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

会计职称

考试吧>会计职称>复习指导>中级财务管理>正文
2011会计职称考试《中级财务管理》章节总结(13)
考试吧(Exam8.com) 2011-01-11 23:45:28 评论(0)条

  第四节 存货管理

  一、存货的功能

  1.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2.有利于销售

  3.便于维持均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季节性产品或需求波动较大的产品)。

  4.降低存货取得成本

  5.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二、存货的持有成本

  研究存货成本,是为存货决策奠定基础的。这里所谓的存货决策,就是确定最佳的进货批量,即经济订货量。

  经济订货量,是指使存货的总成本最低的订货量。确定经济订货量,涉及到的成本有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一)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通常用TCa来表示。其又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

  1.订货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费、电报电话费等。

  按照其与订货次数的关系,可以分为变动性订货成本(差旅费等)和固定性订货成本(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用F1表示)。

  D――存货年需要量

  Q――每次进货量

  K――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

  2.购置成本

  购置成本是指为购买存货本身所支出的成本,即指存货本身的价值。购置成本等于采购单价(用U表示)乘以数量D,即购置成本为DU。

  (1)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既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购置成本通常保持相对稳定(假定物价不变且无采购数量折扣),因而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

  (2)订货成本加购置成本,就等于存货的取得成本。

  (二)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资金所应计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等,通常用TCc来表示。

  储存成本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工资等,常用F2表示。变动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单位成本用Kc来表示。用公式表达的储存成本为:

  储存成本=储存固定成本+储存变动成本

  (三)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及造成的商誉损失等;如果生产企业以紧急采购代用材料解决库存材料中断之急,那么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额外购入成本。缺货成本用TCs表示。

  如果以TC来表示储备存货的总成本,它的计算公式为:

  三、最优存货量(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

  经济订货批量的概念:能够使存货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

  (一)经济订货模型

  1.经济订货模型的假设:

  (1)存货总需求量是已知常数

  (2)订货提前期是常数

  (3)货物是一次性入库

  (4)单位货物成本为常数,无批量折扣

  (5)库存持有成本与库存水平呈线性关系

  (6)货物是一种独立需求的物品,不受其他货物影响。

  这里还应该补充一个假设条件:不允许缺货。

  2.相关成本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由于存货单价不变(不存在数量折扣),购置成本无关;不允许存在缺货,缺货成本无关。这样,相关成本只有变动性订货成本和变动性储存成本。

  Min(存货总成本)=min(变动订货成本+变动储存成本)

  变动订货成本=年订货次数×每次订货成本=(D/Q)×K

  变动储存成本=年平均库存×单位储存成本=(Q/2)×Kc

  3.经济订货批量的计算公式

  由于变动订货成本与订货量是反方向变化,变动储存成本与订货量是正方向变化的,因此,令二者相等,即可得出经济订货量的基本公式。

  这里的最小存货成本,应理解为最小的相关存货成本,不包括不相关成本。

  (二)保险储备

  (1)保险储备的含义

  按照某一订货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由此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称为保险储备。

  (2)考虑保险储备的再订货点

  R=预计交货期内的需求+保险储备

  =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量+保险储备

  (3)保险储备确定的方法:使保险储备的持有成本与缺货损失之和最小

  保险储备的持有成本=保险储备×单位持有成本

  缺货成本=一次订货期望缺货量×年订货次数×单位缺货损失

  相关总成本=保险储备的持有成本+缺货损失

  比较不同保险储备方案下的相关总成本,选择最低者为最优保险储备。

  四、存货的控制系统

  (一)ABC控制系统

  ABC控制法就是把企业种类繁多的存货,依据其重要程序、价值大小或者资金占用等标准分为三大类:A类高价值库存,品种数量约占整个库存的10%至15%,但价值约占全部库存的50%至70%;B类中等价值库存,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库存的20%至25%,价值约占全部库存的15%至20%;C类低价值库存,品种数量多,约占整个库存的60%至70%,价值约占全部库存的10%至35%。针对不同类别的库存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A类库存应作为管理的重点,实行重点控制、严格管理;而对B类和C类库存的重视程度可依次降低,采取一般管理。

  (二)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

  制造企业事先与供应商和客户协调好,只有当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原料或零件时,供应商才会将原料或零件送来;而每当产品生产出来就被客户拉走。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减少甚至消除对库存的需求——即实行零库存管理。

展开全文

会计职称万题库

更多
初级会计实务
初级会计实务
已有5829214人做题
下载
经济法基础
经济法基础
已有5664838人做题
下载

会计职称章节课

全部科目

会计职称VIP课

更多热门课程
评论(0条) 发表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3g.exam8.com)北京美满明天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MA01WU311X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