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考试后,凡是语文阅读上丢分的学生,如果认为是“不小心”、“当时没仔细想”或是“偶然现象”,却不认为是自己在“踩分词”或答题结构方面存在问题的话,每次考试答题“没答到点上”的情况,仍将出现。
二、 语文阅读,我们为什么会丢分
(一)、意外丢分,不是“失误”
考试后,凡是语文阅读上丢分的学生,总能找出以下几种情况或原因,诸如“不小心答错了“、”忘记答这点了“、”我答偏了“等答题方向偏离、要点缺失等看似“失误”性丢分。
如果有同学将这种丢分现象认为是“不小心”、“当时没仔细想”或是“偶然现象”,却不认为是自己在“踩分词”或答题结构方面存在问题的话,每次考试答题“没答到点上”的情况,仍将出现。
其实语文阅读丢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点的掌握有盲区,二是答题结构和思路有问题,我们分别来看:
1.知识点掌握有盲区
例1:文章开头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文?(2分)
第一段内容为:“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
曾有同学这样作答:
“答:文章开头运用了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为这位同学知道,环境描写有个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便写上了。但这道题答错了。他判定这段内容属于环境描写没有错,但他不知道环境描写其实有四个作用,其中之一是“交待背景”,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它是起到了“交待背景”的作用,而不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本题参考答案:文章开头运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简要评析:“环境描写”、“交代背景”,便是我们所说的得分词,只有答出这两个点,才能得到满分,这就要求我们环境描写所包括的四个知识点,知识点上没有盲区,才可以防止在这方面丢分。
下面的图,是“语文知识地图”有关描写部分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很容易发现,所有的答题的要点,都已经通过一张图简单地展示了出来,学生只需要记住环境描写的四个作用,便可以应对所有关语“环境描写“的中考和高考题。但问题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整体的、条理化的认识,使得备考过程中充满混乱,顾此失彼,虽努力良多,却在知识点上盲区犹存。

我们再看一个例题,来看我们应当如何利用“语文知识地图“上面的知识点来解决语文考试问题:
例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中,请分析划线词语好在什么地方?(3分)
参考答案:“苍苍”一词,抓住了芦苇的外形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它们生长茂盛的样子。
这次,我们直接用《黄保余语文知识地图》来查看答案

详细点评:当题目问到“划线词语好在什么方时,我们知道是在考文章的语言,文章的语言总共分为四个方面,“苍苍”一句,首要符合的的评价选项是“生动”,从《黄保余语文知识地图》上可以看到,生动总共包含五项,其中第一项最为贴切,因此,我们选择了第项。答出了“抓住了芦苇的外形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它们生长茂盛的样子。”
2、答题结构和思路存在问题
我们拿一道极简单的题来说明问题,看看文章答题结构和思路对阅读分数的影响:
例题1:本文第14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例题2:本文第14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例题3:本文第14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说明:同学们没有看错,上面三道题,确实除了后面的分值不一样外,其他都一样,既然问题一样,那么,是不是答案也就一样了?来看下面的答案比较表:
我们来看看正确参考答案:
点评:在中高考语文阅读中,分值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答题结构和答题要点的变化。有的同学一看第14段是过渡段,忽略了分值直接答“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只能得一分!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或是不懂文章的答题结构。
当分值为2分以上时,答题结构是什么? 首先,要先点出它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仅此不够,其次还要点出它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内容,再引出了下文的什么内容。
因此,很多时候的“失误丢分”,其实表明我们在“答题结构”方面存在问题,我们本章将结合阅读判定分析题,来对相关的答题结构进行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将会发现,这些“答题结构”并不繁杂。
(二)、我们如何掌握 阅读考试中的“知识点”与”踩分词”
1.知识点
前面我们简单提到了,中学语文阅读考试有两个基点,一个是知识点,另一个是阅读能力(答题结构与思路)。
其中,知识点的考核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文章材料、文章结构、文章语言、文章表达方式和文章主题,语文阅读上所有涉及到知识点的题,都是以此为根源产生的,同样,语文阅读中大量的分析判定题、赏析题都是以上述五大方面作为出题的基础,进行试题设计的。
因此,我们要解决语文阅读知识点的问题,就是从上面五个方面出发,层层分解到每个枝叶末角,不会遗漏,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备考,都是从枝叶末角着手,被各种表面化的题型迷惑,越学越多,越学越乱。
我已经将这张包含所有中学要考的知识点的内容,制成了一张图表,于今年正式公布了,附在了《语文得高分策略与技巧》(初中版)的书后,供学生掌握。
2.考卷上的“踩分词“
在中学语文阅读阅卷中,重点不是看你写了多少内容,而是看有没有答出考试“要点”或者说是“知识点”,我们将这些在考试中答上了便会赢得分数的“知识点”,称为“踩分词”,总为你只要“踩“到它,就会得到分数。
我们将这些“踩分词”,都通过一张图表,展现了出来,掌握或得到“踩分词”有两个途径:
A、 通过图书得到
《语文阅读得高分策略与技巧》(初中版)后面附有知识地图,并且书中有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介绍,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建议将整张图上的所有知识点都背下来,当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下来,才是更好的效果。
其实这点两来说并不困难,背英语单词几千个,上万个都背下来,这个总共才几百个词。而且他们还是层层递进,还是关联的。
比如说每年中考、高考考得特别多,学生特别容易丢分的材料关系类考题,很多学生是来回反复丢分,觉得特别复杂,其实,只要是考文章材料间关系的题,都可以从四个方面八个字解决,分别为照应、对比、铺垫、衬托,他们下面所属的知识点也少得可怜,然而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知识点,
却因为我们的学生并不知道或没有清晰掌握的缘故,在中考和高考中屡次丢分。
每一年中考,命题思路或许会发生变化,但语文阅读写作规律作为一门科学,能考到哪些知识点,都是固定的,我们的语文学习,需要摆脱以研究命题思路为导向的学习策略,而明白它包含了哪些考核点,进而系统地掌握它。此后不管是考哪个知识点,我们都可以从容应对。
B、通过现场课或网络课程得到
如果图书版的学习过程中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考虑“黄保余中学语文知识地图”的面授课、网络课或光盘版学习。
3.答题结构与阅读四种能力考核
说到答题结构,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我们将语文阅读中的答题结构与方向的考核,称为四种能力考核,它们分别是概括能力、判定分析能力、表述与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每一种能力考核,都代表着不同的答题结构和方向,它们会随着题型和分值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意外“丢分的原因。
其实,前面讲的知识点,是教我们在阅读中如何得分,而答题结构与方向,是教我们如何防止在阅读考试中丢分。
因此,语文阅读,就是要让普通水平的学生,重点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得到更高分数;让高水平的学生,重点通过四种能力的学习和知识点的梳理,减少丢分。但真实情况是,在学习过程中,这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如果阅读考试中有道题问你,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没答上来,没有得到分数,这是知识点没掌握好的缘故;如果你知道它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知道排比的所有作用,仍然丢分,这是你在答题时的答题结构和与方向有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样通过答题结构与思路的学习,解决语文阅读丢分的问题?答案是按照语文阅读考试的四种能力为出发点,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