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中考

考试吧>2022中考>黄保余中学语文>正文
黄保余讲语文:理清平时写作与考场作文的不同
考试吧(Exam8.com) 2012-12-23 16:35:50 评论(0)条

  [提要] 今天我们是跟写作好的同学谈作文不丢分,跟作文好的同学谈写作,跟二者都不好同学谈写作与作文。


  一、 理清平时写作与考场作文的不同

  今天我们是跟写作好的同学谈作文不丢分,跟作文好的同学谈写作,跟二者都不好同学谈写作与作文。

  (一)、奇怪的现象——考场作文大丢分的“写作高手”

  我们的班上,先后产生过七位”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获得者,四十余位二等奖获得者。这个比赛,一、二等奖的含金量特别高,很多活跃在当今文坛的蒋方舟、顾文艳等人,也都是这个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

  在上面的孩子中,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在外面频频拿奖,作品一片叫好之声,但学校作文却屡屡丢分。

  还有另一类孩子,平时学校作文丢分不多,从上初一就这样,到了高三还是这样,老师布置了作文就写,写完了成,总是在二类作文左右徘徊,得不了高分也不会是低分,但说明,这么多年,他的时间白费了。仿佛每次都是练习,但从未有突破。

  还有一些同学,写作功底较弱,便每周练日记、练周记、但最后作文分数不见提高,写作根基也没见扎实。

  要解决以上三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写作与作文的不同。

  (二)、写作与作文的不同

  1.什么是作文,什么是作文的要求?

  我们对作文的定义是:作文是指根据老或者考题的要求去完成一篇文章。

  所以它的定位有两个方向,第一,老师或考题的要求是什么。第二,按要求完成作文。

  这就决定了作文的写作,从一开始它注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就是先有要求,后有写作。那么,对于作文的评价,则是以这些要求为根基的,假设我提了三个要求,如果你都完成了,那么你分数很高的。如果我提的三个要求,你只完成了一个,分数会降低。

  正因为这样,凡是写作水平,或者是文学水平较好的孩子,一般都很排斥作文的,在这种内心的抗拒和排斥之下,他们断然是不会严格遵从作文的要求的,丢分也成了正常现象。

  我们语文知识地图班上有个人大附中高二年级,姓钟的女孩,文章写得特别好,古典雅致。曾是中国少年作家杯二等奖获得者,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她在学校整体成绩特别好,但就是作文丢分。

  有次其他的孩子都放学走了,那个孩子和她父亲留了下来,说到这个问题。我就和她谈作文和写作的区别。首先告诉她,她的文学写作功底特别好,她的文章我很喜欢。其次,学校的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文,其实严格来说,在我心中它是应用文体,像格式化的公文一样,他是要按照一定要求去完成的,它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水平。最后,我也觉得有些作文题目很幼稚,但它跟我的写作无关,我只是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成了一段文字。

  自那次后,那个孩子的作文成绩明显改观,影响他作文分数的,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她对作文的抗拒和排斥心理。

  还有一个人大附中分校的孩子,小学时跟我一直一起学,但是在人大附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作文扣分很多。有次讲座,她和家长一起在下面听,我讲作文和写作的区别,告诉她,作文是作文,它是按老师要求完成的一篇文章,根总结汇报一样,有一定格式和要求的。你平时可以自由自在地写作,唯有考场上,就按它的要求来,它不代表你的真实水平。

  等下学期期末时,她的语文成绩在北京最牛的人大附中,排名年级第二名。

  像上面的孩子,都是写作基础特别好的,写不好作文,只是心理作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功底问题,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写作问题。

  2.什么是写作,写作的要求是什么?

  写作,这里所说的写作,是指教学意义上的写作,是指按照语言表达的规律,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进写的作品创作或教学行为。简单来说,写作就是我先完成文章,然后你来评价我的好坏。

  这与作文完全是逆反的关系,写作中完成文章的前提是,作者已经很想做这件事情,或者他已经倾向于做这件事情,然后我做完了,我把我的优势展现出来,那么你来评价,这是主动的。我们把主动完成文章的过程叫做写作。当然,我们在大学里面学中文的时候,有一个科目,就是两个字:写作。

  这个写作跟我们讲的作文完全是不一样的,它是站在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角度去提高你的写作能力。它重在过程。而作文是,我对你提出要求,你来完成,我来检测你的能力,我不太多负担培养你能力的责任。

  写作却相反,我不是要检测你写的多好,而是我要培养你的写作的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说它们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一个是更加的能够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另一个是一种应试化的东西。

  所以作文与写作,写作好的孩子,并不一定作文就会少丢分,原因是作文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紧跟着讲作文评价标准。

   3.如何评价一篇作文的得失成败

  作文评价的好坏权利,往往掌握在老师的手里。因为它已经有条条框框的要求,或者说它已经有明确的要求目标。所以它评价的第一位,永远是文章的主题是否得到展现,如果这一个偏离了,它扣分扣的最厉害。

  (1)、家长习惯性的评价和建议

  所以如果家长辅导或者是检测孩子作文,也许别的方面我们做不到,第一步就是检测他的主题,就是它的主题有没有被表现出来。因为作文是一个格式化的东西,它的主题表现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很多老师在考场里面看他的作文的时候,他的时间特别短,所以他通过两个手段去检测作文和主题的表现。

  第一步,开头有没有切题。比如说我必须在“温暖的一天”,我必须在文章开头里面看到跟温暖有关的字眼,或者就是温暖这两个字眼,只要出现这句话,就表明孩子的作文是切题的,就没跑题。

  第二步,结尾点题。关键两个的目标合起来,用作文点评来说就是一句话:主题明确。

  文章的开头,除了切题以外还有一个要求。第一是吸引读者,如果做到这一点,这个分数就可以加一些。第二是引出下文。你会发现在整个作文的评价过程中,从来不带有对你写作能力的评价,它是直接检测效果。我不管种庄稼,我就收庄稼。

  这就是我们说作文评价的第一个方针,第一个环节。

  第三步,被人忽视的分段问题

  有时我在一个同学的作文本上写——分段。也许有人觉得这个问题在写作中是件特别小的事,影响不大,其实不然。

  分段,在整个写作里面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它的作用在于:

  其一,一个人写作时,默认的表达方式先是叙述,这是他叙述的基调,他可以一直用这种基调讲述下去,到头来文章内容干瘪、空洞。分段,可以让一个人改变原有的讲述基础,将后面的内容用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现出来。

  其二,分段可以突出重点,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内容,一律是要独立成段进行表现的,分段可以让作者更加用心地将这部分描写具体,而不是按照讲述的惯性一笔带过,因此,当你想突出一样东西的时候,分段是最好的办法。

  其三,如果一个孩子不常分段,文章中的共性问题往往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点不突出;。第二,条理不清晰。最要命的是前面那一条,会给老师“文章主次不分明、没有重点”的印象,而这一条是评价一篇作文的重要参考。

  所以在点评作文或者是修改孩子的作文,如果第一步让孩子把分段做好,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四步:等到第四步的时候才会涉及到文章的材料、语言。

  (2)考场作文的评价

  我们先简单讲一下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和基本的改善要点。看对于考场作文,孩子该在哪些方面努力,我们分个环节来讲解

  第一环节:文章开头切题,并简短

  上面讲到过,在考场作文中,作文开头的最大作用,是上面讲到的切题。除了切题之外,尽量做到引出下文和吸引读者。

  因此,文章开头,短了反而更有优势,有的孩子喜欢在文章开头部分堆字,其实是堆得越多,往往越失败。反而让人觉得主题不明确,来回绕着说,抒情过多、铺垫过长等问题全出来了。

  第二环节:如果是记叙文,用来简洁地引出主要人物或事件,如果是话题作文,需要亮明观点的。从这两个角度来讲,第二环节在文章里面最多最多起到一个作用,一般情况是过渡或者是铺垫的作用,而且是不能展开的铺垫,只用来交待相关背景、原由或人物上场。

  很多写作能力好的孩子,在第二个环节失去了太多分数。他往往将前期的铺垫要写到第二页,第三页,还没切入到重点。所以说如果孩子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特别高的话,我的建议就是重点监控第二环节,就是文章开头的第第一段之后的第二部分。有的孩子会把它撑的太开,过渡的太慢,展开的太细。而这个部分内容,只有四个字就够了:交待清楚。越简洁明了越好。

  总结一下,前两个环节都不需要占文章的过多篇幅,而且不管孩子作文写的多弱,要想只改善他的文章开头,真的是特别简单的事情。简单位来说两句话:切一下题,引出一下下文。第二环节上,要让孩子别展开写,交待清楚就行。

  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第五个环节需要处理的,就是结尾。结尾一定独立成段,并且这一段话千万不要长,最多不超过100字左右。用来点明中心。如果你强调这几点的话,这个孩子的作文,已经基本上可以了。

  剩下的就是剩下还个环节没有讲,这两个环节,才是真正考验孩子写作水平的。也就是事件或人物的讲述或描写,这才是考核孩子真正水平的。这部分的能力其实已脱离作文了,表面上是在考核孩子作文,其实已经上升到新的角度——写作。

  4.从写作提高的角度看孩子文章的得失

  这里所说的写作,是指为提高语言文字表现能力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包括文章写作和写作指导。

  写作能力的提高,它有自己的阶梯性,它可以由浅到深,需要解决四个阶段性的问题。1.怎样写具体的问题。2.怎样写生动的问题。3.怎样写的重点突出的问题。4.怎样写得有个性的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连如何写具体都还没有掌握,却要他写得重点突出,或是语言生动,是件十分不现实的任务,但很多人却是这样要求孩子的,很多人一开始就拿一个十分优秀的作文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无论怎样努力,却很难达到。

  不是孩子在写作方面不行,而是这中间还有好几步路要走,是无法绕过去的。

  (1) 从长期来看,首先要让孩子解决写具体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个学生的作文分数,要短期内防止丢分,是可行的,但写作能力或水平,要短期内提高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长期稳定的提高,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是让孩子怎样把一个东西写具体。如果我们的孩子写的还不够具体,就不要要求他写的生动,也不要求他写的重点突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解决写作问题。

  在写作里面有一个优先的问题。就是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一篇作文之后,会觉得孩子有很多缺点,这些缺点可能十个八个,到底解决哪个问题?

  很多人是解决语言问题,就说孩子你这句话写的不对,你这句话不通顺,你这里有语病,你这个词不达意。就让孩子修改字词,其实这个字词在写作中不要太强调(平时可以多指出)。随着他表达能力的增强,这个字词问题会变的越来越微小。

  (2)让孩子学会具体描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孩子的作文有若干的缺点,但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只强调一个——描写。

  有老师让孩子改作文,孩子写的作文是这样“他笑着跑了过来”。老师说“不行,写的不行,写的具体一点。”那个同学就写“他呵呵笑着走了过来。”,老师满意地笑了,说“这句就好多了”,孩子过关了。

  其实,这两句,是一样的。原因是,第一,都没有突出人的特点。第二,都不够细致。所以描写的努力方向有两个:突出特点和细致。

  家长或者是我们学生自己检测自己记叙类文章的时候,可以查看下有没有突出人物的特点与描写是否细致。

  这之后,依次是怎样写生动、重点突出和个性化的问题。

  那么,在整个孩子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我们平时该怎样点评或指导孩子写作,让孩子有更好的进步。

  初中阶段作文和写作问题释疑

  1.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初一,变差了

  上初中后,特别是初一时,学校老师对学生文章的评价,往往有着双重标准,即写作和作文的双重标准,具体体现在:

  A、 老师一开始就按作文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写作水平,孩子写作中表现得越是中规中矩,就会得到更大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孩子在做到了开头切题,结尾点题,中间过渡,适当的加入事例和描写方面。 将会受到老师特别的欢迎。

  但是这样可能会潜藏着一个问题,就是您孩子有可能在写作水平上将长期处于中等或中偏上水平,既然不会过多的扣分也不会拿到高分,因为他不会写出太新颖的文章或者是太好的文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缺少写作基本功(指描写)的扎实训练,并且思路被框住了。

  B、 这样的老师在北京的中学里占的比例较高,在初一时一开始按写作的标准来评价孩子。注重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的细节描写方面的训练,只要语言生动、立意新颖我就给你高分数。

  这两类不同的评价标准,就意味着如果有个孩子,他平时在小学里面作文写的中规中矩写的还不错,却碰到一个重视描写和语言生动的老师,那他在初一的时候,平常的写作中无法得到更多的鼓励,这个时候你需要鼓励他,告诉孩子老师是按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作文的。

  同样,如果一个孩子写作水平比较高,却不喜欢学校作文,偏碰上一个一开始便按作文标准评价作品的老师,他也会受到比较多的否定。不要着急否定孩子,因为它不代表孩子的写作水平下降了,也不代表孩子上初中以后跟不上,而是评价标准变了。

  2.初二以后的作文评价标准变化

  到了初二后,基本上所有老师都会统一思想,全部按作文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按考场作文的标准来评判,一些原本写作能力很强的孩子,原来很受老师肯定的孩子,写的文章突然间很少成为范文,也很少得高分。

  其实,这时的老师,大多担心到中考或高考的时候孩子仍然写得天马行空,无法得到更好的分数,他们会统一的改变标准,给孩子带来的困惑是,他可能刚上初一的时候,老师觉得孩子写的好,孩子也会觉得这个老师认可我,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等到初二的时候,较大幅度的扣分让他觉得老师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作品,与引同时,他对自己是自信的,作为一个从小学到中学作一直在写作水平方面受人肯定的孩子来说,他坚定的认为我的作品没任何的问题,只是你欣赏的水平没到那儿,他会一直的坚持按自己原有的方式写下去,并且更加排斥学校作文,甚至到高二高三也是这样。到最后孩子和老师较上劲了,老师觉得这个孩子不可救药,怎么说都不听。

  北京一些重点中学,会给孩子发这一周写得好的范文,假设初一的时候每期都有他,初二的时候却没有了。当孩子看那些作文时,觉得水平并不高呵,写得特死板。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一个工作,老师和家长要和孩子深入的沟通一次,跟他们区别一下作文和写作的不同,告诉孩子,作文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应用文,就是拿给别人看的。它不代表你的太多的个性,而是按老师要求去做,再拿给老师看的文章。

  比如老师提出要求,让你写篇作文,写完之后给他看。这个跟定制一张桌子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说作为一个木匠,严格按要求来做,多宽多高多长,都已定好了的,不能随意来做,这不代表是对我们实际水平的一种侮辱,这只是一种应用,是写作的一部分,就像一个手工艺术家,他主要是的创作各种木制作品,但你要是让他做一张普通的桌子,他也能做得出来,但这不能代表他的真实水平。

   怎防止考场作文丢分和短时间提高

  我们前面说过,要想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是不可能的,但要短时间内防止考场作文丢分,是可行的。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怎样防止考场作文丢分。讲完之后你按下面的顺序直接辅导孩子就可以,并不像很多人事先想的那么复杂。

  第一部分:考场作文的开头第一段必须切题,怎么切题?

  切题就是把文章题目中的关健词要放到这个段里面来,比如题目为《难忘的回忆》第一段中只要出现“难忘”或“回忆”两个字,就叫切题。听上去有点幼稚,但是考试就玩这个幼稚的。

  高考和中考的时候,考试判卷子,比如北京,很多都是大学里面中文系的研究生在阅卷,就像流水线一样,很少有人有时间研究你含蓄的文采,就看有没有切题,跑没跑题。

  在切题的基础上,争取再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引出下文;第二,吸引读者,吸引读者,就是让人觉得想读下去。练好以上要求,第一段就没有问题了。

  第二部分,好多孩子在第二部分最大的问题在于铺垫太长,磨蹭半天就还没能切入到主要的人物或主内容上,这样的孩子绝对丢分。

  因此,对文章第二部分,我们要求必须简洁明了,如果是记叙或写人作文,它所有的作用就是引出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如果是话题作文,在第二部分只用亮明自己的观点就可。

  第三部分,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开始直接的描写,对主要的人和事物或者是事件进行描写,通过描写来解决突出重点,先确定文章的重点,然后对其进行描写。

  第四部分,目的是让文章内容变的更丰富,主题更鲜明,通过两方面来加以实现:

  1.通过材料的搭配,让文章内容变得更丰富。具体有四个办法,分别为对比、衬托、铺垫或照应,这个是给我们增分数的。比如说写成长经历类作文,特别适合用对比,比如写自己在某件事发生之前,一个十分懦弱的人,通过那件事使我变得更加勇敢。

  亲情友情类文章中就特别的适合用衬托;写自己克服困难的过程,特别适合用铺垫,把问题和困难展开。

  简单介绍下材料搭配的四种途径(关系),方便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

  铺垫

  写作中的铺垫是指对文章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缘由及故事发展情况所做的必要交待。铺是指展开的意思,垫是指垫高使其显得突出的意思,铺垫的作用也是以此展开。

  铺垫的作用和应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

  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做必要的情况介绍。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发生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的事。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对在场的人物和心理都做了必要的介绍,尽管后面出现了赤身裸体的皇帝展示自己新装的荒诞举动,也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是合理的,这要归功于文章中对相关情况进行说的铺垫性文字内容。

  (2)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相关情况,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自然平稳、内涵丰富

  ①发生,是指介绍故事发生的相关事实,能够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突出。

  如一篇文章中写到,父亲为女儿花32块钱买了件衣服,紧跟着文章中交代相关情况——当时她父亲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40块钱。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发生背景的介绍,突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疼爱。

  ②发展

  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加以展开,或是加入一些故事情节,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曲折生动、跌宕起伏;二是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平稳,自然。

  为下文的情节做暗示

  这种铺垫形式主要是用次要情节去暗示主要情节的发生,为主要情节埋下一个伏笔。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对秋天冷的描写(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也暗示了孔乙己死亡的命运。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也是铺垫手法的成功使用,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照应

  照应,从对通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对前面讲到文字或情节,文章其它部分有与其相呼应的内容,前后关照,呼应配合。

  更加通俗地来理解,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就周详、缜密。

  照应的方式或应用

  (1)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做到点题,突出中心,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篇中点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文章内容紧扣题目,几处照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父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情节照应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里所说的就是情节上的照应。

  文章中的情节之间互相呼应和照应,其作用是使前后内容的联系变得紧密,行文自然,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如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而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了照应。

  (3)首尾呼应:

  有些文章为了突出自身的完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则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有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以景衬情(侧面)等。在写作时,要注意拉开主次,用来衬托的人、事物要突出特征,但要略写;被衬托的人、事物需要进行详写。

  衬托的几种方式及作用

  (1)正面衬托(烘托)

  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就是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2)反面衬托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3)侧面衬托

  先通过侧面描写来提到其它事物,之后再引出作者想表达的方面,在以景衬情类的文章片断中,作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渲染人物的情感。

  例如 “天气渐渐凉了,院子里曾经绿得发亮的叶子变得枯黄、干燥,不再有生命的质感,秋风刚刚哀号几声就飘落了一地,光秃秃的枝桠像一只干瘦的手伸向天空,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悲凉……”这样悲凉的景物描写自然就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凄苦。

  对比

  对比也叫对照,为的是能够突出人和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它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意思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方式,为的是能够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在文章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加深人们的印象和启示。

  2.通过运用表现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或主题,比如写令人难忘的一瞬间,一件事,一个人的时候,要把那最难忘的一瞬间展开,把它展开并且加以突出,这时适合用渲染或铺垫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各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供部分家长平时指导学生:

  渲染

  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在写作中,它通常是通过充分的描写,适当的夸张来加以实现的。

  在不同类型的记叙文中,侧重点各有不同:

  (1)、在写景时,可以通过对事物外形、声音、色彩、动态和人物感觉的充分描绘,来渲染出特定的气氛或突出景物。

  (2)、在叙事时,重点通过对当时的场面或环境的描绘,来突出当时的场景或社会背景。

  (3)、最后是在描写人物时,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表渲染当时的场景或社会背景,如在张国荣、王祖贤版的《倩女幽魂》中,为了表现当时社会背景的黑暗,作者采用了通过人物行为加以渲染的办法。宁采臣他本来是去收帐的,被长官强行当成用来抵罪的犯人,抓到监狱里面。他在里碰到一个老头,问老头的来历时,老人说:”都怪我妈,她小时候说让我做一个饱学之士,多读书,将来好流芳百世,谁知道长大以后,我写历史,他们说我借古讽今;我写游记,他们说我泄露国家机密;我注解兵法,他们说我策动叛乱;我写神话吧,他们又说我导人迷信。最后我写名人传记,结果名人被抓,他们说我是乱党,还是我关在监狱里面,不管写什么都是错的,人生就是一座监牢呵!“,电影中通过人物的语言,渲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扬抑,原本是音乐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有意压低或抬高对象。因此,它分为两种情况,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它的作用是可以形成审美上的“落差”,增加文章波澜曲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力,有时也能使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鲜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象征,象征手法,源于原始诗歌中,他借助于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主要是借助于一切可感知到的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它的作用往往是,读来能让人产生联想,表达了作者对某物或某人什么样的情感;或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与写人有关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肖像,与叙事有关的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描写充分的细节描写,这都是直接描写。它是以细致的描写为笔触,直接描绘人和事物,让人和事物的形象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间接描写其实不是描写,而是简要的叙述。

  直接描写往往用来直接表现事物特征,而间接描写则用于从一个侧面烘托人和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变得更加丰富或突出。

  第五部分,它主要指文章的最后一段,它要求单独成段,用来点明中心,点明中心的时候需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集中, 是指要把文章的中心集中地表现出来,让阅卷的老师迅速地在文章结尾处看到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防止把文章的主题散在很长的一段话中。

  第二、明确,有个文章的结尾说“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品质。“这个文章的结尾在于,它只是笼统地说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品质”,但这种美好的品质指的是什么,并没有明确地点出来,使其变得更加具体明确,如“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品质——坚持。”

  第三、严谨,有的同学整篇作文都写得很好,就是因为最后一段中点题时不严谨,使得作文跑题了。

  比如有个孩子文章中写到了两件事,一件事写了他的可爱,另一件事是突出这个人的认真。在文章结尾处,他写道“他是我遇到所有的人中对最认真、最谦虚,也是最可爱的人。”也就是加了“谦虚”两个字,却在文章中没有与“可爱”相关的内容,便可以判定为跑题。

  如果家长在指导孩子作文时,能够在以上五方面进行把关,考场作文丢分的问题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解决。

展开全文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