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问答题答题方法
一、问答题例题:(历年考试试题第三题)
某县一工厂有生产科、技术科、销售科、安全科和工会等。2006年5月3日,该厂氨气管道发出泄漏,3名员工中毒。在事故调查时,厂长说:因管道腐蚀造成氨气泄漏,为不影响生产,厂里组织了几次在线堵漏 ,但未成功,于是准备停车修补;生产副厂长说:紧急停车过程中,员工甲未按规定程序操作,导致管道压力骤增、氨气泄漏量增大,采取补救措施无效后,通知撤离,但因撤离方向错误,致使包括甲在内的现场3名员工中毒;员工甲说:发现泄漏后没多想,也没戴防护面具就进行处理,再说厂内的防护面具很少而且很旧了,未必好用;员工已说:当时我是闻到气味,感觉不对才跑的,可能是慌乱中跑的方向不对,以前没人告诉过什么情况下该往哪跑、如何防护,现在才知道厂里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科长说: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厂下达给安全科的任务,由安全科员工组成编制组,预案经我审查后,由生产副厂长签发。事故调查人员调查确认厂长、生产副厂长、员工甲、员工乙和安全科长所说情况基本属实,并发现预案签发人为已调离该厂的原生产副厂长,签发日期为2005年7月8日,预案没有在属地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应急准备要素的要求,指出该厂在应急准备工作中的不足。
2.指出该厂在预案编制和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3.结合此次氨气泄漏事故,说明该类应急救援预案中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应包括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应急准备包括各应急组织及其职责权限的明确、应急资源的准备、公众教育、应急人员培训、预案演练和互助协议的签署等。
通过以上场景描述,该厂在应急准备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成立相应的应急组织;
(2)防护面具陈旧、数量不够,说明该厂对应急资源准备不足;
(3)对相关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导致出现氨气泄漏时,不知如何处理、向什么方向疏散;
(4)未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员工对应急预案不熟悉。
2. 该厂在预案编制和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仅由安全科来编制是不合适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该由生产、安全、技术、人力资源、卫生环境等部门共同组成编写组来编写,预案编制完成之后,要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工程与维修部门,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邻近社区,市场销售部门,法律顾问,财务部门等。
(2)预案经安全科长审查,由生产副厂长签发也是不合适的。预案应经本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响应人员充分讨论、修订和评审,就是要进行内部评审。如果涉及外单位,还应该进行外部评审。经过评审的预案,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签发。
(3)预案没有在属地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是不正确的,应该按规定报送有关部门备案。
(4)员工不知道厂里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说明该厂对预案没有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预案经批准发布后,应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如开展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应急资源并定期检查,组织开展应急演习和训练,建立电子化的应急预案,对应急预案实施动态管理与更新,并不断完善等。
3. 当出现氨气泄漏事故时,应当进行紧急疏散和撤离,这时应确定疏散区域、疏散距离、疏散路线、疏散运输工具、安全蔽护场所等细节,同时应该考虑疏散人群的数量、所需要的时间和可利用的时间、风向等环境变化,确保疏散能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不会出现慌乱、盲目的情况,更不会出现因疏散导致次生事故。
二、案例分析问答题答题方法
案例分析问答题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
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对某场景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所在的工艺单元进行分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类型分为20类。
①物体打击。 指失控物体在重力或惯性力作用下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适用于落下物、飞来物、滚石、崩块所造成的伤害。如砖块、工具从高处落下伤人等,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设备、坍塌、各种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②车辆伤害。 指由运动中的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适用于机动车辆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以及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矿车或放飞车而发生的事故,因跑车、溜车造成的事故。不包括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③机械伤害。由运动中的机械设备引起伤害的事故。适用于在使用、维修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件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屑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模具轧伤;被转动的机械缠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机械伤害。
④起重伤害。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适用各种起重作业。包括:桥式类型起重机,如龙门起重机、缆索起重机等;臂架式类型起重机,如门座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悬臂起重机、桅杆起重机、铁路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汽车和轮胎起重机等;升降机,如电梯、升船机、货物升降机等;轻小型起重设备,如千斤顶、滑车、葫芦(手动、气动、电动)等作业。
⑤触电。指电流流经人体,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适用于触电、雷击伤害。如人体接触带电的设备金属外壳,裸露的临时线,漏电的手持电动工具;起重设备误触高压线,或感应带电;雷击伤害;触电坠落等事故。
⑥淹溺。指人落入水中,水侵入呼吸系统造成伤害的事故。适用于船舶、排筏、设施在航行、停泊、作业时发生的落水事故。
⑦灼烫。指因接触酸、碱、蒸汽、热水或因火焰、高温、放射线引起的皮肤及其他器官、组织损伤的事故。适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灼伤、放射性皮肤损伤等伤害。不包括电烧伤以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
⑧火灾。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
⑨高处坠落。指人由站立工作面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引起的伤害事故。适用于脚手架、平台、房顶、桥梁、山崖等高于地面的坠落,也适用于由地面踏空失足坠入洞、坑、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但排除以其他类别为诱发条件的坠落。如高处作业时,因触电失足坠落应定为触电事故,不能按高处坠落划分。
⑩坍塌。指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伤害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的塌方等事故。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事故,或因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⑪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顶板垮落称为冒顶。二者同时发生,称为冒顶片帮。适用于矿山、地下开采、掘进及其他坑道作业发生的坍塌事故。
⑫透水。指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造成的伤亡事故。适用于井巷与含水岩层、地下含水带、溶洞或与被淹巷道、地面水域相通时,涌水成灾的事故。不适用于地面水害事故。
⑬放炮。指施工时,放炮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适用于各种爆破作业。如采石、采矿、采煤、开山、修路、拆出建筑物等工程进行的放炮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
⑭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浓度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主要适用于煤矿,同时也适用于空气不流通,瓦斯、煤尘积聚的场合。
⑮火药爆炸。指火药与炸药在生产、运输、储藏的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适用于火药与炸药在加工、配料、运输、储藏、使用过程中,由于震动、明火、摩擦、静电作用,或因炸药的热分解作用,发生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⑯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于0.07MPa、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但不适用于铁路机车、船舶上的锅炉以及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
⑰容器爆炸。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掖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⑱其他爆炸。凡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均列入其他爆炸。例如,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引起的爆炸;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引起的爆炸;间接形成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气与空气相混合,遇火源爆炸的事故。
⑲中毒和窒息。中毒是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窒息是指因为氧气缺乏,发生突然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和窒息事故。
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的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的职业导致的死亡。
⑳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2.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16-92),对某场景存在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地点。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 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如被警犬咬伤等。
(4)致害植物。如有毒山菌等。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如恐高症患者从事高处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6. 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
(1)搬举重物方法不当
(2)作业空间存在危险
(3)工具不合适
(4) 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
3.找出某场所存在哪些职业病类别,并指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试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对某单位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指出该企业应申报的重大危险源并说明理由。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的《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类型是:①储罐区(储罐);②库区(库);③生产场所;④压力管道;⑤锅炉;⑥压力容器;⑦煤矿(井工开采);⑧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具体的申报登记范围是:
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临界量见下表。
类别 |
物质特性 |
储罐区(储罐)临界量 |
库区(库)临界量 |
生产场所临界量 |
典型物质举例 |
民用爆破器材 |
起爆器材 |
|
1 t |
0.1 t |
雷管、导爆管等 |
工业炸药 |
|
50 t |
5 t |
铵锑炸药、乳化炸药等 |
|
爆炸危险原材料 |
|
250 t |
25 t |
硝酸铵等 |
|
烟火剂、烟花爆竹 |
|
|
5 t |
0.5 t |
黑火药、烟火药、爆竹、烟花等 |
易燃液体 |
闪点 < |
20 t |
20 t |
2 t |
汽油、丙烯、石脑油等 |
|
100 t |
100 t |
10 t |
煤油、松节油、丁醚等 |
|
可燃气体 |
爆炸下限<10% |
10 t |
10 t |
1 t |
乙炔、氢、液化石油气等 |
爆炸下限≥10% |
20 t |
20 t |
2 t |
氨气等 |
|
毒性物质 |
剧毒品 |
|
|
|
氰化钾、乙撑亚胺、碳酰氯等 |
有毒品 |
|
|
|
三氟化砷、丙烯醛等 |
|
有害品 |
20 t |
20 t |
2 t |
苯酚、苯肼等 |