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点评 出现了多年未考的应用文写作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依然显得朴实简约,试卷模式、题量、分值与前两年的试题相似。这充分体现了我省“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较为科学的试题格式。
1、注重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中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式变换重在基础,考生可运用好所带的《新华字典》。默写的古诗文也是名篇名句,而且像去年一样采用“8选6”的形式,给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名著阅读题稍有文学常识即能作答。综合运用部分仍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设置语境,考查点为材料分析、语言表达、修改语病等,如果平时基础知识训练到位,失分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多年未考的应用文(请假条),值得注意。
2、阅读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这方面的考查题有第5、7、8、9、10、13题,共25分,占现代文阅读题总分值的60%以上。在回答这类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括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容易丢掉得分点,尤其是散文的阅读题。文言文阅读仍是考课内的重点篇目,而且词语解释首次达到5分,也可看出命题者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3、写作题目依然没有审题障碍。“在我们这个年龄”的命题旨在引导考生说真话、诉真情,考生应该不会离题,而且有话可说。这正是安徽省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保证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但要防止写得空泛,缺少真情实感的作文难以打动阅卷者。
命题启示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1)要夯实基础,多一点积累。既指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认真抓紧抓实。也指技能的积累,主要指解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和途径,解题的技巧等。
(2)要提升能力,多一点效度。培养学生答题规范的好习惯,强调答题规范训练。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有相应的答题思路,也有一定的答题要求。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方法和要求,才能减少失误。
(3)要联系生活,多一点应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点评:没有出现“怪、偏、繁”题
1、2011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延续去年平稳趋势,严格按照考纲出题,试题难易适中,没有出现“怪、偏、繁”题。代数部分约占48%,几何部分约占52%。其中代数部分依然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简单的实数大小比较(第1题)、科学记数法(第2题)、分式化简(第15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8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16题)及新定义运算(第2、14题),函数部分考查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21题)、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第23题的3问)及统计与概率(第5、20题)。
2、几何部分考查了三角形、四边形、圆及图形变换,其中三角形知识点考查面广,如三角形的性质(第6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第23题)、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第9、10、22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22题)、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第13、19题),四边形知识点的考查较综合(第5、6、9题),圆考查了垂径定理(第13题)、圆周角定理及弧长公式(第7题),图形变换考查了旋转、平移、位似(第17、22题)。
3、纵观以上试题结构,不难发现仍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为主,但今年考查知识点偏重几何部分,凸显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特点,其中第9、10、22题的第(3)问有一定的区分度。另外,今年中考数学的阅读理解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日常生活体验,同时又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后的抽象概括能力、建模能力、决策判断能力,是一大亮点。如第12、14、18、20题。本次试题背景考生较熟悉,容易入手,但问题设置有创新、有变化是今年命题的又一大特点。所以作为教师平时一定要遵循数学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同时有效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历史:出题很具安徽地方特色
试卷点评
1、试卷知识点覆盖面广,大量涉及中外重要历史事件
如中国古代经济、近代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的影响等。试卷严格依据课标命题,体现其导向性和权威性。客观试题立足考查基础知识,主观试题相对灵活,开放性问题较多,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全卷试题设问独具匠心,试题直接取材课本,考查书面固定知识的识记层次很少,绝大多数知识点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回顾、推理、辨别判断才能答题。如第5题改革开放流行语判断;要做到正确解题,学生必须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影响。
2、考查形式变化明显,题型新颖
相对近几年,选择题中古代史试题明显减少,其相应分值转移到中国古代隋唐知识判断改错题,命题人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从科技、经济、文化方面考查学生这段知识的识记能力,强化学生对祖国辉煌历史的自豪感。此外,问题设置切入点小,如11题“水稻”、12题“绘画”、13题“法律”,但考查知识点跨度大,角度多变,中外联系密切。主观题部分材料呈现的是情境中人物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或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那种远离学生生活的原始晦涩难懂的文献引文没有。
3、重视学科知识渗透,关注家乡、关注时事
新课改强调历史学科教学要注重多学科课程内容相互渗透,本次中考试卷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15题第(3)、(4)小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回答材料中关键词语理解。通过答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以及重大问题的政治理解能力。关注家乡反映在第6题安徽旅游推介会,将旅游景点与地方史联系设问,角度新,有趣,出题也很具安徽地方特色。热点问题如16题,请写出“中国如何应对国际经济交往中摩擦与分歧”、17题“是否继续发展核能,谈谈你的观点。”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程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重视历史与现实联系,掌握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主观试题综合性强,考查学生知识三维目标掌握程度试卷贴近学生生活,偏题怪题没有。
知识点考查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的表现有16题经济问题回忆、理解、认识。此外还有17题。
化学:没有出现“难、偏、怪”题
试卷点评 相信很多考生可以得到满分
今年中考化学试卷仍然为三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共20分),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共34分),涉及填空、实验与探究,第三大题为计算题(共6分)。总分60分。化学试卷延续了近几年的命题形式,难度和区分度设置比较合理,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相信大多数考生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1、依托教材,重视基础知识。今年试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难、偏、怪”题。试题将化学的基础知识放在以生活、生产、安全、能源等问题为背景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以“西气东输”使我省很多地区用上了天然气为知识背景,考查了气体的收集,生活中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止措施,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与时俱进,稳中求变。今年化学试卷题型较新,体现出稳中求变的特点。题干与时俱进,十分贴近生活实际。选择题部分比较简单,能够保证一般的学生拿到高分,相信很多考生可以得到满分。计算题也是利用化学方程的简单计算。但是一些主观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14题“探究可燃物燃烧过程中有无火焰”,要求考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道题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对考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3、联系实际,体现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大部分选择题和填空题,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环保实际。试题从低碳环保、生命安全与健康、营养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药物合成、新物质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问题等多角度进行了考查。
4、注重创新,试题的开放性增强。今年试题注重考查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强化了试题的开放性,鼓励考生创新,有利于培养考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5题“铝与盐酸反应出现的灰黑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的探究,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科的应用性。
命题启示
重视科学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1、吃透新课程标准,把握命题主旋律。如今的中考试题不再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而是将化学知识贯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注重探究、体现开放。
2、依纲据本,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首,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教材、夯实双基,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3、注重实验教学,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关注社会与生活,体现学以致用。化学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化学实验。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科学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应该引起教师教学中足够的重视。
物理:试卷难度较去年有所提高
试卷点评 重视物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1、重视物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机械地记忆概念和公式,学好物理往往是一厢情愿。学习物理必须让考生对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有充分的体验,本次试卷注重考查了这一点。如试卷的第2题,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演示实验来突破,齿轮实验就是其中较为直观的一个,本题的考查方式就是想把背实验和做实验的同学区分开来。再如第5题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实验现象考生都很清楚,但与直导线相比磁性增强的原因,考生可能只停留在知道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而未从磁场叠加角度分析。实际上在教学中,有不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已经提出来了,但由于课时紧张,教师不能给予详细的解答,这样的次数多了会挫伤一部分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需要老师课下耐心细致把道理讲给学生听。当然这道题选项比较单一,考生应该不会丢分。
又如第18题,与以往多次考到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让考生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问题,角度新,立意高,要求考生真正理解了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才能写出正确答案,而不是把学生反复做过的题目再考一遍。第19题着重考查学生处理数据,这也是平常容易忽视的。
2、注重高初中的衔接。如第3题路程图像,渗透了位移的概念;第12题需要应用气体压强与温度关系的知识;第13题中隔离法分析受力的思想。
3、再次强化列方程求解物理问题的意识。以往的初中计算题往往就是套公式,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很慢,这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去年和今年的第23题都作了对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列方程求解能力的考查。
总体上看,2011年试卷难度较2010年有所提高,有些题目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得分可能比去年略低,但无论从考查学生学习物理能力上讲,还是从指导今后的物理教学上来说都是一份好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