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利润分配管理
一、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
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及对策。
(一)股利分配理论
(二)股利政策
1.剩余股利政策
2.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二、利润分配的制约因素
(一)法律因素
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法律法规就公司的收益分配作出了规定,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保全约束。规定公司不能用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发放股利,目的在于维持企业资本的完整性,保护企业完整的产权基础,保障债权人的权益。
(2)资本积累约束。规定公司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和基数提取各种公积金。另外,它要求在进行股利分配时,一般应当贯彻“无利不分”的原则。
(3)超额累积利润约束。
这是规定企业不能过度的进行利润积累。为什么要限制企业过度积累利润呢?我们知道,企业股东获得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持有期间获得的股利,另一部分是将来卖出的时候卖出价和原来买入价的差额,叫资本利得。如果企业过度积累利润,虽然股东的股利收入减少了,但是,由于股价会上升,所以,股东可以获得资本利得。股利收入的所得税税率要高于获得资本利得收入的税率,因此,公司通过过度积累利润,虽然减少了股东的股利收入,但由于盈余的积累增加,提高了公司股价,从而使股东的资本利得可以增加。所以,过度积累利润,实质上是一种避税行为。因此,西方国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公司不得超额累计利润,当公司留存收益超过法律认可的水平将被加征额外的税款。但我国法律目前对此尚未做出规定。
(4)偿债能力约束。保证在现金股利分配后公司仍能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
(二)公司因素
公司在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出于长期发展和短期经营的考虑,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现金流量
企业在进行收益分配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不仅仅是企业的净收益。
(2)资产的流动性
如果企业的资产有较强的流动性,现金来源较宽裕,则公司具有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
(3)盈利的稳定性
一般来讲,一个公司盈利越稳定,则其股利支付水平越高。
(4)投资机会
投资机会多——低股利
投资机会少——高股利
(5)筹资因素
筹资能力强——高股利
(6)其他因素
由于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公司不宜经常改变其利润分配政策,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利润分配政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公司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在行业状况等。
(三)股东因素
(1)控制权
从控制权的角度考虑,具有控制权的股东往往希望少分股利。原因在于,如果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必然导致保留盈余减少,这又意味着将来发行新股的可能性加大,而发行新股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具有控制权的股东往往主张限制股利的支付,而愿意较多的保留盈余,以防止控制权旁落他人。
(2)稳定的收入
从稳定收入的角度考虑,靠股利维持生活的股东要求支付稳定的股利。
(3)税赋
一般来讲,股利收入的税率要高于资本利得的税率,因此,很多股东出于税赋因素的考虑,偏好于低股利支付水平。
(四)债务契约与通货膨胀
(1)债务契约
一般来说,股利支付水平越高,留存收益越少,公司破产风险就加大,就越有可能侵害到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债权人通常会在借款合同、债券契约,以及租赁合同中加入关于借款公司股利政策条款,以限制公司股利的发放。
(2)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一般采用偏紧的利润分配政策。原因在于,出现通货膨胀之后,货币购买力下降,固定资产重置资金会出现缺口,为了弥补缺口,企业往往少发放现金股利。
三、股利支付形式与程序
(一)股利支付形式
1.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是以现金支付的股利,它是股利支付的最常见的方式。限制因素——除了要有足够的留存收益之外,还要有足够的现金。
2.财产股利
财产股利,是以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支付的股利,主要是以公司所拥有的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如公司债券、公司股票等,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
3.负债股利
负债股利,是以负债方式支付的股利,通常以公司的应付票据支付给股东,有时也以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支付股利。
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实际上都是现金股利的替代方式,但目前这两种股利方式在我国公司实务中极少使用。
4.股票股利
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我国实务中通常也称其为“红股”。股票股利对公司来说,并没有现金流出企业,也不会导致公司的财产减少,而只是将公司的留存收益转化为股本。但股票股利会增加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同时降低股票的每股价值。它不会改变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但会改变股东权益的构成。
发放股票股利对于公司和股东的意义
(二)股利支付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