富的增加更重要。我们看到,“异地高考”的合理诉求渐行渐近,收入分配改革更加注重公平,公民“四权”得到保障,惩治贪腐绝不容情……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我们做出了努力,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实现公平正义正愈益成为老百姓的共识,不断强化人们对美好未来的预期和憧憬,增强着人们的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令人备受鼓舞。公平正义只有与现代化建设相向而行,才能使百姓更温暖、更幸福。
瞻望未来发展,建设丰饶的“精神家园”才能使幸福有更坚实的依托。许多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放任功利盛行,造成人际紧张,平添内心焦虑。温润心灵,涵养人生,成为当下中国的热词,表明人们渴望寻找幸福的归属。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全力实现广电村村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这些发展和进步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不少改变。低级趣味遭到唾弃,真善美得到弘扬,社会和谐因子不断增长,健康向上的社会取向,丰富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深刻思想内涵,提升了社会文明水平,为幸福注入不竭的源泉。
发展是人民幸福的保障,政府工作的根本归依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当然,幸福生活不能靠赐予和施舍,而要靠自己不懈努力去争取。人们有理由期待,“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在这样一个美好愿景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